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来有东南佛国之称,在佛教界中地位显著。天童寺为宁波诸寺庙之翘楚,位于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至今已1700多年。相传,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开山搭庐,潜心苦修。在渺无人烟的深山中,每日都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给他送斋送水,直至寺院建成。临别之日小孩留言义兴和尚:“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大功告成,我去了。”说完腾云而去。以故山有太白之名,寺有天童之称。天童寺几度兴毁,现存建筑建于崇祯四年(1631),由密云禅师主持修建。
冬日下午,阳光柔和。我们从太白山山门进去,迤逦前行。过天童街,石板路洁净干爽,两边尽是高松林立,古樟蔽天,竹林树木覆盖如海,静寂幽深,不见萧肃之景。大约十分钟路程,便见一泓偌大的碧池。池边高树婆娑,虬枝四盖,不见日影,感觉清幽异常。东边山头立有一高塔,南边有六浮屠塔,北面有黄色古墙;古墙后又有一池,为放生池,名万工池,清丽空明;面池有一高敞照壁,上书“东南佛国”四字,照壁后即为天童寺。华丽而庄严的天童寺寺院殿堂,顺着山势层叠而上,繁复而有序。寺中多高大古树,意境高古,有深山藏古寺之意。宋王安石曾赋有一诗: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天童寺中轴线为六浮屠塔、天王殿、佛殿、法堂、罗汉堂。中轴线西有佛祖殿、选佛场、禅场,后有东桂堂。中轴线东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等。进山寺拾石阶而上,迎面见巷陌深深,重檐屋宇青瓦铺顶,黄墙静立,蛮石矮墙高低错落,简洁大气,有唐宋遗韵。细处有精致栅窗,脊兽鸱尾,檐头银铃,华丽幢幡,一切清心悦目。印象最深的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奇特高大,超出常度,色彩绚丽,面目狞厉;举首仰视,让人屏息。还有罗汉堂,内有十八罗汉石刻像碑,高1.5米左右,刀工精细,神态各具,形象生动。正值午餐时间,库院云版清音响起,众僧闻梵音,往供应堂而去;僧众或着灰衣直裰,或黄褂褐袍,悠然而过,悄阒无声。
坐一亭子中,见柱子有一联:橙潭映月无今无古,性海弥天即色即心。这是极具禅味的一联,在寺院法堂中较为多见,想是寺僧应常常在此停驻默思,涵养心性。这里望下看看梵王宫殿,香烟缭绕,十里青松,云起云落,景色宜人。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海内外高僧大德在此修禅悟道啊。资料记载,天童寺在宋嘉定年间即被列为“禅院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册封天下名寺,赐天童禅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清朝时,天童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共称为“禅宗四大丛林”。历代香火兴盛,宋时寺内常住僧人就达千人,而且名僧辈出,如唐代宗弼禅师、咸启禅师,宋代惟白禅师、正觉禅师、虚庵禅师,元代元良禅师,清代弘觉禅师、寄禅大师。以禅宗曹洞宗为主,也交杂有临济宗住持,各代宗师对海外尤其是日本都有深远影响。宋淳熙十六年(1189),日本僧人荣西本寺习禅,拜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世传人怀敞法师学法,并被授予正传大戒,回国后创立日本临济宗。1225年,曹洞宗第二十三代祖如净禅师住持天童,日本僧人道元漂洋过海,从如净禅师学曹洞宗,得法后回国创立了日本曹洞宗,其寺院大本山永平寺的基本布局以天童寺为蓝本,并尊天童寺为其祖庭;后有多位天童寺高僧到永平寺担任主持,弘扬佛法。如今,日本的曹洞宗有僧众数百万人。天童寺前照壁内侧,上题“万法朝宗”,此名不虚。
也有日本僧人入主天童寺,显现出天童寺的开放大度。这个传奇性的人物便是雪舟。雪舟是日本15世纪最著名的画家,绘画布局灵秀、设色淡雅、用笔刚劲、画意开阔,师法自然,为日本“宋元水墨画派”之大成,在日本美术史上占有极显著地位;在他返国后的一些作品上常见到“天童第一座”的题署,可以充分证明他曾为天童寺“首座”。丰子恺先生有一文《天童寺忆雪舟》,写雪舟在天童寺情景。丰先生亦是一代画师,又崇敬佛法,当时遍登寺院高处,有寺僧告之,某树是宋代之物,某树是元代之物,如睹画僧旧友,内心恻然。故文中有“登高望远,令人心悲”之句,尽表怀念之情。寺旁玲珑岩的亭中,还留有丰子恺题写的匾额,匾上书“听涛”两字。丰子恺解释:亭下有老松千百株,郁郁苍苍,犹似一片绿海,松风之声,时起时伏,亦与海涛相天童寺历代多皇帝恩赐,古刹内留存许多文物古迹。殿内廊间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30余块,其中有宋张孝祥所撰之碑,有名僧人画家竹禅和尚所绘的十八罗汉像,佛殿前有清顺治帝书“敬佛”碑、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及皇帝御书的敕命、诏书、御札、玉玺碑等。殿内还存有明崇祯年间的“千僧大铜锅”,可见一时繁荣。
