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
14878800000006

第6章 说服和劝导孩子的说话艺术

说服和劝导孩子,是一件令许多父母都头疼的事,其实父母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最好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

有许多父母认为说服和劝导孩子是件很难的事,其实不然。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事情便会变得简单。

母亲:“把房间收拾干净后再出去。”

林峰:“我已经收拾好了。”

母亲:“看,你的书架还那么乱,他人会笑话你的。”

父母在说服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时,最好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比如上述对话中的母亲,她就没有替孩子考虑,可想而知,林峰是不会听从她的话的。孩子根本不在乎他人是不是会笑话他,对他来说,你说话的那种腔调他已经受不了了,或他自己认为他已经收拾了,已经相当不错了。

妈妈站在成人的角度要求这要求那,完全认识不到孩子的成绩;孩子胡乱地弄一下,他想反正我已经按你说的做了,你不就是让我打扫一下吗?

他根本不在乎事儿办到什么程度。因为孩子们的看法和大人的看法完全不同。

林峰已经是一个少年了,他忙着交朋友,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收拾屋子对他来说已无关紧要了,天天把屋子打扫干净对他来说没有意义。

认识到孩子对自己的事儿有自己的看法,这不是说家长要因此而放弃说服孩子办任何事。

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可以使父母的语气和策略更加有效、合理,使父母的说服力更有效。

尊重孩子的家长总是这样说:“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理解?”“让我弄明白是不是理解你所说的。”

如果家长能够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家长就会使孩子通过自己的经验而听自己的话。

如果家长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给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就会使孩子怯于自己去体验,而最终使劝导失败。

如果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滔滔不绝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过于用成人的角度企图说服孩子,家长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的机会。

最后用一个例子来总结怎样说服孩子正视错误,纠正缺点和不足。

4岁的朱丽正在帮母亲浇花,可她把水洒了一身。就这件事而言,不同类型的父母,会有不同反应。

假定类型的父母:“我就知道你会把水洒到身上,我不让你去浇,你却偏偏要去,看出事了吧。”

通过假定不让孩子去参加实践,阻止了孩子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搭救类型的父母:“别哭了,我来浇吧!一会儿给你换衣服。”

解释类型的父母:“看你不听我的话,就出事了,是不是?”

每当孩子出了点事家长就赶忙上去搭救、解释,家长这是在告诉孩子,他们是不能照顾自己的。

指挥类型的父母:“别哭了,快去换衣服吧。”告诉孩子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实质上否认了孩子的自立能力。

期望类型的父母:“我告诉你不要把衣服弄湿了,最后你还是把衣服弄湿了。”这是在告诉孩子,他们辜负了家长的期望。

成人主义类型的父母:“你应该把洒水壶拿正了,浇慢一点,就不会把水洒到身上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呢,老是不听妈妈的话。”家长告诉孩子,孩子是没用的,家长要是早知道这点,就不会让他干这个了。

从上述的语言中,可以断定朱丽并不会从中得到任何益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对待朱丽,才不会打击她的积极性,而起到说服她正视已犯的错误,而争取在再次浇花时,不发生同样的过错呢?

如果父母这样说,“女儿,如果你刚才慢一点,水还能洒到身上吗?现在你的衣服湿了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样朱丽会自己做出结论的。这样,朱丽通过亲身的经历和家长的鼓励,学得了东西,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处理自己的事儿,也知道了家长处理这种事儿的态度。

朱丽对浇花这件事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不管怎样,她的这一变化来自她的亲身经历。由此可见,家长应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

2.不要以强权口吻让孩子服从

强制的口吻虽可以暂时令孩子服从,但长久下去,必然会遭到孩子的反抗。

齐齐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是班里面的班干部,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里是同学们的榜样。齐齐深知作为一个班干部每一件事情都要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方面,他都能做出很好的表率。老师常常夸奖齐齐是个“以身作则”的好学生干部。

这天,齐齐学校号召大家义务献血,为了让同学们踊跃响应,老师就先给学生干部做思想工作,希望由各班的学生干部先加入献血的行列。

齐齐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和妈妈说了,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可是,齐齐刚把话说完,妈妈就大声地拒绝了:“不行!你怎么能去随便献血,你知道要吃多少营养品,你的血才能补回来吗?”

