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
14878800000004

第4章 父母对孩子说话不当的6种表现

对孩子说话,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语气、态度和方式。如果出现不当,轻则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重则会直接伤害孩子稚嫩的身心。

1.用粗暴的态度对孩子说话

有些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大叫大吵成为家常便饭。一旦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常会用粗暴专利的态度对待孩子,在批评中会出现不恰当的用语,孩子的回答也难听。接着,父母便提高嗓门尖叫着威胁,或是采用高压的办法对孩子施加惩罚,于是情况往往就更糟了。

安宁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了,周六晚上都去赵凡家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情。吃过晚饭,他向爸爸请示时,爸爸却大声呵斥:“晚上到哪儿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呆着!”“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一旁的妈妈替安宁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还要和同学商量?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已研究定了,你只要好好念书,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训完安宁,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不像话!听着,这个家,我是老子,我说了算数!”

安宁的心里难过极了,他不仅仅由于爸爸的阻拦而难过,更为爸爸的专横武断而难过。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爸爸每次出差也不忘给他带礼物回来。可是,安宁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自己事情的粗暴干涉。所以好多时候,他心里有事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讲,免得又招爸爸的责骂。

上述案例中的安宁,因为爸爸的粗暴态度已经开始不愿与爸爸商量问题了。由此可见,粗暴只会使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粗暴是人格修养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同伴。子女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是反感的,尽管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唯命是从”。

用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不少父母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依然故我,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把最有前途的性格都吓没了,何谈沟通交流,更何谈父母子女之爱?

有的父母粗暴不仅表现在训骂上,还动不动对孩子施之以棍棒。脾气倔强的孩子,宁肯叫粗暴的父母打死,也不愿屈服于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而这种性格很可能进一步激化暴躁父母的火气,随之而来的是更狠的毒打。

有知识、有修养的父母应该明白,粗暴的态度、压制的办法比孩子的错误性质要严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

教子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启迪和教育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发展。粗暴地强迫孩子,不仅妨害父母与孩子和谐的交流,更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2.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

许多家长都认为,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家长的威严,让孩子怕自己,这样孩子才会听话。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尤其是父亲,经常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但这样真能达到家长所希望的效果吗?

教育专家指出:与孩子交谈时,父母如果没有亲切感,这样的交流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面对严肃的家长,孩子是不可能把心里话吐露出来的。

大多数家长很少向自己的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习惯于对孩子做道貌岸然的训导。

可是,反过来家长却要求孩子向自己透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根本不可能使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长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候会问:“你是不是生气了?”家长绷着脸说:“没有。”

然而,父母脸上的表情却分明写着你在生气、在愤怒。孩子是十分敏感的,他们能迅速地分辨出家长在讲话时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

有的家长也同意应该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训导。可是,事实上,板着面孔与孩子说话已成了他们的习惯,而家长是不可能用同样的表情和朋友交谈的。因此,既然认识到用这种表情与孩子谈话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父母就应该改变自己。

家长只有以平等的、像和朋友谈话的口气来和孩子交谈,而不是板着面孔对孩子训话,才能够顺利地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除了板着面孔训导孩子的习惯外,有些家长,有时候态度是假装的,是友好的,可是因为是灌输的方式,孩子并不能听进去。其实,教育光靠说教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凡是希望孩子事事听自己的,要求“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如果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家长就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交流的大门就会敞开。

真正的交流取决于家长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无意识地观察,看父母说话时的表情,并把获得的结果输入到一个体系里,然后按照他们自己的结论做出相应的反应。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世界。

如果从小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和家长生活在一起,或没有那种经常交流的习惯,那么孩子的这扇大门就有可能永远地关闭了。

家长常常以为孩子的思想就是不服从家长,反抗家长。家长劝他们抛弃他们的思想,而想着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和填充他们的头脑。

家长想塑造孩子的性格、头脑和品质,但孩子并不是一块非常软的橡皮泥,可以任家长去“捏”。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专制。这并不表示家长不能影响和引导孩子,而是意味着家长不能强迫塑造孩子。

孩子的不听话和反抗,有时候就是因为对专制的对抗,并不是家长说得没有道理,或孩子没有听懂家长的道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遇到的事情做出反应,每个孩子也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家长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而不是教训孩子,父母在教训孩子时,请不要板着面孔,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3.责备,而不是赞扬孩子

