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悦·读宁波
14883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解读宁波的新视角

袁湛江

读完黄文杰老师的新作《悦·读宁波》,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书房的窗子,有一种破窗而出、展翅飞翔的冲动。

目光渐远、心静如水,心中渐渐呈现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八个字。我在想:为什么这个湖南作者的文字能在面向全球征集的四万多条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最独到最有创意地表现了宁波特有的文化和形象。略有不同的是,黄文杰老师用的是一本书,一本熔铸了他的思想、行为、情感、素养以及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表达的一本书,来阐释宁波的精神和形象。

黄文杰老师是宁波人,确切地说是宁波余姚人,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文化源流——河姆渡文化就发祥于他的家乡,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中都可以找到他的乡贤,他就是踩着这块具有丰富营养的土地成长起来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仍然不能断定他和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什么必然的渊源。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忽然感觉到,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背着自己的行囊,风餐露宿,披荆斩棘,从大气丰厚的历史文化中走来,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河姆渡地层中七千年稻谷的金色光芒在他脸上的映射,我们隐约看到了王阳明、黄宗羲、余秋雨这些文化学人的精神在他坚毅的目光中闪耀,但他来不及驻足,只是擦一把脸上的汗水,又匆匆向风云变幻的心灵深处前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探索者的背影。

这本书对于读者的价值是,为深度了解和理解宁波、走进和亲近宁波提供了一把钥匙。也许这不是唯一的一把钥匙,但肯定是最有创意的一把钥匙。

它是行走的文字。黄老师热爱他的故乡,就像热爱他的父母和亲人一样,文字中的温情和眷恋处处可见。全书以水为线,他把“对四明山水的天然依恋,对运河之水的深情眷顾,对走向大海的天然渴望”都熔铸在他行走的脚步中,他带领学生有选择地走访了宁波有代表性的水路;而他自己则走遍了宁波的山山水水,在一块一块朴素的石板构成的古街和青砖灰瓦的建筑中敲击出古老的回声,寻找失落的家园;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和水的亲近与对话中受到触动,获得灵感,夕阳下福泉山古井品茗听山泉淙淙,深山古寺夜访道士问芭蕉细雨,在余姚古渡听运河涛声,到象山港湾中流击水。读了黄老师这些写水的文字,或许你会对宝玉为什么常常用“水”来比喻他喜欢的女孩子而浮出会心的微笑。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纵使古时交通不便,但如何能够束缚得住诸如李白、孟浩然那一颗颗诗一样的灵魂,而今天的社会已经变得如此功利和浮躁,种种限制和诱惑,即使不做浮躁的强盗,大多数人早已经是名利的俘虏了,而黄老师却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仍然持有一颗纯纯处子之心,不亦乐乎!

它是沉思的文字。《悦·读宁波》不仅仅是对宁波山水自然的一种忠实的记录,也不仅仅是对宁波历史文化的一种考证和挖掘,我觉得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历史的见证面前,黄文杰老师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严谨的治学风气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很多人们司空见惯的历史定论面前,他没有轻信定论,也不迷信权威,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新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说,在讨论“余姚河姆渡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这个问题时,黄老师对把“河姆渡归结为长江文化”这一传统而且具有统治力的观点觉得有些牵强并提出强烈的质疑,他非常鲜明地指出:“就像余姚河姆渡实际上不属于长江水系,甚至与钱塘江水系也无干,它只是一条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奔向东海的叫做姚江的独立水系沃灌的文明,却要归之于长江流域一样。为什么不能接受?为什么只有大江大河才能产生深远的文明呢?希腊文明影响世界,它与大河毫不相干。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开大河文明情结,作一深入地追寻呢?”我以为,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年轻人的勇气,而且表现了一个学者的执著。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学术风气不很严肃的今天,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难能可贵。

它是飞翔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凝重的思考,深度的开掘,朴实而又不乏灵动的文字,共同构成了《悦·读宁波》的叙述风格:情趣盎然,韵味悠长。就像是三五好友相聚,以文会友,谈古论今,针砭时弊,偃仰啸歌,清茶淡酒,乐在其中,情趣相投也。我读黄君之文,始于受人之托,索序于余,总有忙中偷闲完成作业之感;继而被书中文字所吸引,常常觉得眼前的文字手舞足蹈,在空旷的视野中跳跃、飞翔,竟然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兴奋得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终于掩卷沉思,回味悠长,洗尽铅华,沉淀浮躁,放飞灵魂,竟有绕梁三日、挥之不去的缠绵。论及宁波人的精神特质,作者借助地理文化的契机,画龙点睛,宁波人的特殊气质跃然纸上:“他们有极强的进取之心与冒险精神,他们自由活泼而不甘固守一地,他们出征世界,并不是因为这块土地的贫瘠,而是来自大海的召唤。”坦率地讲,这本书,不论你从哪一部分切入,只要你是个真正的读书人,都很容易营造一种对话的气氛,而且会在对话之中感受到精神回归家园的那种自由、亲切和冲动。

当然,黄文杰老师目前还是一个年轻的学者,是一个在普通高中一线任教的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很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还不能奢望他有充沛的精力对宁波文化犹如他的乡贤前辈那样精深地系统地研究,目前他也还不具备诸如鲁迅、胡适等学者从家乡走出去经过比较鉴别以后形成的更为广阔的也更为科学的文化视角。但是,我们可以见证的是:黄老师的勇气和热情,纯粹与执著,智慧和素养,他踏上了一条健康的学术之路,因此,我们有理由对这位年轻人充满期待。

2010年教师节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