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汇聚中关村
14881200000184

第184章 成功不必在我 成功我在其中

北京奥力泰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博士

杨光,1966年9月出生于北京。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赴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学习,1997年获得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The Scripps ResearchInstitute)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加入美国Theravance,Inc。药物公司,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研制的新型广谱抗菌素已进入了临床三期试验:2001年加入美国法玛西亚普强药厂,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研制的新型抗癌药物现已完成了临床前的准备工作;2004年回国,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立北京奥力泰格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10万元创业资助。

一个月前,当笔者试图在网上查找杨光以及他一手创办的北京奥力泰格科技有限公司时,失望地发现,竟然没有一条与这个人、这个公司相关的消息。一个月后,当笔者再次上网搜索时,发现已经有几十条有关这个公司的信息。

在这几十条信息中,大部分是招聘信息,包括招2名博士、5名硕士、8名本科生和6名大专生。一个月前这家以小分子药物研究为主的公司还默默无闻,一个月后它就开始面向全国广招贤才。从中人们或许能解读出某种“野心”。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家最初仅拥有三万元注册资本、两名员工的海归公司,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孵化器内仅用了半年时间便达到了出孵标准,从两间小实验室搬进了面积1500平方米的办公区,成为中关村毕业最快、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这就是杨光和他的公司的“速度”,以化蛹为蝶的姿势飞翔的速度。化蛹为蝶的蜕变必定是痛苦的历程,能够把压力与磨砺变成内质的人,一定具备大爱与坚强。笔者不禁对这位神秘的海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近两个月来,杨光一直在美国为他的公司奔波,我们只能用EMAIL和越洋电话完成采访。从他在电话中诚恳、淡定的语调,从他EMAL传来的扫描的草体亲笔回复,能够看出他所具备的一种科学精神、严谨作风和理性的思维。一来二往,杨光的形象渐渐清晰饱满,继而在脑海中变得生动起来。

杨光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后来又在世界闻名的研究机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研究工作,师从世界有机合成化学界泰山北斗人物KC。Nicolaou教授。

KC。Nicolaou教授因在世界上首先完成了紫杉醇、短裸甲藻毒素B、卡奇毒素等极具挑战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的研究组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后、知名学者,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杨光在这里参与了cp225,917为代表的一系列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这些在当时世界上属于最前沿的有机合成课题使他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为今后进入工业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国前,杨光本来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他是Pfizer(辉瑞)公司高级研究员、项目主管,也是多项新型抗生素、抗癌药物的发明专利的主要贡献人。在美国生活了12年的他,也算事业小有所成,可谓房子、车子、孩子、票子、位子,五子登科。

如果按照当时的发展轨迹下去,那他可能就是一个衣食无忧的高级技术人员。但是人生就是这么有趣,一次看似十分稀松平常的经历可能就此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那是2002年,杨光回国探亲,发现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美国近些年却似乎没什么变化,甚至连他常去的一家餐馆的收银员十几年都没变化。这次探亲对杨光触动很大,他认为,只有回到中国,顺应中国经济的大潮,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后,杨光开始频繁往返于美国与中国之间,并于2003年11月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奥力泰格科技有限公司。那时国家有一项政策,允许海归以三万元作为注册资本回国创办公司,于是,杨光便以三万元注册了这家公司。

当时的杨光只是确定了回国创业的决心,并没有明确的思路,甚至连经营范围填写的都是国家的一项政策法规??“法律、法规禁止的,不得经营;应经审批的,未获审批前不得经营;法律、法规未规定审批的,企业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可以说,那时的杨光并没有真正开始创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光在美国的一本权威杂志上看到了一篇专利的作者是一个熟悉的名字??陈文霆。直觉让杨光觉得这个人很可能就他初中的同学,于是辗转给杂志上那个陈文霆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对方:“你是北师大实验中学的那个陈文霆吗?”

此时,陈文霆也正在寻找杨光,因为他也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杨光的一篇专利文章,他确定那个杨光就是他的初中同学,只是一直没有办法找到。杨光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北大化学系,陈文霆则考上了清华化工系,两人又同时于1991年留洋美国,不过到了美国以后彼此就失去了联络。

重新联系上的两个老同学,一聊起回国创业的话题,一拍即合。两人先后回国考察了七八次,拜访了包括北京医药集团卫华诚董事长、健康元药业集团朱保国董事长等在内的许多企业家和专家,对国内的行业现状和机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坚定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最终是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的一席话打动了杨光和陈文霆,使他们下决心在中关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2004年的一天,百忙中的夏颖奇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向他们介绍了园区的发展道路及海归创业的大好前景,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种优惠的政策及优势。

身为“老海归”的夏颖奇,有上千个“小海归”朋友,当这些朋友回国创业并成名变富的时候,他的工资几乎是不变的几千元公务员工资。他说:“我无条件地回国,无条件为留学生工作,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中关村是非常值得我为之工作、为之奉献的舞台。在中关村为国家的高科技进步、为海外人才在中关村创业作贡献,我的专业知识、外事经验以及朋友资源,都能发挥作用,我从中能得到愉悦感。”

夏颖奇说:“我最大的梦想是想看到中关村这块沃土里孕育出著名的企业家,培养出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出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几代中关村人不断努力,做这件事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在作贡献。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热情,而且需要胸怀,这种胸怀就是‘成功不必在我,成功我在其中’。”

正是这一席感人肺腑的话打动了杨光和陈文霆,促使他们于2004年2月双双辞掉高薪职位回国创业。当陈文霆向他在施贵宝公司的老板辞职时,老板见他去意已决,便惋惜地对他说:“两年之内如果你在中国发展的不好的话,还可以回来,我为你保留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