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在来讲,新三江口是运河的终结之地。此地,姚江大闸与船闸相连,江面如湖荡开阔;中间有大手笔的绿地与公园,从姚江公园、绿岛公园、绵长的永丰公园,开阔的环宁波大剧院公园带。这里是一片热土,正在规划沿江亲水公园带,一直可以延伸到天水家园以西,未来的新三江口,将是江北万达广场,现代化住宅园区,高端商务区。尤其是湾头半岛区块,将矗立起以绿色为背景,以休闲为主要功能,集旅游、娱乐、购物、健身、居住等多功能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其间九个岛屿,将如莲花一般盛开在余姚江面。新三江口将是一个最好的窗口,展示宁波美丽、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形象,展示宁波开拓进取、蓬勃发展的精神。
呼吸,在这片开阔地带是如此惬意。站在大剧院北首的望江公园,景致大气怡人。两岸高楼望水而立,如临花照水;滨河广场、亲水活动区、垂钓台等散布其间;三江六岸草坡、木栅景台自然延伸入水,天赋自然意蕴。谁都会留恋在一天的闲暇之余、休憩之时,或跑步练剑,锻炼于堤岸上林荫下,或挥洒球拍,放松身心,或者垂钓河边,怡养心情。
坐在临水的石凳上。江堤之上,高大的柳树,依依相连,纷披千万条细枝,在江面吹来的柔风中飘摇。江水拍打岸石,又翻卷回白色的浪花。现在正是涨潮的时候,浪花在黄色的江面越翻越高。从这里西望,是百里姚江,千年运河;东望则是联结东海万里波涛的甬江。这江水日日吟唱,并充满着一种召唤的声响,沉沉地,绵延不断地,扩大,回响在整个天际。
或许,就是百年前的一个清辉初洒的早晨,一个年轻的宁波人,穿着蓝色的粗褂,从河畔低矮的屋檐下走出,或许是乘着运河的夜航船从远处贫寒的村庄里赶来,为了乘上北去上海的轮船。也许前面是充满希望的淘金之梦,也许只是上海十六铺码头迷茫而又苦涩的汗水。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收拾行装,挥手告别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毅然决然地起身。谁怕过征程呢?他们天生就不是一群羁恋脚下土地的农民,生活在大海涛声的召唤中,他们的外向意识与生俱来;他们本来就是一群敢于弄潮、敢于在大海中与风浪搏斗的相当勇敢的“海民”。
这种闯荡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海商李邻德、张支信等,他们曾率领商帮7次赴日本进行商贸活动,宋元时代为一时之盛。明清两代,无论海禁还是放开海禁,宁波人都没有停止过开拓经营的步伐。而现在所说的“宁波帮”,则形成于明末清初。比如在北京经营药材的慈城人乐梧冈,在1668年开办同仁堂药铺;当时还有许多宁波商人在京城经营药材,一度垄断了京城的药业;影片《大宅门》编剧兼导演郭宝昌先祖便是宁波名医,影片即以他自己家族的背景展开。清政府解除海禁之后,宁波人外出到各省寻找商业机会形成一个小小高潮。当时出了好几个著名的商业家族,如镇海十七房郑氏、鄞县孙氏、镇海方氏、慈溪董氏、镇海李氏等。他们目光远大,敢于挑战,团结互帮,敦重乡谊,以帆船运输业、钱庄业、民信业为主,广泛涉及各种行业。在北京、天津、汉口、上海、杭州,以及辽宁、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的商业重镇都有宁波会馆的遗迹。许多会馆一直延续到今,比如上海的宁波同乡会。他们特别注重商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使得当时的宁波江厦街一如曾经的山西平遥,成为国内钱庄业的集中地,“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说法由此而起。源远流长的“宁波帮”至此渐成气候。
而“宁波帮”的发展壮大,则是伴随着上海港城的崛起。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宁波人凭着远见的卓识,以群体的姿态较早地来到上海这个市场进行开拓。《甬江初集》记载,“洎乎既为商埠,来者愈众,吾甬人所经营,亦渐次发。环顾沪上各业,胥有甬人”。至清末,在上海的宁波人已达40万人。带着咸菜过泡饭、宁波年糕、汤圆、黄泥螺、咸鱼鲞的饮食习惯,带着石骨铁硬的“阿拉”语言,——连上海人都说“阿拉上海人”,带着脚踏实地、勤奋守信的乡风,从黄浦滩前结营搭寨,建立起最早的棚户区开始,从手中的理发刀、菜刀和裁缝剪刀开始,前前后后走出的百万多人,从最原始的手工艺到金属、染料、棉布、机械、杂货等新兴的重要商业领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急剧崛起,闯出一条大路,掀起一代大潮,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有人开了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毛织厂,有人做了第一件西装……就中国百年电影而言,众多的“第一”与宁波相关:第一家自主制片的电影制片公司、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等等。