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
14878800000009

第9章 化解和孩子矛盾的说话艺术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和孩子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对亲子矛盾处理不当,则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们都有必要掌握化解和孩子矛盾的说话艺术。

1.不要用过激语言与孩子进行舌战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话逼出家门的。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亮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下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一天晚上,父子二人在家里看电视,儿子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电视上,而是玩弄爸爸平时钟爱的一个小碟子,父亲从一开始就对孩子的行为提出劝阻,但是随着对电视的关注也就不再说了。

突然,儿子没有拿稳碟子,小碟滑落了下来,在地板上摔成了碎片,儿子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爸爸这个时候也愣了一下,但随即本能地就给了孩子一脚,孩子惊慌地一躲,一溜烟地跑出了家去。望着孩子离家的背影,父亲没好气地大声说道:“你滚吧,出去了别回来。”儿子的眼泪立即下来了。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过激的话来企图化解矛盾,逼孩子改过。父母与子女如果有矛盾存在,父母应该找到问题的症结,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使孩子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一时化解了矛盾,也于事无补。

2.解决同孩子的矛盾宜用“巧败”

在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家长是利用自己的家长身份压服子女呢,还是暂时退让,待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矛盾呢?正确的答案理应是后者。一位不知名的家长说,前者虽胜实败,可称为“惨胜”;后者虽败犹胜,可称为“巧败”。这位家长在一次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议上说道:

家庭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家长与子女为争执一点事儿,闹得不可开交。当家长的认为自己见识多身份高,极力想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不能让步,而子女又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认定自己的看法没错。这样互不相让,结果关系闹得很僵。家长虽然最终往往只能是压服子女,但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伤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家长似乎胜利了,但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却比原来黯淡得多了。这样的胜利代价太大了,是“惨胜”,这样的“惨胜”还真不如“巧败”。

何谓“巧败”呢?《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是“走”,即撤退,还把它称为“上计”。在形势于己不利,或即使仍有利(比如家长还能压服孩子),但相持下去的结果将会违背自己的初衷时,及时撤出是为上策。这就叫“巧败”。

“惨胜”不如“巧败”,许多家长大概也是在多少次“惨胜”之后才悟出的道理吧?但无论如何,早一天悟出这个道理,对家长和子女双方,都是好事。

事实上,一些成功的家长,也就是较早悟出这个道理的人。例如全国优秀家长罗柳薇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谈到自己教育女儿成才的经历时说:

我希望女儿长大了当医生,从孩子7岁起就按自己的意愿有计划地塑造女儿。让女儿学书法,培养她耐心细致的习惯;让女儿学绘画,通过素描熟悉人体解剖;让女儿学英语,因为英语是考医科的主课。女儿的课余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一切为将来当医生打基础。

女儿似乎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几年间获得大大小小许多奖状。我很欣然,为女儿不断“加码”。孩子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他说,女儿只是为了母亲“望女成材”的意愿去拼命适应母亲,这样决不可能引起她真正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对她提出有增无减的要求,她的“潜在反抗”会爆发出来的。

不久,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朋友来访,看见女儿在写毛笔字,都在称赞。我说:“唉,她学什么都进步慢。今年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才得了三等奖;期末考试数学她在全班排到第31名。太令我失望了。”

女儿忽然忍不住大声说:“妈妈,你怎么不说我这第31名的分数是99分?我根本不喜欢书法,你却要我不停地写。我喜欢跳舞,考上舞蹈班,你却不准我去。以后我什么都不学了,免得你说我进步慢。”

也许女儿气头上的话说过了,仍会按照我的意愿和要求去苦练苦学的。但是,这难道是我的真正意愿吗?我虽然很痛心,但在客人走后,还是深情地向女儿解释自己对女儿严格要求的目的。女儿说:“妈妈,我并不想当医生,因为我将来当不成医生。”她告诉我说:“医生要胆大心细,可我胆子大不起来,何况医生总是要人打针吃药,从小给我的印象就不好,我对当医生根本不感兴趣。我想当的是教师,教师从小就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女儿的话使我感慨万分:使孩子对医生这一职业倒了胃口的,何尝不包括自己多年来的“强行”灌输呢!我意识到,女儿长大以后从事什么职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地发展的人才。从此,我没有再强迫女儿按自己的意愿学这学那,女儿的学习与兴趣结合起来了,进步也更大了。

在这场与女儿的“矛盾冲突”中,似乎是家长做了让步,“败”了,但这恰恰是教育上的胜利,这不仅有利于对女儿的教育,也无损于母亲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应该说,是一场“巧败”。而正是“巧败”,才迎来了真正的胜利。

有关专家认为,当家长与儿女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时,的确很难用“胜”、“败”这样的字眼来讨论结果。因为或许家长表面上是“胜”了,但实质上是“败”了;暂时看是“胜”了,长远看是“败”了;孤立讲是“胜”了,全面讲是“败”了。因此,跳出简单的“胜”、“败”的概念,全面地、发展地来看待家长与儿女之间的“胜’’与“败”,的确是可以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具体地说,如何取得“巧败”呢?