齐齐向妈妈解释道:“其实,正常人献一些血是不影响健康的。”

妈妈立刻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你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决不能献血。知道吗?”

齐齐还在和妈妈辩解道:“老师希望班干部起带头作用,我可不能成为后进分子。”

妈妈不容争辩:“后进就后进,你就和老师说你贫血。别和我争啦,按我说的做!”

齐齐无可奈何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像故事里面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给出合理充分的原因。但为了让孩子打消念头,便使出最后的绝招:“你是我生的,所以凡事必须都得听我的。”在这种强权教育下,孩子需要做的只是接受家长的指令,然后去执行就可以了。长期如此,孩子的独立精神、自主意识都成了父母意志的附庸。

如果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只是一厢情愿、一意孤行,以为自己说的任何话语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不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孩子的愿望,那么,事情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初衷相反。就拿故事里面的齐齐来说,孩子的愿望是能在学校里面起到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可是妈妈却认为这样会影响健康。

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认为妈妈说的话没有道理,从此对母亲说的话产生怀疑;另一种情况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孩子听从了母亲的意见,从此时时处处只想自己的利益,从此失去了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父母应该分析孩子的真正需要,切不可压抑孩子的主体精神,用优美而符合情理的语言激发孩子的能力去实现他自己的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完成事情。

家长切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当作孩子的意愿和需要。父母要记住孩子不是傀儡,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时,要尊重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愿。

经常与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情感交流。如果孩子想出的想法或愿望合理时,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并用语言加以鼓励。如果孩子的想法有悖于父母的意愿,父母也要把自己的理由确切地对孩子说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说服孩子的效果。

3.说服孩子不妨用一点暗示

在有效说服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做到以身作则,在行为上能给孩子一点暗示,那对于与孩子有效沟通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体态语言暗示的同时,若能再以动作辅助,更容易使事情生动化、形象化,能使孩子感动,使他们的行动更加积极化。

“握握手”就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奖励手段。从形态加以分类,它属于态度亲切的暗示方式。另外,一边摸孩子的头,一边纠正孩子的错误往往为他带来一种受到依赖者关爱的喜悦,从而听从你的话。

其他像摸摸头,拍拍肩膀,抬高身体之类都是。

“摸摸头”的关爱方式,固然可以收到即刻的效果,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劝导或说服孩子,最好先让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妈妈才这样劝导的哦!”才能容易使孩子接受。

“拍肩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和父母相契的真实感——爸爸或妈妈的手仿佛一条管道,爱和关怀借此流到孩子身上。同时,由于孩子肩头承受的重量,也使他们心田深处留下印象,仿佛爸爸或妈妈的手一直停在他们的肩头上。不过,这种方式最好在私下的场合使用,尤其是对于出过问题的孩子。

父母要知道,暗示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够自觉地进步。同时,这种暗示方法的时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经意地错过时机。另外,若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心灵的感觉非常重要,而这种心与心的连接点,就是这些亲切的鼓励。

做父母的不要忽视这些细小的动作,它可能会给你的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乃至于对生活的信心。

只要你善于利用语言行为的暗示,孩子就会开始照你所期望的去做,因为他完成后会感觉很好,甚至感到很骄傲。

语言行为的暗示,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暗示方式。作为父母,都应该掌握。

(1)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

给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时候,“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的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有更甚的可能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很显然,这将给父母说服孩子带来障碍。

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比如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

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许和鼓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才有利于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当孩子遇到固执的事时,父母进行说服他才乐意接受。

(2)活动的时候

其实,除了在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们旁边,用手拍拍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运动也一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

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性的暗示。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性的暗示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这样,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拿不定主意的事时,父母对其进行劝导将很有效。

(3)帮忙父母做家务的时候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看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等。

奖励的语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们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场合的暗示,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话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如果父母在该对孩子表扬时而没表扬,那会令孩子失望,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对父母的依赖感,到那时父母对于孩子的不满意的事进行劝导是难之又难。

(4)在众人面前的时候

奖励所带来的喜悦程度,往往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在个人面前或在多数人面前,或奖励的人是亲爱的爸妈或心中敬仰的老师,所获得的喜悦感将随着层面的扩展而加大。

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可以利用在暗示孩子上,多多给予孩子公开、当众的奖励。

值得注意的是,当众表扬孩子时,父母的情绪不可过于激动,语气也不要唠叨个没完没了的样子,或者反反复复一再重叙:换句话说,就是避免内容贫乏而又有夸张的赞美,别让受夸奖的孩子非但喜悦感消失,更可能产生厌烦,进而产生逆反和逃避的心理,这对日后对孩子的劝服很不利。

4.艺术地运用说服教育的手段

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错误言行时,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正面说教,有的则谩骂、训斥或讽刺挖苦。显然,这两种方法都难以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艺术地运用说服教育手段,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呢?

