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悦·读宁波
14883400000052

第52章 鄞南乡村古韵

鄞州区往南看,高楼林立,现代厂区鳞次栉比。但是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古镇古村的生态原貌,以及其他文化的老底子还是得到了相当不错的保护。其中以走马塘、鄞江与古林这三个古村镇保存最为完整,不改浙东江南水乡小镇千年的绰约风韵。

走马塘村位于鄞南茅山镇,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四周平畴弥望,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之谓。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988)。当时长洲进士陈矜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为父守陵,带家眷定居走马塘,遂成为今天走马塘人的先祖,至今已传38代。这个小村,文风兴隆,诗书传家,有宋以来,出过76位进士,堪称“中国进士第一村”。村庄被四条河流环抱,宛若水中央,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横于河上,与村外沟通。其间多有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谓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漕、徐家漕等。最值一看的是荷花池与蟹肚脐两池:荷花池看花,荷叶田田,花开其上,摇曳多姿;蟹肚脐看古宅,白墙黑瓦,风采俊逸,高峻漂亮的马头墙映照水中,颇能引发人幽古之思。村中尚有几十处古建筑,其前檐宽敞,可以避风雨;檐下常设石凳,有老人谈天下棋,别有闲情逸致。

古林镇是另一番格局。古林河穿镇而过,河边散布明清古建筑,绵延极长,不似走马塘精致小巧。两岸各成街衢,旧时因以资善观街心戏亭一带最为热闹。街心戏亭建于清代,四方,单檐歇山顶,由方形削角石柱作支柱,亭顶为藻井,八角攒尖,并有精美图画;亭屋脊两端有龙首鱼尾脊兽泥塑,前檐两角翘起,似欲飞渡过河,后檐与资善观相连。资善观,又称少峰祠,曾是纪念黄古林戴氏“四杰”的家祠。旧时逢资善观内菩萨圣诞,便邀请戏班在戏亭演戏,所谓:“芝里风淳,四境浑成长乐地;梨园调古,一场高唱太平歌。”最盛时,据说不少名角前来祝贺,如宁波京班筱毛豹、小王桂卿等麒派,上台演过《棒打寇丞女》、《收伏朱良祖》;又有越剧名角竺水招、赵瑞花等在此献演《柳毅传书》、《碧玉簪》。想象当时,应该四方乡民围聚,两岸街边、河面船上人山人海。戏台左有一横跨于古林河上的九狮桥,因桥栏上的4个望柱上有九个狮得名。九狮造型奇特,两雌,两雄,或蹲或立,另有5只小狮或伏背、或拖尾、或缠腰、或昂首、或抱足依于雌狮之傍;虽是因为年代久远,雕纹线条已然磨浅,但更觉古朴浑然,煞是可爱。五港桥离戏亭亦不远,三联拱,如三面圆镜照水;南北有两副桥联,颇得古石桥的神韵:“河分五港源流远,洞筑三环月印圆”,“波心倒映开全镜,水面横飞落彩虹”。

鄞江镇,古称小溪,紧连四明山,外接三江口,为一巨镇。东晋隆安年间,因孙恩兵乱迁句章县城于此;曾为宁波州治、县县治,时间长达500余年,素有“四明首镇”之称。鄞江镇容貌古朴,人烟阜盛,街道纵横。其中两条大溪穿镇而过,直通宁波。镇东两溪分叉处有一道水坝,名它山堰,为唐代太和年的建筑。此坝建于四明山和它山之间,全长一百三十余米,高三米左右,宽近五米。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据说这个大坝建造时,桩基难以打下,有十个壮士主动选择了牺牲,跳入深坑为打坝奠基,至今堰旁的祠庙里还祀奉着这十位先烈。当时建坝目的是引樟溪水流向东南,使之流入宁波城,供给宁波城水源。溪水入城中后,沟通日湖、月湖,再出东门的水门,尾水排入甬江,即再入鄞江的下游。樟溪水原来通过鄞江,自然流入奉化江;奉化江通海,它的水是咸水,当潮位升高时,海水会倒灌进来;所以它山堰也起到了拒咸作用,能够排水泄洪、灌溉鄞县东部七个乡。宋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载,“支港入溪,则七乡水道襟喉之地,因遂堰焉。由是溪江中分,咸卤不至,清甘之流,输贯诸港。入城市,绕村落,七乡之田,皆赖灌溉。”可以说它山堰是宁波的母亲工程,因其效益之大,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它山堰四周还有冷水庵,岩寺与禅岩洞、云石庵、古城畈、贺知章钓台以及古石岩等多处人文景观。

