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
14878800000007

第7章 回答孩子提问的说话艺术

孩子的问题总是不断,作为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影响孩子的成长与成才。

1.引导孩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多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同时,也要掌握回答孩子提问的说话艺术。

约翰教授从兜里掏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奖励他一美元。”

约翰教授是美国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讲的是历史与宗教,他讲完了,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谁也不吱声,他请求大家提问,因为不然的话他无法知道大家听懂了多少。但还是没人举手,教授有点儿不耐烦了,不,应该说他愤怒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

“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儿没听进去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头敲打着桌面。

课堂的气氛紧张了,学生们吓坏了。这些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提问的通常是老师。所以,在美国教授晃动的一美元下,学生们都不知所措。

问题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欲望上来。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孩子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其实就是动脑,孩子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提出问题。

因此说,培养孩子提问题的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爱动脑筋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会不会提问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问学问,要学也要问。很多东西问了才能长进,有的问题自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可有时经别人轻轻一点拨往往就豁然开朗了。

提问是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习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父母怎样引导孩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教育专家认为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1)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自己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3)精心组织,让孩子善问

为了提高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导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孩子的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对那些想问但又不知怎么问的孩子,家长应提醒他们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如告诉孩子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者事先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学会做笔记,勤动脑筋,学会问“为什么”。

经过思考和查找资料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自以为找到了答案,但把握不大的问题以及那些对得出结果的过程不太明白的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对不爱学习,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怎么提问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分责怪,而应帮助孩子从培养学习兴趣开始,首先让孩子喜欢学习,树立起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心。

在引导孩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让孩子多说、多看、多思考,尽量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2.面对孩子的提问首先要肯定和赞同

“妈妈,为什么汽车会走呀?”、“爸爸,你的头发为什么会变白呀?”孩子的脑海里总有一大堆一大堆有趣的问题,不翻查百科全书也不能解答的问题,许多爸爸妈妈因此感到非常不耐烦。其实,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高兴才对,应该欣赏孩子的求知态度,理解他强烈的好奇心。

当孩子发问时,父母可以先反问孩子:“你认为呢?”来引导孩子先思考答案,再自行寻找答案,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孩子尝试说出答案:“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已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即使他答错了,父母也应赞赏孩子所作出的努力,鼓励他继续尝试。孩子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认同,自我形象自然随之提高。

如果孩子在街上还是不停地、不停地问,父母有什么妙法让他静下来呢?可叫他把问题写下来,待回家后再一起找出答案。所以,父母最好也为孩子购买百科全书,鼓励他在书中自行找出答案。

当爸爸妈妈真的被孩子问到心烦意乱时,便开始厌烦地说出这句话来。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真的不知道答案。但如果每次孩子发问时,爸爸妈妈都这样回答,孩子自然知道他们根本没有诚意为自己解答问题了。

这种冷漠的回应,也会让孩子的脑海里出现更多的疑问:“发问是不对的吗?”、“原来自己发问会让爸妈讨厌的,他们已经不爱我了吗?”、“我真的太麻烦了?”发问本是好事,父母不鼓励,那就会让孩子陷入困扰之中,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一定要给以肯定和赞同。

3.千万不可限制孩子提出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经常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是父母提问,孩子回答。这无形中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不知老师和家长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呢?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能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鼓励孩子有礼貌地提问,而且直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孩子们的提问总是值得人们去思索、回答。

当和孩子在一起时,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勇敢地提问,提出一些让别人看起来十分明显的问题。如果谈话中你一点也不明白别人在说些什么,当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很想知道时,坦率地问他人。这样你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当他在课堂讨论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照着你那样去做。

孩子们通常因别人取笑提出如何简单或愚蠢的问题,而不敢往下再问。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些取笑他人的学生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对你的孩子来说,解决这一场面的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坦诚地说道:“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然你知道,那你能告诉我吗?”

孩子们在学校中学习的许多东西总是包含着“谁”、“什么”、“何时”、“何地”等内容。还有一些能够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且对他们今后生活极为有益的问题则是“为什么”与“怎样”。

父母可以就某一人物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断地提出“为什么”。如果你怀疑孩子只是在敷衍应付似的问你一些“为什么”之类的问题,父母可以反过来问他:“你为什么对这一点感到好奇呢?”如果孩子真的对某一问题很感兴趣,他将能说出他感兴趣的理由。下面是一些父母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他为什么说出那样的话呢?

