书城艺术电视摄像艺术
14877100000025

第25章 电视新闻摄像的

电视是人们获知信息的窗口,是通往世界的大门。在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中,电视新闻纪实节目占据了半壁江山。按照中国传媒大学朱羽君教授的观点,电视节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视纪实性节目,它包括电视新闻、电视纪实专题、电视纪录片等。这类节目拍摄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因此要求拍摄者把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如实地记录下来,不能任意改变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另一类是电视文艺性节目,包括电视剧、电视广告、音乐电视等。这类节目的拍摄素材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模拟,其主观的意图和情感的表达更为明显,因此拍摄手法复杂多变。对于这类节目的拍摄技法,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介绍,本章将重点讲解纪实类电视节目拍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基本要求电视新闻摄像,是指用摄像机将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有选择地摄录下来的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它是以电视化的叙述方法去报道新闻的。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前期采访拍摄的素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后期的剪辑,进而影响成片的效果。电视新闻的拍摄与其他类型节目的拍摄相比有诸多不同,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符合一定的要求。

一般来讲,电视新闻摄像最基本的要求是“平、准、稳、匀”,这是针对常规拍摄下画面质量而言的。

要达到这些要求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拍摄者有一定的摄像技术,或者使用三角架,就可能把画面拍得平、准、稳、匀。但是,仅仅把画面拍得清晰平稳还不是新闻摄像的目的,如果拍到的画面空洞无物,缺乏信息量,缺乏生动性和典型性,电视新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在这里介绍几种拍摄到精彩画面的技巧和方法。

电视新闻摄像最显著的特点是不能排演,只能从新闻现场中去发现、捕捉生动的画面,围绕主题进行画面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在方法上,我们可以用“挑”、“等”、“抢”三个字来概括电视新闻拍摄的基本技巧,这三个字也被誉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三大法宝”。

8.1.1 挑

“挑”的意思是“挑选”,它表示一种选择。也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挑选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细节,在时空允许的情况下,精选画面镜头。在新闻拍摄的过程中怎样挑画面呢?

(1)挑角度对于那些时间性不强,基本能预见其事件进展的新闻,拍摄者要提前进入现场,熟悉现场环境,找到最佳拍摄角度,将机位布置好。如果是突发事件,在局面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这时要么尽量冲到最前面,用正面的角度拍摄,要么反其道而行之,在稍远处或高处,用长焦拍摄。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是拍摄到精彩画面的前提。

(2)挑人物在新闻现场出现的人物很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在镜头前一一亮相,这时就需要对人物进行挑选。作为摄像记者,首先应了解谁是本次新闻事件的主角,给予他更多上镜的机会,然后再拍摄与他相关的以及与事件相关的人。也就是人物的重要性和典型性是选择人物的基本标准。如果是拍摄会议新闻,注意不要漏拍重要领导人。如果是采访一般的民众,应尽量挑选那些有代表性观点的人物,其次还应考虑其形象、谈吐等问题。

(3)挑事物被挑选的事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有一定的信息量和可视性。事物性镜头可以是介绍性的,比如交代地点、环境的镜头,会议室的横幅,公司的门牌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事物性镜头也可以是细节性的。例如专题片《百姓书记——梁雨润》,讲述了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常务副书记梁雨润为村民办实事的诸多感人事迹,他处理的第一个案子是,村妇畅春英在儿子被村支书之子刺死之后,走上了漫长的申诉之路,不料丈夫也在申诉的途中猝死。于是,她将装有儿子和丈夫尸体的棺材放在家里十余年,以示对法院判决不公的抗议。在畅春英的家里,她儿子和丈夫的棺材、遗像,其实都是细节性的事物镜头,它不仅与事件本身密切相关,而且更深刻地揭示出畅春英遭受的巨大不幸。