大多数中国父母总是爱责备孩子,而不善于表扬。

有许多父母为纠正孩子的缺点,总是先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有的父母最初“因不责备就不改”而责备,后来因“即使责备也不改”而苦恼,最后又认为“不可救药”而对孩子放弃不管了。

一味地责备,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也会失去信心的。这样下去,就会逐渐使孩子设法保护自己而产生反抗心理。

通过责备让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注意和发扬孩子的优点。

有人说:“处于反抗期的孩子难以对付。”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反抗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给予正确引导,就会以“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说,“反抗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方面培植起来的。

如果父母总责备孩子,任何孩子都会产生反抗的心理。正如能力法则所确定的那样,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例如,常用烈性药物,细菌就会迅速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就会对细菌完全不起作用。同样,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父母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有人对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请教给我好的责备方法。”铃木说:“我没有那种好方法。”又有人说:“现在孩子不听话,难道不责备就算好吗?”铃木认为即使不听话,也不能责备,只能真心实意地、正确地培养孩子的能力。

责备当然也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的,父母为了责备往往采用令人可怕的脸色、声音或表情动作,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经常责备孩子的父母不妨用摄像机把它录下来,自己亲眼看一看。会有何种感觉呢?大概心情是不舒畅的吧。

如果孩子感到恐惧可怕,即使怎样责备和说教也都听不进去了。尽管有时孩子停止做坏事,那也是因为他讨厌再次经受以前那种可怕的体验,而并不是他懂得了“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

父母责备孩子时,多多少少会感情冲动,气血上升,这样就会缺乏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对于父母来说,首要的是要以宽大的胸怀和极大的热忱去培养孩子的能力。

孩子有许多幻想,其中隐藏着实现的可能性。为实现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父母对孩子决不能指责。指责会打消孩子向往的欲望,就会剥夺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有的父母听到孩子唱歌调子拿不准时,就说:“你的调子怎么拿不准呀?”孩子听了这番话该怎么想呢?也许他会认为:“我连音都发不准,还能唱好歌吗?”

事实上,这样的话在家庭或学校里是能经常听到的:“像你这样的笨蛋,什么也搞不成。”

“仅这点成绩,你还想当医生,真是自不量力,白日做梦!”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满不在乎地对孩子进行责备,甚至想通过刺激疗法使孩子面对现实,但孩子却不懂得这种意图。

家长对孩子说的话,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有些孩子受到父母的指责后就等于断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从此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加以种种限制,而应该开辟他们向更高能力发展的可能的道路。

对孩子不指责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的最起码条件。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错误非责备不可,也要遵循下面的原则:

(1)不要伤害孩子的人格

父母必须肯定孩子的人格,采取适当的叱责方式。或许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的性格尚未成熟,但实际上,孩子有他自己的感觉与立场。父母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的话,自然无法使孩子心服口服。

(2)告诉孩子受责备的原因

父母必须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遭到责骂,而如果充分说明之后,孩子即可反省改过的话,父母就不要严加追究。因为父母一意孤行,往往会伤及孩子,而造成不利的效果。

(3)教会孩子避免重蹈覆辙

责备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一味地责备,并没有真正的收益,所以父母应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告诉孩子,而且不加勉强地让孩子自行判断及决定取舍。

4.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

语言是人们发表意见、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向他人倾诉的欲望,即使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不例外。实际上,孩子倾诉的欲望更强烈,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得到家长的鼓励与帮助。

可是如果孩子的倾诉总是被家长打断,想说的话说不出来,孩子会逐渐对家长失去倾诉的热情,有的孩子会找朋友倾诉,而有的孩子会把话憋在心里,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而如果孩子没有倾诉的机会,就会形成孤僻、内向、抑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葛竞刚是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葛竞刚变了,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细心地了解和与葛竞刚耐心地谈话,才知道了葛竞刚变化的原因。

