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镇平
蒋镇平,1945年出生。1968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1981~1982年旁听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大部分课程,曾参加亚洲银行(ADB)能源系统分析和数据处理培训(1991年);在美国能源部、劳伦世伯克力国家实验室(LBL,1993年)等接受过“资源综合规划”、“能源需求侧管理”、能源数据模型、Oracle等工作培训。2003年9月回国在中关村海淀创业园创办北京紫江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4年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8万元创业资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吴峨教授曾经调查了中关村107名创业者后发现,中关村科技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按照平均年龄算起来,蒋镇平已是中关村创业队伍中的“老兵”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正是蒋镇平创业状态的最佳阐释。
他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胜利声中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经济困境中成长,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大学毕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代表我国能源界出访15个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因家庭原因移居加拿大,在21世纪的中关村创业舞台上创办北京紫江技术有限公司。他,就是北京紫江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蒋镇平。60年一甲子,一个甲子一轮回,60岁的蒋镇平在生命轮回的新起点向新的理想进发。
1995年移民加拿大之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蒋镇平曾代表我国能源界出访过15个国家。“所到之处,我都被当作VIP,那是因为,我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说到这里,蒋镇平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自豪。
1983年,蒋镇平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室室主任,1988年到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所(IIASA)”参与国际合作,开发“山西能源基地决策支持系统”。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UN/IEA)就设在维也纳,蒋镇平一行人便前去寻找合作机会。因中国是世界上五个核大国之一,原子能机构对中国核能利用情况掌握的信息非常少,他们迫切地希望加深对中国核能利用情况的了解,中国能源研究人员的到来让他们喜出望外。在蒋镇平的努力下,双方合作的愿望很快得到了实现。
但是,在与IIASA合作的项目完成之际,IIASA却拒绝将源代码交给中方。蒋镇平非常气愤,前去找对方交涉:“事实上,这个项目是中国出钱雇佣你做的,应该把源代码交给中国。”本来面带微笑的美国人,在听到蒋镇平的陈述后,也立刻“晴转多云”。谈话的气氛中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双方已经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因为我在代表中国政府与他们打交道,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持着,做什么事情都充满自信。”通过据理力争,源代码最终回到了中国手中。
蒋镇平移民加拿大时,一位刚移民加拿大的年轻人曾经问蒋镇平:“你现在在加拿大是不是也算VIP啊?”蒋镇平笑了:“离开了自己土地,谁还把你当作VIP啊?以前,我去过15个国家访问、交流,别人非常重视和尊敬我,那是因为我没有离开自己的土地,我代表的是我国能源界。从我移民加拿大那一刻开始,我就变成了零,一切要从零开始。”
1995年的加拿大,计算机是最受欢迎的专业,因此,蒋镇平取得了政府奖学金又进行了IT技术深造,用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当地的多种技术资质证书。最初,蒋镇平开始给白人公司当软件工程师,兼职做其他IT项目。在网上看广告、发简历、做项目成了蒋镇平每天生活的内容。但是,白人一般不会让中国人担任项目组长或者搞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国人一般只做编程工作。细心的蒋镇平每到一处,都会悉心地观察公司的管理与运作情况,并且分析管理中的利弊。随后,蒋镇平也在加拿大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虽然在加拿大的生活不错,但是我已经厌烦了这样单调的生活。中关村管委会为我们营造了这么好的创业条件,我义无反顾地就回来了。只有在中国,我才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的确,蒋镇平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一样,只有依靠着自己的大地母亲,他才会拥有永不衰竭的力量。