“挑”这一创作活动是贯穿采访、拍摄、剪辑全过程的。经过挑选的画面一定要是表现力强的画面,而不一定是构图最完美的画面,当完美的画面构图与新闻主题无关时,拍摄者必须忍痛割爱。但是,在拍摄素材时,也不必过于严格地对画面进行挑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拍一点备用镜头也无妨。另外拍摄素材时,还需注意上下镜头的过渡连接关系,保持素材画面的适当长度,给编辑留下剪接点。

总之,“挑”的过程实际上是拍摄者捕捉和识别画面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拍摄者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观察生活,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辨别出哪些是必用镜头,哪些是可用镜头,哪些是无用镜头,才能“挑”到个性鲜明、朴实生动的画面。

8.1.2 等

所谓“等”,就是“等待”,是指拍摄者在不干预事件正常发生的前提下,随时开机做好拍摄准备,等待最精彩的镜头出现。

上世纪90年代,一部军事纪录片《潜伏行动》曾在电视界轰动一时,它就是央视记者冷冶夫及同行辛苦等来的佳作。节目记录的是武警部队围歼某黑社会头目的全过程。为了等待凶犯的出现,记者和射击手们潜伏在一座高楼上,用镜头和枪口对准路面,坚守了两天两夜一无所获,终于在第三天上午等到了凶犯的出现。当凶犯第三次出现在镜头中时,最佳伏击时机到了,射手们从各个方向朝他开枪,一场惊心动魄的枪击战如同好莱坞大片一样真实地上演了。从画面抖动的情况估计摄像记者没有使用三角架,而是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尽管这不符合“稳”的要求,但对于突发事件而言,能捕捉到不可重复的精彩瞬间才是第一要务。

在此之后,冷冶夫拍摄的很多获奖作品都是在“等待”中,伴随着事件的进程一步步记录下来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其实新闻的拍摄也一样:等待关键人物的出现,等待结果的产生,等待事态的变化……等待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有耐心,还要耐得住艰苦条件的考验。比如在上述案例中,摄像记者们跟武警战士一样,以馒头充饥,而且随时可能遭遇生命的危险。

新闻事件的发展是多变的,往往“好戏在后头”。在时机到来之前,拍摄者应全面检查技术条件,随时做好准备,等待时机,万不可盲目地消极地等待,更不可仓促应战。事先准备得越充分,对情况了解得越清楚,越能等到最真实最精彩的画面。

8.1.3 抢

所谓“抢”,就是“抢拍”。记者在拍摄新闻时,很多事情的发展是出人意料的,并且又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细节稍不留神就会失之交臂,这就要求拍摄者反应敏捷,以最快的速度把那些稍纵即逝的最能表现“事件”或“人物”典型特征的画面抢先拍摄下来。

抢拍需要摄像记者具有辨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能敏锐地捕捉到最真实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同时也要分清拍摄的轻重缓急。比如,在火灾现场,消防员实施营救的过程以及现场紧张的局势是拍摄的重点,而对围观群众的采访拍摄则可以缓一步再进行。在抢拍的过程中,有可能导致画面在构图、角度、用光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和缺憾,但它真实,具有现场感和冲击力,同样具有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

很多摄像记者在抢拍过程中,表现出了奋勇直前的职业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不注意自我保护,很可能既丢了珍贵的镜头,又丢了性命,得不偿失。因此,那种为抢拍镜头而全然不顾自己生死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当今新闻界,还有一个古老的命题仍引起很多人的争论,那就是当记者遇到一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在千钧一发之际,是该舍弃拍摄去救人,还是坚持记者的本职将镜头抢拍下来?事实上,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很难得出唯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记者在救人与抢拍难以同时实现的时候,果断地选择了前者——宁可舍弃最珍贵的镜头也要挽救一个人的生命。2006年,被誉为“最美女记者”曹爱文的事迹就足以说明这个观点。

总之,挑、等、抢是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方法,也是现代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操作中,应综合运用这三种技巧为拍摄服务,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