(1)掌握好说服教育的时机和场合

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先决条件。绝大多数孩子活泼好动,一天之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动态,父母切忌采取“泼冷水”的方式,在孩子吃早餐、玩在兴头上或心情愉快的时候,近乎强制的、喋喋不休地对孩子某个缺点错误进行说服教育,尤其不应当着别的孩子的面训斥孩子,这样会伤害孩子自尊心,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应选择孩子与父母独处或情绪比较平静时进行说服教育。

(2)使用好说服教育的语言

说服教育主要是运用言语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尤其应讲究艺术:

①简明

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能力、分析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说理过程要简明扼要,切忌使用成人语言,灌输空泛而抽象的大道理,应使用孩子的语言,分清是非,晓以利害。

②准确

要确实弄清孩子发生过错的动机和事实,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言行、后果,用词要准确,对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使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③适度

说服教育通常使用较多的批评语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语调要亲切,切忌过多使用定性语言,如“你是个坏孩子”、“爸爸妈妈再也不要你了”等等,这样会刺激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3)运用好说服教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法很多,如果运用不当,就会起到消极效果。

①情景教育法

孩子出现错误言行,应当场指出,尤其对于幼小的孩子更应如此。也可利用周围的人和事,对孩子进行教育。

②事例教育法

道理固然要讲,但由于孩子思维能力低,讲道理不宜过多,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为什么,应主要讲清楚应该怎么做,因为幼儿模仿能力强,这样更利于孩子接受。因此,说服教育既要注意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典型事例教育孩子。

③娱乐教育法

寓教于乐,是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应利用娱乐活动将教育内容贯穿其中,通过一首歌、一句话等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启发孩子的正确思维,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

④运用“标签”法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而且对自己的优点有点自负,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在众人面前夸赞孩子,就可以孩子使愉快地接受教育。如陈明的手比较灵巧,会组装不少的玩具。有一次,陈明和父母一起到外婆家去玩,见到弟弟的遥控汽车爱不释手,使得弟弟哭哭啼啼地向陈明父母告状。陈明的妈妈把陈明拉到身边,对陈明说:“我家陈明最会玩玩具了,你去当弟弟的老师,教弟弟玩玩具,好吗?”陈明愉快地当起了“老师”,就再也不好意思跟弟弟抢玩具了。

⑤运用“逆反”法

平时,有些调皮的孩子,常常难以听进父母的劝导,潜意识中总有个“不”字。但如果家长设法引导孩子,也能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如四年级的小江虽然成绩还不错,但是很调皮,有时会忘记做家庭作业。小江的妈妈对小江说:“今天我下班回来你还没有完成作业,但明天我这个时候下班回来,我想你一定已经完成了作业,妈妈相信你。”第二天放学后,小江果然先完成了作业再玩,见到妈妈回来,很得意地拿出了做好的家庭作业。妈妈欣慰地笑了。

⑥运用“阿伦森效应”法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那就是“阿伦森效应”,其意思是:人们总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确实如此,我们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小孩子呢?

面对孩子幼稚可笑的行为,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它,应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你真行!爸爸小时候可不如你。”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对孩子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孩子各方面的进步会越来越快,与家长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如果一个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是恶狠狠地斥责,那么必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斥责声中渐渐地丧失殆尽。

当然,说服孩子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只要父母多动脑筋,从真正爱护、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想方设法教育孩子,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有效说服孩子的四个技巧

常言道:“忠言逆耳”。孩子有了过错,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直言不讳”地批评,往往会给孩子咄咄逼人的感觉,使他难以接受,甚至因此引发对立情绪。相反,如果家长掌握说服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观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赞美说服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所以,家长在说服孩子时,不妨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言行中的闪光点,给孩子一个超过事实的美名,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找回自信,进而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家长的劝说,学会自律。

