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断乡心又一程
14877400000028

第28章 生存·生态·生活——读买志文《羊大户》

同心的山水与别处不同:一年四季慢悠悠流淌的清水河,两岸铺洒着雪花一样白的碱渍,其碱性特质,牛羊饮用之后除膻腥;四围周边的山头与低谷,有自然生长的各种野草,稀疏而硬朗;人工种植的苜蓿开着淡紫色的花朵,深秋的谷穗与青草都成了牛羊最美味的食物。这里的山水适合喂牛养羊,牛羊成群点缀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无声有形地描绘了一道田园风光的美丽画图。

读到买志文创作的《羊大户》,像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被一种朴实的文风吸引,被熟悉的语言感染,其中又深深地隐含了一种伤痛。羊吃了自然田园里的草,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犹如裸露的肌肤伤痕累累,更加重了土地沙化,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的生存状态面临严峻考验。《羊大户》从文学角度提出了生存者的生态问题亟须关注。封山禁牧,修复山水,舒缓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却将羊与依赖其生存的农民划进了极逼仄的生存空间,使人与羊相依为命的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矛盾重重。人不能满足羊对草的食物需求,羊对主人用不停的叫声发泄着牢骚和抱怨。羊与草的关系成了《羊大户》关注的焦点,这一系列矛盾的根源,集中在人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上。生存者的生态问题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弱势群体的生态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格外关注的问题,作者将这个严重的问题用短篇小说的方式,把以六十只羊为生活来源的主人公瘸尔里在封山禁牧的现实面前遭遇的困顿和生活退回到更贫穷的状况进行了形象的叙述。“封”和“禁”的执行者黑战国的主动进攻,从罚款以羊抵罚款,到卖羊宰羊,步步紧逼,瘸尔里、穆萨这些以羊为生的农民,为了让羊活下去,也为了维持生活,在“被封”和“被禁”中,钻空子偷偷放牧,从被迫交钱到羊被拉走,从羊被卖往集市到羊被煮到锅里,双方的较量,以黑战国的强势进攻,与瘸尔里的节节败退构成斗争的主场。老支书作为一个调解双方矛盾的人物,没有多余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但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既要维护政策又要照顾村民的两难情绪。瘸尔里身体的残疾,经济的拮据,孩子上学的艰难,生活来源的不确定,改变这一切都依靠那六十只羊,而羊要吃草才能存活,封山禁牧使瘸尔里原本困顿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悲剧人物的命运始终是作者关注的焦点,渲染的悲剧气氛笼罩了全篇,封山禁牧之后农民的生活出路在哪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读到这一层才理解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现状的关切与忧虑,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与思考。蕴藏在作品人物身上隐隐约约的悲悯情怀,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一片真诚都是感动读者的因素。用当地的口语,质朴的风格叙述农村在保护环境与寻求生存的两难之间,必须面对封山禁牧的严峻现实,赖以生存的羊必然要转换饲养方式,固守的一些传统生活习俗不得不有所改变,在维持中还得寻求发展是一条改变穷困的道路。

