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铃木镇一教育法
14880000000011

第11章 用音乐开启孩子的大脑潜能

幼时学音乐虽不一定能成为专业音乐家,但从小学音乐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

——铃木镇一

用音乐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铃木镇一认为,音乐是人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当人们欣赏美妙音乐的时候,会身不由己地被那种美的情调所感染,使人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忘却了忧愁,进入一个美好的世界。目前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也强调音乐的作用,音乐为什么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呢?

日本著名医学专家大平正雄指出:

学习演奏乐器的人,由于左右手指神经末梢经常运动,能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展。因为演奏时,视、听、触及整个肌体都必须协调一致,这样就能训练孩子的思维、注意及记忆能力,并能启发想像力和创造力。

实践证明,幼时学音乐虽不一定能成为专业音乐家,但从小学音乐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

所以,要想孩子聪明,就应该从胎教音乐开始,对孩子进行出生以前的音乐熏陶,使他们对音乐有好感,为以后不断发展对音乐的喜爱奠定基础,这种孩子三四岁时,就已经初步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可以使孩子感到快乐。这种愉快的情绪本身就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完善,能够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这样,就能促进孩子记忆、理解、想像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人们应该善于用优美的音乐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据研究表明,音乐的音色、音调、节奏、旋律、音质的不同,会对人体产生镇静、镇痛、调节情绪等不同功能。人的情绪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与大脑皮层下丘脑、边缘叶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音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快。这种愉快的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及边缘叶的生理功能,当然,这就可以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完善。所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也就是那些音乐大师们的作品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原因。

当然,孩子的音乐活动要丰富多彩,才能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如打击乐、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游戏、舞蹈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欣赏能力,开拓眼界。让孩子学点乐器也是个好办法,因为演奏活动会使孩子更协调地使用双手。而手的活动正是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因素。

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

诗人歌德曾说过:“为了不失去神给予我们的对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音乐,天天朗诵一点诗,天天看点画儿。”因此,我认为,让孩子接触音乐是很重要的,奉劝大家让孩子唱歌。有人说,善于唱歌的国民比不会唱歌的国民寿命长,这是由于善唱者心情总是快活的。神经质的孩子养成唱歌的习惯,就会快活起来。

我们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家,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完全不懂音乐则绝不是幸福的。即使自己不会,起码也要会欣赏。因此,应设法教给孩子一些音乐。有人认为,既然不想使孩子成为音乐家,教他音乐就是浪费时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没有任何艺术的生活,就如同生活在荒野一样。

铃木镇一强调:为了使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父母有义务使他们具有文学和音乐的修养。

铃木镇一的朋友腾田榛子就非常懂得音乐对孩子的意义。她认为人生在世懂得音乐是非常幸福的。

腾田榛子在女儿出生后不久,就为孩子买来了能发出1、2、3、4、5、6、7七个音的小钟。同时,每天播放古今的名曲让女儿听,并让保姆唱给女儿听。

当女儿学会A、B、C的读法后不久,榛子便开始教女儿乐谱的读法,并常常做这方面的游戏。具体的玩法就是在屋中把东西藏起来让她找。这是儿童常玩的游戏,不过榛子还利用了钢琴,这样就使游戏变得更加充满欢乐色彩。例如:当女儿一走近藏东西的地方时,妈妈不是说“危险,危险”,而是渐渐弹出低音。若是走远了,就渐渐弹出高音。女儿如果不注意声音的高低,就很难找到藏起来的东西。这一方法对训练孩子的听力很有效。

孩子都喜好节奏,榛子在这方面的训练也很有一套。她说:

我从女儿尚不会说话时起,就用拍手的方式打拍子让她看。不久,又买来了小鼓,教她按照拍子敲打。过了一段时间又买来了木琴,让她敲打,并且开始做弹琴游戏。我用手指出墙上的乐谱,她按乐谱摁琴键。不久,她已能用钢琴单音弹奏简单的曲调了。