刘阳生性好玩,常常爬到树上去捉鸟。爸爸想说服刘阳改掉这个恶习。有一天,刘阳掏了鸟窝,一看是小鸟,就又放回鸟窝里。爸爸问:“孩子你怎么累得满头大汗?”刘阳说:“我在掏小鸟,可是掏到的这只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里去了。”爸爸称赞说:“我真高兴我儿子有高尚的品质!”刘阳问:“这怎么说明我具有高尚的品质呢?”爸爸说:“你把小鸟放回巢里,表明你深知长幼的道理,有可贵的同情心。你对禽类都这样仁爱,何况对他人呢?”刘阳听了这些话十分高兴,以后再也不掏鸟玩了。爸爸顺利地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爸爸的赞美说服了固执顽皮的刘阳,可见赞美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无穷力量和良方妙策。在运用赞美说服时,家长必须注意根据孩子的嗜好、习性及其脾气和情感,抓住孩子的心理弱点,选择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赞誉,才能取得好的说服效果。家长还要注意褒奖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夸过了头,给孩子虚假的感觉,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拆屋技巧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孩子在判断事物时,总会无意地进行相互比较。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接受某件事情,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难的事情作反衬,出于趋利避害、两难当中取其易的本能,孩子就会痛快接受想让他接受的事。

宋庆放学回家,进门就嚷着要吃红烧肉,恰巧宋庆妈妈不在家,宋庆爸爸为了让宋庆改掉不做家务的懒惰行为,就巧妙地运用了“拆屋说服技巧”。

宋庆:“爸爸,我快饿死了,你做了什么好吃的?”

爸爸:“妈妈今天不回来,要吃饭就得我们自己做。我看干脆晚饭不吃了吧,煮饭麻烦,法律也没有规定一天吃三顿呀。”

宋庆:“爸爸,我肚子饿得不行了。”

爸爸:“要吃也可以,不过菜橱里只剩下些咸萝卜,将就点,就吃咸萝卜吧。”

宋庆:“妈妈说要吃有营养的呀。”

爸爸:“你想吃什么?”

宋庆:“我想吃红烧肉。”

爸爸:“那你去买吧。”

宋庆:“拿钱来。”

案例中,爸爸首先提议“不吃晚饭”(“把房顶扒掉”),给宋庆以“绝望感”,再提出“去买肉”(“墙壁上开个窗口”)这个劝说目标,宋庆就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避免与孩子无休止的扯皮与纠缠。

(3)妙喻说服

在说服孩子的过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长滔滔不绝地灌输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心中最爱,因此,家长不妨利用寓言故事来妙喻说理,使孩子冷静深思、豁然顿悟,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

王强是个属鼠的孩子,由于他连续两次在考试中得了满分,不免有点飘飘然起来,今天说陈明是笨蛋,明天说成刚是弱智,只有自己才是天才。于是,爸爸便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

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遇见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结果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它由此认定,只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从此以后,它既瞧不起猫,又看不起狗,甚至还拿狼开心。有天居然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的,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的飞了出去,飞呀飞呀飞,飞了好半天,扑通一声掉到臭水坑里!孩子,‘自’‘大’加一点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这只小老鼠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要想不会,就必须遵守一个前提,这就是永不骄傲!

听了爸爸的故事,王强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这位睿智的爸爸对孩子的缺点并未直接斥责,也未生硬地给孩子讲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让孩子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极好的说服效果。

(4)借物说服

说服不仅需要用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证明真理”,而且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思维去“显示真理”。所以,家长应该借助一定的事物来将道理说得生动、具体、形象。要用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意蕴,用耳闻目睹的趣事或实例,淡淡引进、渐渐深化,进而使孩子领悟教育的要求,明确进取的目标。

古时孟母断机教子就是借物明理最好的例证和模范。传说孟子刚上学时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就拿起刀子当着儿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怒斥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孟母断机施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铭记心中,从此旦夕勤学,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

由此可见,在说服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如果能借用事物来说明道理,就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联系实际把道理讲清楚。

孩子由于心理、生理、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各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氛围、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总会犯些错误,这是难免的。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说服。“说”而不“服”,是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的。只有让孩子“心服”,才能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