作品塑造的两个关键人物瘸尔里与黑战国,极有意味。对主人公瘸尔里借助动作表现心理。瘸尔里第一次见到黑战国“想套近乎”,对方没搭理,“愣愣地站在那里,只是来去倒着两条腿,一会左肩高,一会右肩高的。”把瘸尔里的尴尬神态形象地表现出来。“瘸尔里觉得黑胖子拔牙的话就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寻思有一天龇牙的恐怕不是我瘸尔里,而是黑湾村一庄子的羊。”以心理暗示的方式反讽黑战国的警戒。第一次被罚款之后“蒙头睡下了”。后来花背子羯羊被牵走,“眼睛呆呆地望着窑顶”,“重重地翻了一个身”,心里的不痛快,无法用语言表达,只用简单而符合瘸尔里个性的动作传递给读者。熟悉农村生活的人,就能体会到这样化繁为简的白描是最贴近农民本性的。瘸尔里内心的无奈与焦虑通过分解动作表现出来,像一个电影中的慢镜头,让读者看清这个朴实的农民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偷放的时候,看着羊吃草,自己的嘴竟随着羊啃草的节奏给羊帮忙鼓劲,回家后牙根酸。这单线条的描摹,却是全文最传神的细节,令人忍俊不禁,却又撼人心魄,瘸尔里对羊的深厚感情又一次通过动作描写呈现在读者眼前,将农民的憨厚性情寓于细节之美。羊吃饱了,瘸尔里第一次睡了个好觉,说了一夜胡话,几次在梦里笑得炕都动弹,龇牙咧嘴地笑着,心里暖和极了。这一段夸张地描写瘸尔里找到了封山禁牧前放羊的快乐,找到了生活在没有被迫改变前的安逸与舒适,虽然贫穷,但不影响他作为农民所拥有的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

这样的快乐之后瘸尔里体会到了与羊生离死别的痛楚。羊群的头羊被捉去顶罚款,那只羯羊说啥都不肯往前走,还一个劲地往后退,两个人往前拖,羊蹄子在地面上划出了四道白印,还吱吱地响,这是一只羊在生死关头的抗拒,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得真实,让读者或者每一个见过类似情景的人都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绘画中的写实效果。那只羯羊叫了一声,如同最后的呼救,瘸尔里的心被疼疼地拧了一下,他狠狠地揪了把身边的一墩子芨芨草,眼泪也流了下来。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瘸尔里与自己的头羊生离死别的场面作者描写得简洁,读来却荡气回肠,瘸尔里无力拯救羊的性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羊被宰杀。作者又用梦幻的手法再现了羯羊被吃的过程,一实一虚相映衬,阅读中别有一番趣味值得细细琢磨。瘸尔里面对生活最严峻的考验,他作为一个本色的农民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底线,他一家四口人两个残疾,但他放弃了享受低保,说“我还有几十只羊,安拉会襄助我”,这是瘸尔里唯一明确表达观点的语言,也就这一句话,宣告了瘸尔里依靠善良与坚定的信念坚韧地生活着。作者对瘸尔里这个主要人物白描淡抹,却将感情深藏,让读者时时关注他的生活与命运变迁。

与之相对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黑战国,作者却浓墨重彩。黑战国一出场从外貌上就与普通农民有区别:是个大胖子,肤色好像随了他的姓,黑明黑明的,满脸的横肉竟把眼睛挤成了两个羊粪豆豆儿一样;宰花背子羯羊时神态傲慢骄横:半拉屁股担着椅子边,双腿伸得很直,躺的姿势,嘴角叼着吃了一半的烟;为明示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说话用的是“文件上的话”,还反复强调在这件事上谁敢龇牙就先拔了谁的牙;黑胖子说话声音很大,带着手势,每次说到重音时,总要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先把手伸出去,手掌从分到合,大臂带动小臂,由外至里快速收到胸前,然后再重复一次;黑胖子环视众人的目光也不一般,他的眼神一律从众人的头顶上越过,让你感觉他不是在看你,而是看你身后更高的什么东西;还从心理等各个侧面极力描写,不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的余地,使其足够丰满,进而臃肿,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唤起了读者对这个人物乃至其仗势妄为的厌憎,两个人物黑白对照,读者感情的天秤自然地发生了倾斜。