他为什么不采取别的措施?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思考。

事情是如何进行的?

他是如何完成的?

他该如何去履行他的诺言呢?

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些问题都与培养孩子的实际生活能力有关——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实施计划、创造生活。

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引导。父母不必给孩子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父母也不可能找到所有的答案,有些问题其实根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当你在孩子面前回答这些问题时应保持诚实。

孩子的许多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参考书或专家们的评论中找到答案。为孩子指出查找的方向,让“我们查查看吧”成为父母家庭中可能经常听到的话。

不要限制孩子提问,要鼓励孩子提问。当孩子问父母一个问题时,应当场予以解答。当父母确实没有时间考虑、回答时,应向孩子说明情况并让他在父母有空时再问。

如果孩子问父母一个不好回答的个人生活问题,父母可以如此回答他:“我这次还不想回答你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以后我再和你讨论这一问题吧。”这样既给他一种回答,也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如何回答孩子的这一问题。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提问,因为正是这一个个“为什么”把孩子带向知识的海洋,把孩子推向成功之颠的。

4.对孩子提的问题不予完整的答案

有关专家指出:当孩子对事物产生疑问时,这表示孩子的思维活动已开始跃进,父母可利用此绝佳的机会,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怎样抓住这一机会启迪孩子,父母的责任非常重大。

当你的孩子有所疑问时,你的回答方式是怎样的呢?如果孩子满腹疑问向父母找寻答案时,父母因为疼爱孩子而把答案全盘告之,则这个培养思考力的绝佳机会就白白地浪费掉了。

戏剧作家茂木草介先生,曾就他个人的童年往事在一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有一次他在夜市里看到一个魔术的玩具,非常想买,于是就去向他母亲要钱,当时他母亲以“那对你来说太难了!”为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年幼的茂木耍赖地缠着母亲,最后还是把那个魔术玩具买下来了。可是,回到家想要玩时,果如母亲所说的,根本不会玩,他求助于母亲,可是茂木的母亲只讲了一部分原理,就把他打发走了。茂木在文章中并没有说母亲很冷酷,而是继续研究魔术的个中玄机,最后终于找出魔术的秘密所在。

如果当时茂木的母亲轻易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并且完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茂木在发现魔术的秘密时,那份喜悦一定没有这么强烈吧!虽然母亲说“对你来说太难了”,可是自己却说“我会啦”地把玩具买下来,可见以后一定会有办法搞懂魔术玩具的个中奥秘,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茂木的母亲,实在是个优秀的儿童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欧布·西雅琦娜女士所做的研究实验中,有个叫做“中断课题的再行倾向”的专题,内容是说:课题若在完全没有解开的中途中断,对课题的心理性紧张就会高涨,即解开课题的心理力量,比以前增加许多。譬如在阅读推理小说时,如果中途被迫停止,想得知的心情一定会大大地提高。有不少推理小说或电影的宣传,就是利用这种心理,只把故事的一部分告之观众,然后叫观众或读者自己去找寻结局。

对孩子的疑问不给予完整的答案,让孩子有思考的余地,则自我解开问题的热情,就会相对地高涨。茂木的母亲虽然不曾半途中断答案,但是对于茂木在夜市中发现魔术玩具所产生的强烈好奇心,她却能以简单的答法,激发茂木自我思考的意愿。由于母亲的启迪性答复,茂木自我解开问题的热情,确实比以前增加许多。

对于孩子的疑问,若能以此种方式应对,久而久之,由于孩子已习惯于自我思考,所以变成独立性很强的孩子,就理所当然了。

5.面对孩子的提问不能敷衍了事

教育专家曾一再忠告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要认真对待,不可敷衍了事。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陈果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天生就是提问专家。“为什么世界上有人?……‘人为什么分男人和女人?……‘火星上面为什么怀疑有人类存在?”……常常是一连串的问题让爸爸妈妈应接不暇。有时候,陈果会提出一些让大人觉得匪夷所思的问题,这些提问让父母丈二和尚摸不到脑袋,真不知道孩子小小的脑瓜里居然会有这么多的问题。

这天,陈果突然对妈妈手上戴的手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盯着妈妈手上漂亮的手镯问道:“妈妈,这手镯是金子做的吗?”