(1)要保持冷静

当孩子与家长高声争论,家长突然沉默,孩子常常也会安静下来;相反,若孩子高声家长也高声。很容易导致无谓的争吵,孩子在气头上也不愿意听任何的劝告。

(2)巧用反面激将

当家长与孩子相持不下时,有时可故意使用反面语,使孩子改变初衷。比如,想让孩子做完功课再玩,孩子却坚持玩完再做功课,这时赌气地说一句:“你去玩吧,我不管你了。”家长的“让步”会使孩子感到不安,使它放弃原来的计划。

(3)和孩子协商解决

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如果认为孩子的做法不妥,而孩子又不愿接受家长的方法时,可要求孩子一起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矛盾的双方都可以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一起评价这方法,选择其中最佳的一种。

3.不要说不利于化解矛盾的话

许多家长与孩子矛盾的激化,都是由于父母在与孩子对话中,态度与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特别是太专制的家长,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在与孩子对话中,要想有效地化解矛盾,就必须避免使用以下语言:

(1)“住口,把嘴闭上”

一家研究机构曾对一千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你最不愿听到的父母的话是什么”问卷调查,结果“住口”排列在第三位。

“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

“为什么让我们住口?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给父母讲啊!”这是那些接受调查的中小学生的心声。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不让孩子讲话,留给孩子的记忆是“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而感到委屈和沮丧。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便会放弃和你争辩的权利,变成一个自认为无足轻重,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被需要的人了。

与那些让孩子“住口”的父母相反,有些父母善于让孩子发表意见,讲所思所感,讲心里的话,结果孩子变得善于思考,自主意识显著增强。

再说,鼓励孩子讲话,有利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思想认识有什么偏差,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见微知著,进而对症下药。

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的嘴堵上呢?

(2)“不许生气”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时候也会生气。父母的“不许生气”未必有效。

事实上,孩子将愤怒的情绪适当发泄出来,是一种心理卫生的有效方法。因为愤怒的情绪不能长期压抑、积累,否则一旦爆发起来,将是不可收拾的。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情绪,孩子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孩子生气是正常的反应,父母不应粗暴地干涉,如果粗暴地干涉,则只会激化与孩子的矛盾。

父母应该弄清楚孩子生气的原因。孩子生气常常是因为他人违背了自己的愿望,受了委屈。父母只要细心观察一番,一般都能找到答案。这时父母不妨抱着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感情,以增进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为冷静处理问题打下基础。记住,此刻千万不要急着说“不……”。

如果孩子“生气有理”,父母劝慰的话比较好出口。若孩子“无理”,父母就更要慎重了。比如孩子闹着要小伙伴漂亮的玩具,因未达到目的而生闷气,父母既不宜为其“争理”,又不宜训斥孩子,较为妥当的做法是把孩子劝上一番。你不妨说:“那个玩具确实好玩,你是想玩一会再还给人家,对吗?他不给你,也不对,他爸爸妈妈会批评他的。来,我陪你做个别的游戏吧。”这样劝慰孩子,能适度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快便会“雨过天晴”,破涕为笑。

(3)“你竟敢说老子”

有些父母被旧的伦理观念禁锢着头脑,他可以对孩子进行说教、责难、打骂,却不给孩子讲理和反驳的权利。孩子一旦据理力争、直陈父过,家长便会火气十足地说:“你竟敢说我……”孩子为什么不能批评父母呢?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父母可以教育子女,子女也可以批评父母,这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不仅创造了融洽的家教氛围,而且是家庭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孩子的意见无论对错与否,都勇气可嘉,父母应该闻过则喜。孩子敢于指出父母的错误,说明他对父母的言行进行了观察和思考,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教育理论告诉人们,孩子对父母有一种崇拜心理,总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人物,认为他们“事事正确”。这种崇拜心理使许多孩子失去了对父母言行进行分辨和思考的机会。因此教育专家忠告说,父母应欢迎孩子对自己进行批评,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故意露点“破绽”,出点“差错”,“制造”失败。比如你故意对孩子说:“月亮会自己发光。”孩子会根据已有的知识,指出错误,争论一番,以此来破除他对你的崇拜心理。孩子敢于直言,才能获得自信。

(4)“你敢再摔一次”

一位母亲看到孩子赌气摔打东西,非常生气。遗憾的是她没有采用有效的制止措施,而是威胁说“你敢再摔一次”,结果孩子真的拿起摔过的东西又摔了一下,母亲恼羞成怒,只好以打骂来结束这场纷争。