孙中山先生曾如此评价:“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20世纪40年代前后,大批宁波商人从上海等地移居港台地区,或从港台转向日本、东南亚和南北美洲等地发展。他们又一次成功抓住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凭借长期从事工商业的丰富经验和资本积累,艰苦创业,奋力开拓,迅速在海外站稳脚跟并取得成功和发展,宁波帮商人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其中杰出的人才,在香港有香港中华商会会长王宽诚、“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影视大王”邵逸夫、香港发展局主席安子介、“娱乐大王”邱德根、“棉纱大王”陈廷华、“毛纺大王”曹光彪、“纺织大王”厉树雄、王统元、“电子大王”邵炎忠、金融巨子李达三;在外如全美华侨总会董事长应行久、旧金山华商总会会长张济民,旅台宁波人应昌期、叶启发,日本侨团孙忠利、傅在源等。
有人这样总结:一群杰出的宁波人,造就了今日上海的一半,也造就了今日香港的一半;这句话也许是最为准确地概括了宁波帮的功绩。可以说,宁波人是东方的犹太人,没有宁波人的商业是不精彩的商业,宁波人缔造了伟大的现代城市商业文明。未必所有走出去的人,都成就辉煌,但宁波人无疑是外出淘金群体中最为显眼的移民群体。这些名字以及他们的故事应当被我们世世代代叙说,它们是宁波文化创造的奇迹,也是宁波文化最辉耀的部分。
如果你到宁波大学校园内走一下,甚至你到四明山中的一所小学去走一走,你还会发现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这里有许多大楼都用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包玉刚图书馆、安中大楼、包玉书楼、龙赛理料楼、曹光彪信息楼、逸夫教学楼等等,这些大楼都是他们捐资兴建的。“宁波帮,帮宁波”,宁波帮人还有一个朴实的情怀,那就是不忘故土,回报故土。而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也成为宁波的特色文化。
在宁波大学的对面,“宁波帮博物馆”刚刚落成。博物馆主建筑群为“甬”字形结构,中间一道玻璃廊道,构成甬字一竖,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建筑群;各展厅间隔着玻璃,竹院与廊道相接,别样江南传统庭院建筑风格。宁波帮的光辉历程,三个飞跃,即五口通商时期走向上海的一变,新中国成立前期走向香港、走向世界的一变,改革开放后回报乡梓、建设中华的一变,一一条理呈现,真可谓现代宁波人的精神殿堂。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宁波帮赞誉有加,他认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有四大商帮晋、徽、宁绍、潮汕,只有宁波商帮经久不衰。其原因在于它是一个自力更生、义利兼顾、敢为天下先有着蓬勃生气的商帮。它不像其他商帮那样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来成就发财之梦想;也不会故步自封,而是通过自身的创业,不断进取。这使宁波帮成为在剧变的社会中,唯一成功转型的商帮。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宁波帮商人将商业利润投资于轮船航运、银行、工业等新兴企业领域或金融机构,集团性地转变成为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集团,这样的战略抉择,宁波帮可谓独领风骚。
而这种精神,这种艰苦卓绝追求大事业的精神,在宁波大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新三江时代,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名字,“新宁波帮”。他们不是前辈那样少小离家漂洋过海去闯荡生活,而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本土大地上迅速成长,弄潮世界,它蕴涵的能量让人感到吃惊。他们无所不干无所不通,大至工业机器,小至螺帽螺丝,多达114种工业产品的销量成为全国冠军。他们可能没有骄人的学历,甚至出身低微,但他们总是演绎着资本的神话。因为有这群活力人物,才有这个城市,城市经济结构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辖下6个县(市)全部名列全国百强……