从天童寺出来,寺西即为“玲珑岩”景区,山樟叠翠,幽雅至绝。山路平展,多山泉润阶,青岩满石,一路以岩洞为胜,自然雕琢,有“观音洞”、“善才洞”、“拜经洞”、“穿心洞”、“洞外天”、“甲寿泉”、“盘陀石”等;与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幽深至极。宋王应麟有诗赞曰:“十里青松接翠微,梵王宫殿白云飞。钟声出岫客初到,月色满庭僧未归。偶有闲情依净土,竟无尘虑渎天机。明朝尚有登高兴,千仞冈头一振衣。”明月朗照之时,有僧闲步于山林间,真方外之境。冬日里行步其间,不见阳光,感觉寒冷侵骨。我们到玲珑岩听涛亭,坐憩片刻,果然松声如海涛阵阵,如梵音不绝,悠远清厉,因其境过于清冷下山。
天童寺有多段佛教公案,非常有趣,值得探寻。如宋代禅师密庵咸杰在其师应庵昙华的座下获得印证的“破沙盆”公案。当然佛教智慧法门,需有不同寻常的悟性,可能是凡夫俗子难以理解的。
宁波六区中还有不少寺庙,影响虽不及天童寺,但也有非同寻常之处,值得一访。如位于鄞州区的阿育王寺,临济宗重要道场,创建于西晋,距今1700多年;寺有舍利宝塔,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舍利塔;并有苏轼撰《宸奎阁碑铭》,至今尚存舍利殿前。保国寺位于江北区灵山山腰,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其大殿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保存至今,大殿采用了复杂的斗栱结构,斗栱与昂都用榫卯巧妙衔接在一起,不用一枚钉子,整座大殿稳巧有致、雄伟新奇;更为奇异的还在于大殿鸟不栖、鼠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七塔寺位于江东区百丈街,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历代名僧辈出,现寺内保存着唐代舍利塔、宋代大钟、明代木雕、清代刻印的《藏经》及石刻五百罗汉。这三处寺庙,除七塔寺在闹市中,其他都与山水相依,风景极佳。
(文/徐文秀、吴海静)
边走边读
“密庵”(1118—1186),俗姓郑,福州福清人,是宋代丛林巨擘。在天童寺留下一段禅宗公案,名为“密庵沙盆”,《五灯会元卷二十(卍续一三八·四一四下)》如此记录:“一日(应)庵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答曰:‘破沙盆。’庵颔之。”正法眼,为照破迷惑之智慧眼。破沙盆,原出自雪峰义存之语,比喻不通用、无价值之物。对于应庵所问,密庵以所见绝对无限之真实回答,故其师不得不颔之。传有《密庵和尚语录》,由宋代高僧崇岳、了悟等编著。
“雪舟”(1420—1506),一位深深眷恋宁波的日本画家,著名作品有《四季山水图》、《育王山图》、《山水长卷》等。
“寄禅”(1852—1912),俗姓黄,名读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法名敬安,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为一位具有传奇性的大和尚。自幼摒弃腥膻,随母拜月;他7岁丧母,11岁丧父,1868年到湖南湘阴法华寺从东林和尚出家,同年在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和尚受比丘戒。1877年,在宁波阿育王寺燃二指供佛,故有“八指头陀”之称。这位毅力超人、道心坚固的僧人在1902年住持天童寺,天童寺从此夏讲冬禅,百废俱兴。他制定《万年规约》和《日行便览》,严肃寺规;为众僧开讲《楞严经》、《禅林宝训》,一时成为东南佛教朝仰圣地。寄禅本身文化不高,但决意学诗,自谓“山僧好诗如好禅,兴来长夜不能眠”、“我欲吟成佛,长夜不能眠”,早期诗作自然豪放,中晚期诗高淡幽远。晚期诗如“何必山巅与水涯,安心随处便为家,有人问我西来意,笑指长天落晚霞”。诗的数量超过历代任何一个诗僧,思想性、艺术性也为上乘。诗集有《嚼梅吟》、《八指头陀诗集》、《白梅集》等。
“《营造法式》”作者李诫(1035—1110),颁刊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的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由其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梁思成先生为《营造法式》作《营造法式注释》一书。在寺庙建筑研究上,有“北看五台佛光寺,南看宁波保国寺”之说。保国寺是宋代最杰出和典型的建筑实物遗构。保国寺大殿对《营造法式》的编著起着实践先驱的作用,是现存全国古建筑中最符合《营造法式》的范例。如果对保国寺建筑感兴趣,可以参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主编的《东来第一山——保国寺》。
“《宁波佛教志》”宁波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名寺众多,佛教文学、佛教书法、佛像艺术、佛教音乐非常丰富,这些发达而富有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宁波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佛教界的地位来讲,不逊于普陀山。本书由宁波佛教协会编写,全面展示了宁波地区的寺院、佛教界人物、宗派、法务以及唐代以来宁波佛教界的对外交往、相关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