妈妈答道:“是呀。”

“那为什么是白色的呢?金子不是黄色的吗?”

“这是铂金了,也是金子的一种。”

陈果的“为什么”开始出来了:“为什么叫‘铂金’呢?它为什么是白色的呢?”

妈妈稍微停了一下,笑着继续说道:“你觉得呢?”

陈果挠挠脑袋回答道:“我认为是由于成色的问题。”

妈妈接过话茬:“嗯,听起来蛮有道理的,我们一起去找资料查查吧。”

陈果开心地点点头,然后立刻飞奔到书架前……

面对孩子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为什么,很多父母会渐渐变得有点不耐烦了。其实,父母应该欣赏孩子的求知态度,理解他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的问题也许会非常简单幼稚,但是家长的态度要真诚,不要嘲笑他,要以积极的态度引导他。切忌不要因为忙或心情不好就对孩子的问题不理不睬,这样做只会使他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欲望也会随之消失,这对孩子的求知欲是个打击。同时要注意,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简明扼要,只要让孩子明白简单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孩子问:为什么灯能亮?你可以简单的回答:这是因为电能发光发热。至于更深的电路内容,孩子理解不了,也不必太费口舌。

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还可以与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既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在与父母一起努力的过程中,还会让他体会到父母就像朋友一样可以互相帮助,从而使孩子的自信心大大增加。因此,这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要实事求是地回答,知道就是知道,不知就是不知。切不可敷衍了事,不懂装懂。此外,父母最好给孩子购买一套百科全书,鼓励他在书中自行找到答案。

6.不要用“不知道”对待孩子的提问

在孩子心目中,提出“为什么”是极其神圣的,父母应该给予正确满意的答复毋庸置疑,这种关系成为两代人感情的纽带和父母威信的基础。

父母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说“不知道”,有时是力不能及,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有时则是无暇回答,便用“不知道”搪塞。当然,对孩子事事答复得圆满,只有少数父母能够做到,但要求父母把“不知道”从语言辞典中删去,对孩子有问必答,尽力而为,却是人人能够做到的。

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而不要用“不知道”对待孩子的提问如果真的难以回答,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或查找资料。对一无所知的问题,也可以用赞赏的口吻对孩子说:瞧你提了一个多好的问题,连我都被难住了。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有时间“为什么”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精确地予以答复,他们只想获得一种满足感,希望父母重视自己的提问。爱迪生曾经问过他妈妈无数个“为什么”,而爱迪生的妈妈对孩子的提问乐于倾听、认真解答,正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培养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发明大王”。

现在,许多父母已经越来越重视回答孩子的提问了,但有的时候,由于孩子的“为什么”密度太高或难以回答,有些父母疲于应付而失去耐心,便会斥责孩子:“又问为什么,你有完没完?”

对于孩子天真的提问,真正回答起来还真不简单,教育专家曾经忠告父母说:无论什么情况,对孩子的“为什么”也不应该加以斥责。孩子提问的“为什么”提得好,你应该鼓励;易于回答你应该马上解答;不容易回答,应和孩子一起讨论,或者告诉孩子“等弄清了再回答你”。

孩子所有的提问中,涉及到科学方面的问题往往最难回答,因为即使你能科学地回答,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不如用童话般的语言来保护他们的兴趣和梦想。

比如孩子问你“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你如果解释因为大气层与光的原理,才使天空变蓝,孩子仍无法理解大气层和光的分解原理,还不如告诉他:“太阳的光分为七种颜色,分别由七个小仙女掌管。天晴的时候,她们喜欢到地球上来玩,可是只有管蓝色光的小仙女勇敢,她跑得最快,她把天空用蓝色全占满了,所以人们看到的天空就成了蓝色的。”

“为什么”是孩子思维的翅膀,随着“为什么”的一次次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孩子羽毛丰满起来,必然会飞得更高更远。

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定不能用“不知道”来回答孩子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