“刚来到加拿大时,心理落差很大,在国内层次越高,心理落差越大,越不容易适应加拿大的生活。”在加拿大,蒋镇平什么人也不认识,什么情况也不了解。“我这个年龄的人经历过经济困难,又在清华大学受过严格的训练,虽然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但是我能沉得住气。”面对异国的困难,蒋镇平学会了保持平和的心态,坐看天上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
在加拿大的华人圈中,台湾人、香港人很瞧不起大陆人,因此,蒋镇平参与了在卡尔加里“大陆专家和企业家协会”的创建工作。蒋镇平又多了一项工作??担任“大陆专家和企业家协会”理事,分管协会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电话打到蒋镇平家里,向他咨询,问题也五花八门:谁家需要保姆啦、谁家要买房啦、谁想找工作啦……甚至有时一个电话就要说上一个多小时。后来,蒋镇平的业务更纷繁起来,很多国内要去加拿大生活的年轻人也开始写信向蒋镇平咨询。“平时工作很忙,我哪有时间写那么多回信。”面对如此多的咨询者,蒋镇平想出了一个好方法:用录音机把别人咨询的问题回答出来一一录好,然后再邮寄回国。到后来,蒋镇平渐渐喜欢上这种交流方式,即使跟家人交流也采用录音的方式了。
建立中国的能源数据库
蒋镇平于1945年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市??被美誉为教授之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今年已经60岁的蒋镇平,看起来更像40多岁的中年人。蒋镇平跟记者打趣道:“自从回来办公司就老多了,头发都掉了不少。”
江南之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从小,蒋镇平就无忧无虑地念书,并且考上了江苏省的重点高中??宜兴一中。蒋镇平是家里的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他当时的理想就是考上一所南京、杭州或上海的任何一家大学,离家比较近,又方便照顾父母、祖父母。但是,由于蒋镇平从初中到高中的成绩每科都在98分以上,学校便要求他报考清华大学,为校争光。1963年,宜兴一中的校长亲自将自己的手表戴在蒋镇平的手腕上,将他送进了高考考场。蒋镇平不负众望,考上了清华大学热能系。
当时,清华、北大实行的是本科六年制。1968年,蒋镇平顺利地从清华热能系毕业,并被分配到国家建设部工作。在建设部,蒋镇平从事热能工程方面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热能工程比较传统,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系统工程才是我的兴趣所在。”蒋镇平回忆道。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80年,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能源委员会共同成立了能源研究所,热能系出身的蒋镇平来到了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蒋镇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来,很快他便发现了工作中的问题:既然能源研究所要进行综合性的软科学研究,必须要运用计算机手段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才行。蒋镇平向上级建议,要尽快成立能源系统分析室,运用计算机手段来研究能源问题。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成立了能源系统分析室,并任命蒋镇平担任室主任。
当时,国内的系统分析都要采用西方的数学模型,中国没有自己的数据库系统,甚至国内的能源数据统计实际上也是一片空白。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蒋镇平深刻地认识到,不能光搞外国模型,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一定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数据库。所以,从1983年开始,蒋镇平开始与美国国家能源部劳伦世?伯克力实验室合作筹建国家能源数据库,进行“能源需求侧管理(DSM)”和“资源综合规划(RIP)”合作研究,并协助国家计委帮助国家统计局建立了一套中国能源数据统计体系。
从零开始统计中国能源数据,难度可想而知。甚至蒋镇平每天下班回家后,还要和助手一起整理白天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蒋镇平带领团队将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每个数据的含义、来源的渠道、与其他数据的关系都一一统计、分析清楚,研究结果最终形成了《China Energy Databook》-书。英文版中国数据库专著在美国出版后,国外大量的研究课题、合作项目纷至沓来。
蒋镇平在能源系统分析室工作15年可谓硕果累累。1997年,蒋镇平主持的国家能源数据库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蒋镇平主编的《能源系统分析论文集??能源信息系统》、《能源系统分析论文集??能源模型系统》由专利文献出版社出版;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顾问,并参与了15国合作的“不同发电能源技术经济比较方法论和电力技术国别数据库”项目;参加了在维也纳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所”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山西能源基地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并负责能源模型及其软件开发;作为国家能源数据库(EDBC)第一开发者,对能源数据库进行了独特的分类和编码,开发了专有的逆向模糊检索方法,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