在一块经济开发如火灼热的土地上,能保存这样几个闲静而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真正难得。它是一个着实美丽的城市的后花园,你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份如水莲花般自然的纯净所吸引。比如鄞江山溪之清洌,它山堰上可以灌足;古林河烟波渺渺,可以荡舟飘摇水中,听船橹划破水际;走马塘是小桥流水人家,在古桥头望明月高照,四围寂静无声,其境界何等高远。

而它所保存的记忆,散发的历史流韵,更使一景一物平添恬淡幽远之味。在古桥的石梯、护栏上,在雕花窗棂、古黄色的门板中,在青石板的狭弄里,这些历史特殊的沧桑气味静静流泄。踩在那些桀骜不驯但终于被磨平棱角的石头上,无论怎样的心灵都会变得温柔起来,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撩起人心底一种回归自然的冲动。村庄里诸多被风霜洗过的石墙、石凳、石桥、石阶的灰色,对于许多城市中来的人,会有特殊而莫名的亲切感,像是过年回老家的一种快乐的感觉。这里的一道道从檐角直穿下来,落在古朴沉着的街石之上的午后金色的阳光,融有温暖的味道,对于这个城市的人有特殊的吸引力,这样的地方适合行走,适合追思,适合心灵旅行,使遐想变得最为澄澈。

当年“南戏中兴之祖”高明感当地民风淳厚,人文渊薮,于是羁留不走。“得与乡人子弟诗书礼义,以时游赤堇四明诸山,俯涧泉而仰云木,犹不失故吾也。”(高明语)在鄞南安静的小村庄里,写下了《琵琶记》。这份安静对所有的人都有着特殊的感召意义。在走马塘,我们还发现这个历史上也出过很多高官的村庄,并不像其他水乡古村如周庄、西塘、同里等,有许多象征着财富的深宅大院,它就是一个朴实的屋宇相接的乡村,与遍村的清流与荷花融为一体。为什么从这里出去的进士全为清官呢?也许这块土地上流淌着从四明山上来的水,有着天然的纯净。

(文/范天潇、郑轩、高史嚞)

边走边读

“屠隆”(1543—1605),字长卿,号赤水、蓬莱仙客,文学家,鄞县人。明万历五年(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吏部主事等职。因在张居正的大丧期间招惹风尘女子而罢职。回乡后以卖文为生,贫穷困顿。博学多才,精于戏曲,书画造诣颇深,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记》、《昙花记》、《修文记》、《白榆集》等,据传《昙花记》在京城影响力超过汤显祖的《牡丹亭》。黄霖提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应当就是屠隆,但未有定论。

“沈光文”(1613—1688),字文开,号斯庵,鄞县石碶街道星光村人。自幼苦读,参加明经科考试而进太学,后由福王朝廷授予太常博士,曾任太仆寺少卿等职。福王政权被清军消灭后,沈光文漂泊流离,最后流寓台湾。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曾召见沈光文。沈光文与后入台随郑的明朝遗老遗贤们,如辜朝荐、沈佺期、李茂春、许吉景等人,以传统的诗文形式,写下了台湾最早的一批文学作品,成为台湾文化的开拓者。传世著述有《台湾舆图考》一卷、《草本杂记》一卷、《流寓考》一卷、《台湾赋》一卷、《文开诗文集》三卷,由全祖望寻访而刊刻出来。

“《宁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走马塘》”作者为陈宏雄,本书详细介绍“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历史人物等。作者对走马塘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保护意义有较为深入的阐述,有研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