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铃木镇一教育法
14880000000007

第7章 孩子成长的过程: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

挖掘孩子的内在能力是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他们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条件。

——铃木镇一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婴儿生下来后,他们对这个世界可谓一无所知,只有通过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亲的日常接触,他们才开始踏上了解世界的漫漫征程。在这一征程中,他们不断理解他们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任何婴儿原本都无法分辨善恶美丑,任何事情都不能靠他们自己的能力完成,可是在家庭的日常活动中,他们的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地得到提高,他们的气质与爱好也逐渐成形。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环扣一环,呈现出因果循环的规律的。有其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养也不例外。铃木镇一指出:在良好的环境里,孩子会被培养成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而在恶劣的环境里,孩子则会成为不辨是非,不负责任的人。许多贻害社会,沦为人渣的人的家庭环境都惊人地糟糕,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可能会误会,以为良好的环境是指家长非常有钱或是外表上美观、豪华的房屋,从而灰心丧气地说:“既然如此,以我们的经济条件,看来很难创造出优越的环境啊。”

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有钱的家长和外表漂亮的房屋并不能算是孩子成长的优良环境。相反,如果一个家庭哪怕相对较为贫困,但如果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孩子们之间互助互学,日常生活中充满爱心,富有教养和文化品位,这样的家庭,才是真正培养孩子能力的最佳环境。

铃木镇一给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日本信州松本的才能教育分部里有两个学生,一个叫信美,一个叫奇太,他们都是3岁时一同入学学习小提琴的,其中信美由我指导,启太则由松本分部的川本井直指导。这两个同岁且同时入学的孩子,学到现在,他们的成绩悬殊很大,效果明显不同——奇太的水平显然比信美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

两个同岁同时学琴的孩子,不久就形成了这种落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曾经对这个问题感到十分不解。

出现这种落差的时候,两个孩子学琴的时间都是4个月。我所教的信美,经过4个月的指导可以拉《闪闪星星变奏曲》,这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只能算是很一般的进度。

而与此不同的是,由川本老师所指导的奇太,他在4个月里已经学会了拉13首曲子了,其中包括十分深奥的巴赫的曲子。对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成绩和速度都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况且奇太拉出的小提琴声音美妙,音阶准确,并饱含激情。

两个孩子的成绩相差如此之大,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自认为教得十分认真,信美也学得很用功,我们都尽到了主观的努力。为此,我试图说服自己: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奇太在家里练琴的时间比较多吧。可是,这一说法我自己也不能满意:对一个3岁的幼儿来说,4个月的时间能够学会13首曲子,且将它们拉得如此熟练和美妙,无论如何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后来,经过家访,铃木镇一与信美和奇太的父母深入交谈,终于将两个孩子差距的原因找到了:

信美从出生到3岁时从来没有听过小提琴曲;而奇太则从出生开始,到他学琴之前的三年里,几乎每天都会听到他的姐姐拉琴,这个展现出优秀能力的孩子因为有姐姐当模范,所以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培育出了内在能力,亦即对姐姐的教育出人意料地扩散到了他的身上。

这就是家庭环境对孩子能力发展的巨大影响所在。与此相仿,莫扎特同样也是因为听到姐姐所学的钢琴曲,从而培养出了高超音乐能力的。

为此,铃木镇一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孩子就一定会展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才能。

如果父母都是音乐工作者,那么,即使家里没有有意去教导幼儿的音乐,他也能比其他孩子对音乐更有领悟能力。这是因为这个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就吸收了双亲以及周围环境所带来的一切音乐的资讯,孩子的这种内在能力远远比我们想像的要高明。

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培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家都热衷于教,却忘记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不去深入探讨怎样使孩子不断掌握能力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教育方面只注意“教”,而忘记了“育”的目的。

就小学教育而言,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开展“育”的教育,只进行“教”的教育,然后反复考试所教的内容,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说什么某某孩子成绩优秀,某某孩子成绩中等,某某孩子的头脑天生的笨,这样做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真正意义的考试并不是为了给孩子排成绩顺序,而是为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有哪些问题不能解答?不会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在铃木镇一看来,孩子的成绩表也是教师的成绩表,不过,在当今的学校,都把它视为“孩子的成绩表”。

