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创业中关村
14881000000052

第52章 开启中国自由软件事业

科学的发展没有止境,官敏先生在物理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对从事的领域有了更高的目标。1989年,宫敏注意到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有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实时图像处理”项目,就写了一封信给芬兰方面申请工作,结果受到对方的欢迎。芬兰国家教育部出资,邀请他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做研究工作,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很难得的机遇。接到邀请函的宫敏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忧,同第一次出国工作不同的是,这次出国同组织上没有关系,去芬兰工作只能辞职。1989年9月,宫敏动身去了芬兰。

在采访过程中,官敏先生说到这儿时,他语气郑重地说:刚出国的时候,就想着有一天会回来,因为我的事业在中国。

中国人都有入乡随俗的习惯,随和、朴实的宫敏和芬兰同事在一起合作得愉快、融洽。他的生活节奏同普通的芬兰人一样,他想:只有这样投入,才有最真实的感受。看到一位中国人同芬兰人的生活如此合拍,一位芬兰同事感到不解地说:“宫敏,我们感觉你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官敏有些诧异,故意将眼睛一瞪,说:“你说什么?”芬兰朋友连忙解释:“我没有冒犯你的意思。”宫敏笑了,他心平气和地说:“我就是典型的中国人。”

宫敏博士在回忆这段小插曲时说,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是非的认识有共同之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通过你来看你的国家。也许在那位芬兰朋友的心目中,中国人古板、清高,同芬兰人有很大的区别,而宫敏先生谦逊、真诚,让他看到了中国人优秀的一面。

在赫尔辛基,这座数字化的城市,宫敏深切地感受到高科技无处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官敏喜欢思考一些问题。芬兰强大的高科技竞争力让他有些气不顺,为什么Linux能够出现在芬兰?他们怎么会拥有这么好的技术?宫敏博士说,我觉得并不比他们笨,在行业里的表现并不比他们差,分析原因,我认为芬兰高科技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任何事物要发展,需要形成气候,必须有大的环境。他说到此时打了一个比方,隔一公里种一棵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么能形成良好的气候?

宫敏博士在芬兰工作期间,应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院SICS所之邀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各国科学家在讨论“Linux为什么会在芬兰产生”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因为芬兰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软件库,芬兰人能够快捷地得到各种程序,各大学计算机又免费使用,从而造就了Linux这样先进的技术。祖国也应当有,宫敏产生了把自由软件引入中国的想法。

1994年暑期,宫敏先生第一次将Linux操作系统引进中国。他用软盘背回20OMBG容量的自由软件。国家物资部胡贻志主任和国家信息中心高新民主任了解到自由软件的优势后认为,这是个好东西,背后的理念更好。两位领导很支持他的工作,这一年,宫敏帮助国内贸易部萨德岚公司建立了基于Linux的VSAT单向信息发布网等。1997年夏天,官敏用磁带带回80G容量的软件,独立设计了并成功运行了依托在国家信息中心平台上的《中国自由软件库》,并积极在国内推动自由软件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