也许运河里自古以来流淌的是低沉的曲调与坚忍的奔向大海的意志,在曲折前流中涌动着灵活与机变,日出月落中融入蓬勃的朝气,然后这一切渗进了宁波人的“骨髓”。一个,又一个,从这里出发。运河一头连着大陆,一头与大海相融;运河的那一头,大海的另一方,是一个多么宽广的世界召唤着我们。在我的背后,立着一个青铜塑像,是世界闻名的大卫,手执投弹器,面向运河。它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勇敢”的象征。佛罗伦萨市,这个宁波的友好城市,在中意友好年,赠送的一座与原作一致的雕像。佛罗伦萨议员说:400年前的佛罗伦萨就接受了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茶叶,它在宁波的落户,标志中断了4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开始。实际上在宁波人的视野里,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只是这四百年里宁波人经历了太多的风云跌宕,而今又是一个新征程的起点。这中间有多少故事可以撷成片段,组成宏大的史诗般的戏剧,在我背后这个弧形的恢弘建筑里,宽阔的舞台上上演。
《大卫像》的作者米开朗基罗说:他的雕刻就是“将禁锢在石头中的生命解放出来”。这片大地里还有多少充满激情的生命未得以释放,而今后,又将怎样大手笔地雕刻,又将释放多少精彩呢?
静看姚江,风生云起。
边走边读
“戴光中”1948年生,鄞州人,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善于写人物传记,曾为多位当代著名作家作传,如《赵树理传》、《胡风传》、《巴人之路》等。在宁波,他以传记形式研究宁波帮历史而著名,现为“宁波帮”研究所所长。著作有《浙江籍港台巨商》(写包玉刚、邵逸夫、王宽诚、应昌期等六大浙商),《梦的追求——张济民传》,《宁波帮志》等。对宁波文化研究深入,著有《天一阁主:范钦传》、《迟到的怀念与思考——关于巴人》、《文化群星——近现代宁波籍文化精英》等。
“王耀成”1948年生,金华人。擅长用散文的笔法来研究经济文化。他对宁波的区域生态与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所讲述的宁波故事,总有增进知识、开阔眼界之感。与宁波相关的作品有长篇人物传记《陈中伟传》、《赵安中传》、《王宽诚传》,以及中篇人物传记《蔚蓝的航程——走向海洋的宁波帮》,长篇报告文学《潮涌三江》,散文集《石库门的主人——一个商帮的文化背影》等。《大潮初起:宁波改革开放纪实(1978—2008)》主要讲述宁波三十年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大事,特别介绍了宁波帮在宁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共收录论文47篇。读这些论文,可以了解宁波商贸历史,了解宁波这个城市深厚的港口文化内涵。
“《新宁波帮》”作者是应华根与魏玉祺,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传承宁波帮尚商善贾的百年传统的新宁波人的创富实践,讲述新宁波帮的新气象。著作以雅戈尔、广博、金田、向阳渔港等集团企业的崛起为典型案例,剖析民营经济勃郁发展背后的“非常之道”,剖析中国品牌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文具之都、全国小家电生产基地、全国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背后的秘密,能使人较为清晰而全面地把握宁波当今企业的格局、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意义。
“其他研究宁波帮的文献”有李瑊的《上海的宁波人》、丁言伟等人的《百年商旅宁波帮》、张守广的《超越传统——宁波帮的近代化历程》、陆平一主编的《创业上海滩》和《战斗在大上海》、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的《群星灿烂——现当代宁波籍名人》、贺建时与曹屯裕主编的《宁波帮与宁波大学》、《浙江商帮与上海近代化研究》;还有不少研究宁波帮的论文,比如,乐承耀的《近代镇海籍实业家经营管理思想初探》、《宁波帮经营理念》,费国良的《从哲学思想看宁波帮的经营理念》等,研究宁波帮精神的有巴音朝鲁的《发扬光大“宁波帮”精神》、孙善根的《论“宁波帮”的精神》和庄凯勋的《“宁波帮”精神之亮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