作品的后半部分,揭示了加重瘸尔里悲剧生活的另一因素——狭隘的小农竞争意识。牛娃也是和瘸尔里、穆萨一样的羊大户,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但他见不得别人家的房子比他家大,别人家的娃娃比他家多,别人家的庄稼比他家俊,甚至别人家的树比他家高。听到封山禁牧的消息,牛娃的表情怪怪的,一阵绿一阵红,谁也不知道他想的啥。“红”和“绿”的对比色,给牛娃后来陷害瘸尔里埋下了伏笔。瘸尔里偷偷出去放羊,牛娃暗中盯梢,终于抓住把柄,状告瘸尔里,当瘸尔里被黑战国逮个正中,一家人陷入最悲惨的境地,牛娃的影子在墙头上一晃不见了。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让牛娃正面出场,而是草折蛇行,若隐若现,但其身上小农意识中夹带的狭隘、嫉妒、眼红别人的光阴好表现得很清楚,他用落井下石的方式寻求平衡、发泄怨恨、缩短距离及至实现超越。瘸尔里作为体现农民本性的正面形象,集善良、本分、淳朴、憨厚、老实于一身,身残而心灵美;牛娃作为一个对比的角色,身体健康,却表现了一些性格中应该批判的落后意识。瘸尔里和牛娃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人物,两人的性格与行为源于熟悉的乡邻,两人在这场矛盾中的明争暗斗,颇感似曾相识而更有趣味。

这篇作品最感熟悉和亲近的是朴素温暖的本土语言。方言俚语,阅读中如同吃着故乡土地里长出来的土豆,甜甜的沙沙的,心里踏实胃里舒服。用来表述瘸尔里心情的词语“愁肠、难心、毛毛的、揪心的疼、心都快碎了、心里掂量、吃重”;黑战国的眼睛挤成了两个“羊粪豆豆儿”;牛娃的表情“一阵红一阵绿”;这些口语词的使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同听一个熟悉的乡邻讲村子里发生的事情,生动有趣,又有些为乡邻的生存处境担忧。羊“咯吱咯吱”的吃草声又仿佛看到了羊群像山野里绿草底色上点缀的白色花朵,自由地漂移,还有羊倌粗犷的歌声在山间回荡,和着村庄袅袅的炊烟。

相反,这篇小说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作品,而是关注封山禁牧大环境中农村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民生存处境的改变,作者敏锐地撷取了生活中常见的题材,从中挖掘出正在发生变化的一些苗头,经过艺术处理,使人物更加典型,更能反映偏远山区靠土地与山林为生的农民其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考验。单纯读小说,以为是一篇普通的作品,只是借助于一个普通村民在封山禁牧的现实面前生活中遭遇的困顿,赖以生存的几十只羊的未卜命运,而表现疑虑与困惑。细读作品,才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问题:“60只羊每张嘴按一寸计算,足足有六尺长的一张大嘴,要圈起来喂养,就得拿个小型装载机往羊嘴里添草。”这是瘸尔里和穆萨这些羊大户都能算清的一笔账,作者用素描手法,取得了漫画式效果,把农民特有的计算方法描绘得惟妙惟肖,引人沉思。封山禁牧真正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会影响到人与其赖以生存的动物羊之间的关系,养牛的农民同时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将更严重地影响到农民固守了几十年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主动改变寻找出路还是被动等待出路?在阅读中读者不由得会思考,农民在封山禁牧大环境影响下,必须面对现实,打破山谷封闭意识,走出大山,重新寻找出路。政府在政策上也应趋于引导农村逐渐转变观念,圈养、轮封、轮牧,实施生态移民,解决生态修复中的实际问题……《羊大户》创作的初衷终于有了明晰的推论。这篇作品虽然篇幅不长,封山禁牧之后羊饥饿的“咩咩”声,瘸尔里、穆萨这些“羊大户”的叹息声,还有瘸尔里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使整个作品充溢着一种沉重的气息,让读者认清了农村生存亟须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作者在全篇的构图上力求简捷,轮廓分明,对主人公瘸尔里施以水墨造型,色淡而意蕴隽永,对重要人物黑战国浓墨重涂,几个次要人物的穿插与补衬布局得恰到好处,语言“土”而有味,一缕淡淡的悲悯愁绪贯通全篇,像清水河,苦涩而质地坚韧。其捕捉生活横截面变异的眼光,选择素材的视域都给本土作家很好的启示。

(《同心》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