家长把孩子送进小学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天生状况。但是实际上学校的工作往往是通过反复考试来评价孩子的,所以诱使人们只注意成绩顺序号,这样做是不对的。

在学科以外也应该是这样。例如,为培养孩子“对人诚恳相待”的思想和行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校、家庭或朋友间进行。这样一来,社会不久将会被建设成为一个快乐的社会!但是今天的教育只教“诚恳相待”而不让孩子去做。因此,深知“对人诚恳相待”的知识分子却把孩子培养成了不受欢迎的自私自利的小人。

因此,应该千方百计促进由只“教”向培养能力的方向转变。不仅要学会知道,而且应该学会行动。

掌握实行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人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人的实行能力有关。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实行的能力呢?

应该养成实行的习惯。无论是困难的事情还是要迅速完成的事情,都应该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经常去实行,才能养成实行的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后就会变成一种可贵的能力。明确知道而不去实行,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弱点。所以铃木镇一曾反复强调,知识毕竟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当知识得到应用时才可以说是能力。

铃木镇一说:

有很多人对棒球运动很熟悉,观看后总是评头论足,但是他们只是知道或观看,并不具备那些拼命打棒球而成为优秀选手的直感能力、判断能力、活动能力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社会上需要的不是评头论足,而是优秀棒球选手所具备的上述各种能力。

从打棒球来看,棒球打得好,就会变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还可应用于社会活动的其他方面。

通过反复地做,任何事情都能学会,这就是能力。在这里有一条不可动摇的规则,即教育孩子无论怎样小的事情,一旦发现就付诸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不断鞭策自己,坚持不懈地干到底。这个规则一旦形成了习惯,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就会成为可能。

过去有句老话:“只要干则会。”这句话既不能成为口头禅,也不能认为与自己无关,它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铃木镇一

精心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孩子的才能教育离不开环境,这是他们成长的必备基础,就如同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是铁的事实,因此,铃木镇一强调,创造一个尽量良好的环境就成为第一要素。同时,由于人的内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速消失,才能教育一定要尽早实施,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从0岁开始。这一点,是值得特别加以指出的。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最精心的培养施于孩子身上,这样孩子才有获得优越才能的可能。

铃木镇一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于常常有父母向他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你说孩子的才能教育是年龄越小,效果才越好,那我家的孩子都是中学生了,对这么大的孩子进行才能教育,大概为时已晚了吧?”

对此,铃木镇一的回答是:

事情并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样不可收拾。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是从17岁才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成就,但总算能够在小提琴教育上有一点点成绩吧。我自身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不管先天如何不足,只要我们精心去培养他,幼苗都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并开花结果。

我本人由于开发能力的时间较晚,培养方法也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使我在能力的提高上确实蒙受了损失和危害。可是,我从来也没有因之而失去希望,自暴自弃,而是始终怀有向上的热情和决心。

我所信奉的是:不论年龄大小,如果能用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不懈努力必然会使能力得以提高。对于诸如“15岁开始就太晚啦”、“20岁开始已经来不及啦”之类毫无根据的说法,我是坚决不同意的。

无论从何种年龄段开始,只要精心培养,孩子们都可以具有卓越的能力。一切问题的焦点都在于四个字:精心培养。没有受到精心培养的孩子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成为庸才。此外,精心培养的内容和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孩子能力大小,成就的高低。

——铃木镇一

铃木镇一还介绍说:

以前阅读中国古书时,曾看到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故事说有一位名叫方仲永的神童,虽然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方仲永不到10岁就能吟诗作对,“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乡里那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大为汗颜,乡民们也为之啧啧称奇。于是,当地的有钱人家每逢宴请宾客的时候都要邀请方仲永到场为他们作诗,以助酒兴。自然免不了要付点小费给方仲永。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谋生之道,于是天天都带着他出没于阔人们的宅邸之间。这样一来,不到一年时间,仲永的才能已经山穷水尽,等他长大后,再也看不到任何神童的迹象,与普通的乡民没有半点区别了。

