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铃木镇一教育法
14880000000023

第23章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适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值得大力提倡。

——铃木镇一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铃木镇一认为: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知识传递的过程也应该是习惯培养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要在孩子身上形成种种既以优良传统为基础又能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常听一些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小学高年级甚至已经上初中了,还要家长帮助洗脸、洗脚、叠被子等。这除了说明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外,还说明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欠妥当的。从孩子两岁时就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要求他起床后先把被子叠好,放学后把书包放好,饭前便后要洗手,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等等,从具体的小事培养孩子有条不紊、有始有终地做事情。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家长要有耐心,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生活习惯养成了,学习习惯也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一般情况下,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其日常生活也往往杂乱无章。如果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生活习惯的培养,犹如一条腿走路,是长不了的。只有培养生活习惯和培养学习习惯双管齐下,才能明显见效。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容易克服了。即使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如果生活习惯较差,最终成绩也可能大幅度下降,甚至变为差等生。

铃木镇一要求家长们: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因为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

例如,你要求孩子每天起床叠被子,那你首先要每天及时把被子叠好;让孩子随时摆放好物品,你首先要有个有条不紊的习惯;要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当然要率先勤奋学习。

必须明确,仅仅掏钱把孩子送进学校或请家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平时的良好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慢慢养成自觉主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保证。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自然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改正不良习惯相比,还是容易得多。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它就要支配人的行为过程,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要想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不良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要花费家长、教师巨大的精力。因此,应当及时发现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

适时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种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值得大力提倡。因为,一旦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必将受益终生,必能促进他未来的生活美满,事业成功。

——铃木镇一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铃木镇一指出:在孩子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举止言谈习惯等习惯中,学习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只有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生命才能放出异彩,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获得成功,才能在生活上脱离低级趣味。古今的无数事例说明,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往往开始于学习的比赛。谁学习得好,较多地占有一些前人的智慧成果,谁就有可能使理想如愿以偿,因为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习惯是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一个孩子养成了晨读习惯,每当早晨起床后,就会不假思索地拿起书本坐到一定位置上朗读起来。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孩子自觉地学习,及时预习、复习,上课注意力集中,笔记工整清楚,遇到问题积极思考,等等都是学习的好习惯。反之,也有种种学习的坏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学生的学习是不可想像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不会好。著名教育家林木叶子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家小林真治调查过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据此认为,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改进。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枝杈杈又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能直吗?因此,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住。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得越早,也越容易纠正。

孩子的不良习惯积累越多越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习惯,因为任何习惯都是比较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要想改变它,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费很大的气力。例如,有的孩子形成上课不集中注意听讲的坏习惯,即使在教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有时好了几天却又犯了。犯了又改,改了又犯,这需要长期的意志锻炼,有时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那种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放纵一些,到了高年级再来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习惯形成的标准一般有三条:一是动作的速度,指经过多次反复练习,组成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动作的敏捷性日益提高;二是动作的质量,指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该不断提高;三是学习者本身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不断维持相对平衡。如果孩子某种学习活动达到上面三条标准,说明他某种学习活动的习惯已经养成。

铃木镇一强调: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让孩子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我们常用有“学问”来形容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

“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铃木镇一说:“知识的获得是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的,也就是说,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时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没有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提出问题不仅是求知的前提条件,也是科研、发明、革新、创造的开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的时候。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如一个几岁的小孩往往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任何一个有一定水平问题的提出,都是学习深入的结果,是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反复推敲的产物。

著名文学家村上春树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

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大平正二教授得出的结论是:“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

指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提问习惯呢?铃木镇一告诉父母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孩子克服提问前的为难情绪

“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这是养成提问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识。

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提高、日臻完善的过程。初学者总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一开始提出天真幼稚的问题,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浅显、简单的问题就不会引出深奥、复杂的问题。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一定产生在天真幼稚的问题之后,而绝不是在它的前头。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简单受到同学的嘲讽而感到难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缩。

学生能够思索,能够提出问题,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师是十分欢迎的。即使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现,那也是暂时现象。孩子提问的畏难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铃木学校就非常重视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而发问,教师也绝不会因此而不满。相反,如果哪个学生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或指出教师讲课的错误,那么教师会对他高看一眼;如果提的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老师会很高兴,会邀请学生下课后一道去讨论。这种不怕露浅的精神,正是科学态度之所在。