葛竞刚以前特别爱说话,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可葛竞刚的父亲是位车间工人,没什么文化,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葛竞刚身上,希望葛竞刚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葛竞刚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葛竞刚说这些话都没用,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葛竞刚说话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别说了,光说废话,一点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一次葛竞刚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别谈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葛竞刚一个字也不敢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葛竞刚以前也特别爱提问题,总爱问个“为什么”,开始时,父亲还回答,后来葛竞刚问得多了,父亲不耐烦了,“别问了,就你那么多事,问那么多干嘛,去,学习去!”父亲把眼一瞪,葛竞刚不敢再说了,因为他知道父亲脾气不好,生气了会打人的,慢慢地,葛竞刚在家里话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都闷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父亲也不让他出去玩,渐渐地葛竞刚的性格也就变了。

家长总是喜欢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必然造成亲子之间沟通的障碍。这样,家长也就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家长也不会知道,问题也就不会得到及时地解决,孩子的心理必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另外,家长总是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总是憋在心里,也对孩子心理发展不利。

聪明的家长,在孩子倾诉时,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而要给孩子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这样家长才能更了解孩子,而且还会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更融洽。

5.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想法

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不标新立异。当孩子的意见与大家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让大家讨厌的”。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和独立创新意识的形成。

特别是孩子提出出格的想法或者反对父母的意见时,父母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地说明、解释。这样,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创造性的人。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存在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孩子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孩子的反驳。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正确。

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做。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时,即使不正确,父母也要先肯定其态度后再纠正其偏差。

孩子能够主张自己的意见,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是十分有益的。孩子自我意识一强,就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坏事。因此,提出独自不同意见的孩子,就会被指责为“别扭的人”、“出格的人”等。例如,大人总是对于不喜欢父母买的玩具、不照父母要求去做的孩子说“你尽给我找别扭”,对反驳父母的孩子也有不少父母责怪说“脾气古怪”。

有时父母即使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当孩子与朋友的意见不一致时,也会因担心而教育孩子说:“只有你一个人提反对意见,这样会遭到大家讨厌的。”而父母把不顺从大家的意见或者不好的看法强加给孩子,这与说孩子“脾气古怪”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父母采取不认可孩子的自主主张的态度,就会妨碍孩子的自我发展。其结果就有可能培养出大家向右自己也跟着向右的随波逐流的孩子。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在不大欢迎“别扭者”的法国,只能与别人说相同意见的人,不但不被视为一个成熟的人,反而被视为傻瓜。所以在法国的家庭中,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父母都认真倾听。有时父母还故意提出不同意见与子女进行议论。虽然有国情的不同,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在这种意义上,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并不是过分的,甚至是可喜的。父母的想法也需要转变,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父母可以认真听了之后加以纠正。父母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培养孩子具有主见的创造性头脑。

6.对孩子进行羞辱和讽刺

父母与孩子沟通不成功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父母往往过分重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先入为主,总是从负面评价孩子,对孩子进行羞辱和讽刺,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也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学习好,考试达到自己的要求。当孩子做不到时,这些父母往往会对孩子进行羞辱和讽刺。

小华期末考试,英语考了75分。这种成绩在班上算居于中等,可是他母亲却骂他:

“考不上80分,以后还有什么出息!”

甚至还说:

“你为什么不好好用功?是不是想当寄生虫?”

像这种责骂的方法,简直是毫无理性可言。孩子当然知道要用功,只是一时还无法达到母亲所要求的水准,母亲怎能一生气就骂孩子“想当寄生虫”呢?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或许这一类的父母认为,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他们心想:“儿子都念初中了,即使骂得重了点,也不会怎么样,何况,如果不这么骂,他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孩子心里却觉得人格受到轻视。不管怎样,这种责骂的方式,显然非常不明智。孩子心中会想,就算别人都不了解,母亲总该站在自己这边,谁知道母亲却以分数来评判孩子的好坏,当然会使他伤心失望了。

聪明的母亲就应该在这种时候安慰他说:

“我知道你是因为考得不理想而难过,不过,你也已经很努力了,所以才能考到这种成绩,是不是?我觉得还可以嘛!”这样才会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而父母则可以乘机鼓励孩子,使他有信心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而像上述小华的妈妈对小华的辱骂,可以说只拿孩子当出气筒而已,不但无法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反而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良的影响,使他反感、闹别扭,认为“反正不管自己怎么用功,也考不到令母亲满意的分数!”

用羞辱和讽刺的语言对待孩子,年纪小的孩子会害怕、怀疑,年纪大的孩子则会心生反感。不论如何,这样都无法达到父母当初采取责骂态度时所预期的效果。这种拙劣的谈话方式千万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