在铃木镇一看来,方仲永其实是个才能很高的孩子,但缺乏积极有效的精心培养与激发,最后只能退化成一个平庸之人,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家庭影响孩子的学业

孩子学业成败的关键,除了本身的资质和努力外,还在于家长能否提供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以及能否鼓励孩子掌握和运用学习技巧。

铃木镇一指出:充裕的经济资源并不是学业有成的必要条件,家境富裕的儿童在成绩上并不一定独占鳌头。

学业有成就的孩子与家长的四种行为有关:

第一,家长对孩子有颇高而符合实际的期望,他们鼓励儿童做到学校和家庭里的符合年龄能力的工作。家长相信儿童的能力和潜力,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激励和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

第二,亲子间充满温馨和眷爱,而家长重视纪律及控制策略,善用权威而非沉迷权威主义。儿童的行为受一定的限制但仍感到安全。

第三,子女获得家长的陪伴时间很多,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倾听子女的心声,说故事给他们听,朗读优美的文章给他们听,总之和子女有说有笑。家长千方百计吸引子女对周围世界发生兴趣,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概念架构,引导他们理解一些物理和社会现象。当子女探索和查问时,家长都乐意回答并提供指引和支持。

最后,家长重视价值教育和鼓励子女建立自尊,并安排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深信孩子努力学习必然能出人头地。

对于一些物质资源不足的家庭,如果家长在孩子的精神激励和心理依靠上做了充分的努力,孩子同样会有所回馈,勤奋的儿童是能够在学业上大放异彩的。

——铃木镇一

因此,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学校主动呼吁和鼓励家长,积极建立适宜于孩子学习的环境和培养孩子勤学的价值观,从小就建立孩子对学习的浓烈兴趣,培养其不断学习的生活方式,一定能促使孩子学无止境。

父母的打击可能会毁掉孩子一生

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

铃木镇一认为,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

有的学生家长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打击孩子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或许还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呢?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野气,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打击,恐怕会翻上天去。”

为了向这类家长说明打击孩子的危害性有多么严重,铃木镇一曾向他们讲述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我的同事,心理学教授罗田大作先生曾经做过一件极为愚蠢的事。这位有三个孩子的父亲,这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居然采取了荒唐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儿子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幸。

吉山是罗田教授的大儿子,从他刚刚出生之时起,就一直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才华。

吉山3岁时已经会阅读和书写了,如果他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教育,他的成就绝不会亚于任何名人。

然而,这个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他的才华引起的。吉山不但有才华,也是一个开朗的孩子,喜欢把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他的这种快乐性格却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吉山的父亲罗田先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也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应该谦虚,应该稳重,不要总是那么自以为是。

“吉山,你又在嚷嚷什么?”当一天吉山正在高声欢笑时罗田先生问道。

“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吉山高兴地对父亲说。

“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何况任何一本书都是有趣的,你用不着那么高兴。”罗田先生说道。

“可是,这本书的确太令我愉快了。还有,我居然能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真是感到兴奋。”吉山说道,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对他的肯定。

或许是由于吉山的性格与他不同,或许是他认为受到了儿子的干扰,罗田先生突然发怒:“你吵吵嚷嚷的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我看你就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你是在等待着我的表扬吗?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

“爸爸,我做错了什么?”受到了责骂的吉山委屈地说道。

“当然,你没做错什么。但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叽叽喳喳的,这让人烦透了。”罗田先生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那种赞扬自己的声音了。你是个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罗田先生说完“砰”地一声关上了房门。

站在门外的吉山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他本想和父亲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还想向父亲请教一些他不明白的东西。可是现在,他突然发现父亲并不喜欢他这样。

突然之间,他的那种良好的心态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极坏的感觉涌上了心头,他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吉山脸上的笑容,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最终一事无成。

听完铃木镇一的讲述,不少家长默默无语地沉思良久,他们心里彻底信服了:一个心理受到打击的孩子必然会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