这位母亲的化解矛盾的方法显然是不妥的。成年人由于不懂孩子心理,常常误解孩子,低估孩子的智慧和能力。

不论这场矛盾纷争的起因是什么,这位母亲不了解孩子摔东西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不了解孩子是因为讲理讲不过她才采取这种“边缘策略”的,也不了解孩子是在试探母亲忍耐的底限。说了这句话,母亲就亮出了自己的底限,孩子一旦突破了底限,母亲除了打骂就再也无计可施了。孩子被打,形式上是输了,而实质上却是赢了;母亲打人,实质上是她输了。因为如果一个教育者被迫用拳头说话,那还不算失败吗?其实要想解决与孩子的冲突,办法还是很多的。办法之一就是化解矛盾,避免出现破裂的局面。遇到孩子故意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可以淡化处理,不要火上浇油。家长的头脑要始终保持清醒。

(5)“你真不了解妈妈的苦心”

成人的社会中,常出现一句话“责备他人,千万不可得理不饶人”,否则当对方毫无退路时,虽然明知错在自己,却很可能因被逼迫成反感,而反咬一口。

有些母亲常常训诫孩子“难道你不明白妈妈的苦心吗?”孩子受到这种责备时的心理,正与前段的例子相仿。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母亲责备孩子“为什么你会如此顽皮,难道你不了解妈妈希望将你培育成有用的人吗?”对孩子将造成何种心理影响。

孩子调皮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从某方面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其次,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也是理所当然,毕竟每位为人父母者,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道德上毫无缺失的人。

换句话说,母亲的这一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极具“正义”。凡是小学生都能了解其中的含意,即使想回嘴也说不出口,因为“正义本身”是不容反驳的真理。

“难道你不了解妈妈的苦心吗?”这句话是想得到对方的承诺,而这个答案只有“我知道”。事实上明白其中道理,却又要违背父母的心意,就可称之为“正义的暴力”。如此一来,简直如同把孩子逼入死胡同一般,甚至使他产生狗急跳墙的心理。

孩子到了某个年龄,自然会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所以不必要强加说出,让孩子勉强确认亲情。因为,感谢父母的亲情,是孩子的本性,却也同时具有“厌烦”的心理,如果将孩子赶入死胡闹,一再地以“正义”来加以斥责,将会减低孩子感谢的心意,而助长厌烦的心情。这种厌烦之心会让孩子产生偏见,认为父母付出的爱心,是要求有所报答。总之,孩子虽然无法了解艰深的道理,父母若一再地强制孩子确认亲情,只能加深其反抗心理而已,对于化解矛盾毫无用处。

4.允许孩子批评指正父母的错误

与孩子对话重在平等,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有错,父母应该批评指出;同样的,父母有错,孩子也可以批评指正。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实现有效的教育。

许灵从小喜欢看书,最喜欢的东西就是书。妈妈很高兴孩子这么小就有这么好的爱好,所以,只要有好的书,妈妈一定帮许灵买回来。妈妈常和许灵说:“书教给你很多知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爱护书籍,知道吗?不要随便借给其他小朋友。”

许灵有个好朋友叫赵佳,那个女孩家境不是很好,但是也和许灵一样特别喜欢看书,所以,赵佳经常跑到许灵家里一起看书。不过,这天赵佳生病了,许灵觉得她一定很寂寞,就把自己的书借给了赵佳看。回到家里,许灵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可是妈妈却为了这件事数落了许灵一番:“你怎么不听我的话?不要随便借书给别人看,要是她不还怎么办?”

许灵觉得妈妈这样说自己的朋友,不尊重自己,所以就回嘴道:“谁说赵佳不还的,你不要这样说我的朋友。”妈妈怒道:“怎么还说不得了?”

许灵说:“随便说别人的朋友不好,这是不对的!”

妈妈这下可是真的生气了,她嚷道:“你居然敢批评起我来了?啊!”。

许灵没有作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有些家长与孩子的矛盾激发是因为父母的强权压制以及父母有错却不知悔改。像上述的“你居然敢批评起我来了,”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语,言下之意就是“我是妈妈,你是女儿,你有什么资格批评起你的妈妈来了?这简直是没大没小!”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但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做错了事,往往容不得孩子指出。如果孩子不顾父母的权威指出,父母就会勃然大怒,以“你居然敢批评起我来了”来制止孩子继续批评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威。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削弱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给孩子留下蛮不讲理的印象。

在孩子眼中,强权的父母是最不招人喜欢的,也是他们最不能认同的。而那些在孩子面前并不用家长的权威掩饰自己的错误的家长,往往更受孩子的拥戴,他们的批评教育也往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家长在孩子面前犯错时,千万不可用一句“你居然敢批评我”来堵孩子的嘴,而应该坦然接受孩子的正确意见,并在孩子的监督下改正错误,这样才会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违抗自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就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懦弱、畏惧权威的性格,而且还有可能形成错误的是非观,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多地使用权威,从而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当父母做了一些有欠妥当的事情时,如果孩子指出了错误,就应该虚心接受,并且感谢孩子及时给予的批评,这会让孩子感到他和父母是平等的,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

孩子有错时不要拿父母的权威压制,应该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当然如果父母自己也有错时,父母应该先检讨自己的错误,给孩子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