为了使孩子形成节奏和音调的观念,榛子还教女儿跳舞。为此,她还建议那些不会唱歌也不会乐器的母亲,最好每天让孩子听唱片。孩子应在节奏和韵律中生活。他们能在雨声中感受到节奏,从风声中听到音乐。因此像现在日本的家庭中挂风铃、挂风弦的办法对孩子都是很有好处的。

铃木镇一告诫父母:许多孩子从小就爱好摆弄钢琴等乐器,应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们练习。同时,孩子只要得到父母亲的一些帮助,就能自己编出各种曲调。如果让他们把自己创作的许多曲子记在笔记本上,这和幼年时代的照片一样,将来拿出来看看,很有乐趣。

让音乐开启孩子的创造力

幼儿教育是人生走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刚入园,在集体的陌生环境中,音乐课是显露他们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好场合。铃木镇一认为,音乐课的目的不只是教几首歌,而是发现人才、开发智力的课程,所以教师就必须了解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要发掘每个孩子的能力,才能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因此,日本的“综合音乐感”课程,总是在幼儿园进行试验:

把所有的乐器放在教室的4个角落,让孩子进教室自由地“奏音乐”。大部分孩子找到一个乐器就自己敲着玩,于是马上就可以发现能力强的和胆小害羞的孩子。

能力强的孩子有的不仅敲自己的一块钢片,而且还去敲别人手里的来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当然也有的硬去抢人家手中的乐器,这就要注意这个孩子的个性,要发扬其“强”的作用,要记在教案中为他备课。有这样一个孩子,后来让他管理小乐队,他敲低音乐器,一方面发挥他强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管理中学会先人后己,遵守纪律。也有的孩子用棒的这端敲敲,然后反过来用棒的另一端敲敲来比较音色,甚至有的孩子把钢片琴拆移开来看。其实这样的孩子很聪明,很有研究精神,老师就可以走过去帮他拆,并帮助他一片片装回去。也有的孩子胆子非常小,一个乐器也不拿,也不参与集体中,坐在边上一声不响,即使递给他们乐器也不敲,这些情况也需要记在教案中重点备课。通过这一课孩子们的“本性”大致显露后,就容易备教案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音乐是声音的技术,是通过音响来表达的,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所以音乐素质训练必须从听觉素质训练着手。

比方,音高训练是由不定音高开始的。让孩子敲击各种生活中的物体,自己去探索声音的高低,然后引导孩子对sol、mi的音高进行识别,再加上la。开始是在有视觉的帮助下听sol、mi、la,然后全凭听觉来辨别,再将由sol、mi、la 3个音组成的曲子奏给他们听,让他们听辨旋律的唱名,孩子很快把旋律唱了出来。

这样可以说是孩子们自己学会了这首歌,并且对这3个音的概念也得到了巩固。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去发掘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用这3个音自由组合成一段小曲子(往往只有一个乐句),并且自己想办法用图画表示出来,创造自己的谱子。

日本幼儿园的“综合音乐感”课程从自由探索着手,从孩子们所熟悉的、体验过的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着手,这样进行探索,孩子们就有成功的把握,有助子自信心的培养。孩子作为一个探索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失败,他们用自己的听觉寻找和感受音乐的奥秘。

父母与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他们的点滴发现。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孩子就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有利于发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比方在幼儿园进行音色的素质训练,先给孩子们听“当当”清脆的敲茶杯声,然后又用手捂着茶杯让孩子听“笃笃”闷的、暗的敲击声,让孩子们去体会音色上的区别。当孩子们发现不了这是“亮”和“闷”的音色区别时,老师们应该耐心地等待,和孩子们一起继续探索各种声音,直到孩子们自己找到这个概念为止。

铃木镇一强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即兴创作”。如果把孩子点滴的“即兴创作”都录了音并放给他们听,孩子会深深感到父母关心并尊重他们的创造,就在“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过程中,孩子将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化为他们自己的音乐素质,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并进一步加以迁移和泛化,使之输出,化为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