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创业中关村
14881000000041

第41章 回首漫漫东西路

傅登原的名声确实很大,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时,发现傅登原和UT斯达康的创业者们,和中芯国际的张汝京们都有着密切的往来。而傅的身边的人则说,在国际芯片和通讯业,傅拥有着顶尖级的朋友圈。这些,构成他回国创业的一个巨大的资源……2000年,傅登原随美国商务部代表团参加中美第一届高科技企业论坛,科技部和商业部的相关领导在界分中国留学生海外人才的类型时曾提到互联网人才和半导体设计的积累型人才。正是因为傅登原在国际业界的经历和成就,被认为是积累型人才的代表。“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只有积累才能带来发展的爆发力。“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正是在美国20年的各种积累,傅登原才能带领芯晟(北京)科技如庄子所云一般地《逍遥游》。

傅登原回国有一个故事。这与中关村管委会夏颖奇副主任有关。他们之间有过几次很高端的对话,当然,他回国创业不可能仅仅是这些对话的简单结果,但这些谈话使傅登原开始思索中国机会。于是,在他最熟悉的通讯以及芯片领域,他找到了中国正待开发的巨大市场;于是,经过评估,他认为这个几千亿的市场足以使自己的事业能够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人,没有了梦想,这个世界就变得苍白。于是,傅登原有了另一座攀登的高峰——带出一个大企业。

关于夏主任和傅登原的几次对话,很遗憾记者没有在场。但夏主任关于“那建在山顶上的大房子,以及2003年的秋天,那满山的草木酝酿着异国的情调”的描述却使记者印象深刻。夏主任十分了解傅的分量与价值。确实,这是一位可以称作教父级的人物……

在记者看来,这是一位执著型的创业者,所以2004年9月刚创立的芯晟在一年的时间里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层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回首往事,很多沉淀的东西会泛起。于是,傅登原总是激动起来。显然,那些往事深刻地塑造了他。而我们只就傅那些闪烁在记忆天空的星光进行扫描,正是沿着这些显在的轨迹,傅在今天走向我们,并被反映在这本关于中关村留学生创业精英的书里……

对于傅而言,他所学到的知识并没有被“上山下乡”所消化,这是他的幸运。不过,提起到密云农村割麦子、搬石头,他至今还兴致勃勃。应当说,傅十分聪明,这是他1976年高中毕业,随后在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理由。

不过,很多事是没有理由的,像聪明和坚韧,这些品格往往来自于一种天赋,好好地利用这些上帝给予的财富就会很容易成功。在这方面,傅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傅登原留学美国的目的地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是通讯系研究芯片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对于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傅而言,远方的美国是一块太陌生的土地。检索自己的学习生活,傅总是微笑,似乎藏有某种秘密。也许,他在想清华的某个校友或者老师?或者是美国的友人?也许,可能是很甜美的很骄傲的记忆,否则傅的微笑实在无法解释……

傅登原的成功是在美国开始的,在这个意义上,他十分感谢美国。1984年,在读博士时,傅和自己导师合作开发了ADPCM标准,这个标准是1988年以前美国军方在全世界所采用的信息压缩标准。

1985年,正是DEC的鼎盛时期,傅成为其中一个颇受器重的研发人员,不久就成为公司骨干。不久,傅又买了房子,就是那种OPEN HOUSE。于是,年轻的傅开始融入美国社会。

1992年,DEC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傅所在的事业部也被砍掉。傅清楚地记得,2000多人排着队办理离职手续的情景,最后,那个办理的负责人为他填了个表格,然后和DEC挥手作别。

谈这件事的时候,傅微笑地看着记者,似乎知道记者想问的下一步,并且很孩子气地笑了一下。确实很有意思,由于和IBM在组装大型CPU等业务上的合作,傅又回到几天前挥手作别的DEC。就是在这个时候,傅逐步走向创业之旅。

由于超大型CPU不是DEC的主流产品,DEC打算将这块业务外包出去,这给傅带来了机会。尽管没有钱,但傅通过各种渠道借设备仪器,傅的幸运还在于,在这个合作部,他认识了一些有钱的美国朋友,他们提供了最初的21万美元。于是,1993年,傅的第一家公司HOTMAIL成立……

成功如此简单,成功难道没有经历过风险……很复杂,很难,但这些,都已经沉淀成傅的一种生命体验。

可以说,傅在美国的经历与信息时代相伴随,他是第一次IT财富的创造者、参与者与分配者。于是,我们就有了上面的故事……

如今,在有着自己青春记忆的中关村,傅登原可能将找到更多人生与事业的认同,这将成为他下面故事的内容……

李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