(2)要让孩子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长具有更大的权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老师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塑造。教师的思想道德风貌、知识水平乃至行为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话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这种依赖性越强。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但老师并不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他们有时也要出现差错,所掌握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仅中小学教师如此,就是大学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因此,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就会妨碍自己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培养,还不利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应让孩子及时提问,先思后问

孩子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一下课,就抓紧时间请老师解答他在小本子上记的问题。要准备几个小本子,分别记下各科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样就可以及时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节省因价值不大的思考所花费的大量时间。

铃木镇一强调: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多,则越容易产生积重难返的感受。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解决,这才能给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还必须正确处理思考与提问的关系。提问应该产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问或问后不思,就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没有好处;反之,思后再问,不但会从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会对问题的探求更深入一步。

引导孩子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铃木镇一指出: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习惯一经形成,如不及时加以纠正,重复出现一次便是强化一次,慢慢便会成为极难改变的恶习。儿童时代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到了成年才想去改变就很难了。不良习惯会给人一生带来许多不利,不仅妨碍工作和生活,还会损害人的形象。孩子年龄尚小,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也是纠正不良习惯的好时机。

娇生惯养是孩子形成不良生活习惯的直接原因,因此家长必须注意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1)帮助孩子深刻认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

一般地说,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都没有正确的生活价值观,他们觉得生活就是享乐,怎么样舒服、快活就怎么样做,有的甚至自以为了不起,别人都是傻瓜,对于成年人的批评毫不在意。这种错误认识不改变,就不可能改正不良习惯。为此家长要注意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真正打动孩子的心灵。民间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懒惰的危害。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对兄弟非常懒,整天什么事也不做。他俩长大后,父母要他们到外地投奔一个亲戚,行前大人烙了许多圆饼套在他们脖子上,叮嘱他俩路途中饿了就吃饼子,可这两个懒汉半路吃完了嘴下边的竟不知挪动一下圆饼,结果被活活饿死。许多孩子听了这个故事,都深受教育。当然家长如果现身说法,教育孩子效果就会更好。

(2)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不良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反复地出现。为此,家长应当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帮他们克服。如花钱无度的孩子要钱时,必须问清楚用途和数目,再决定给不给和给多少,过后还要追问孩子是怎样花钱的,收回孩子剩余的钱。让有严重不良生活习惯的孩子到较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更换其居住、生活的条件,也能促使他改掉坏习惯。现在居住在大城市的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条件艰苦的县城求学,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智之举。

(3)通过制定家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儿童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为了巩固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所取得的成绩,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生活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对此,铃木镇一举例说:

河上劲男在小学期间,往往边吃饭边看书,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消化,怎么劝说也不能彻底改变;一时改了,过时又犯,有时把父母气得发火,但他仍我行我素。这说明在这方面他已形成一种很坏的习惯。后来全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劲男说,他也想改,但一吃饭就想着先拿一本书,不拿书就不想吃饭。父母指出这种坏习惯既影响消化又损害眼睛,读书效果也很差,必须彻底改变。父母一起制定了整改时间和方案,限他1个月必须改变,否则以后再也不购买新书了。小劲男爱书如命,每个月都要多次逛书店购买新书,玩具不买可以,零食不吃可以,书不买他是怎么也受不了的。为此他下决心改正边吃饭边看书的坏习惯,父母也按约定1个月未购买新书。小劲男通过1个月的锻炼,终于改变了这一坏习惯。

山本小马吃饭剩碗底,不管饭多少,都是这样。父母正确引导他,指出粮食来之不易,并用一些具体事例开导他,使其认识到粮食的宝贵,浪费粮食就是犯罪。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果剩饭,再吃饭时必须先把剩饭吃掉,否则不能吃新做的饭菜。他的这种坏习惯经过一段整治也改正了。

诸如孩子每天不能按时刷牙、走路爱踢石子、不按时洗澡、随便弄坏钢笔、乱撕作业本等坏习惯,也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范给予限制,并坚决让其更改,做好了就及时表扬。家规的制定要发扬民主,由全家人讨论制定,对孩子既要有约束作用,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家规制定出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定期总结;还要在执行家规的同时,改善家庭的软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