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14886900000016

第16章 旭日东升照玉峰,神峰相对一南北——西湖边上,毛泽东比较南北峰

南北高峰都位于杭州市,北高峰位于西湖西面的灵隐寺背后,为西湖群山中北山的高峰之一,故名。说是“高峰”,其实只有三百多米高,但登上山巅可俯瞰杭州湖光山色,远眺钱塘江。它与南高峰相距五公里,中间层峦叠嶂,蜿蜒盘结;而两峰遥相对峙,其上多奇云,宋名“两峰插云”;清康熙南巡时,改为“双峰插云”。历来为名人墨客所吟诵,宋代诗人康与之有词曰:“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而北高峰附近的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更如立在眼前的一幅幅山水图画。

北高峰树木葱郁,曲径幽深,雾霭缭绕,恍若仙境。

登上南高峰

1954年7月,毛泽东南下住在杭州刘庄。一天下午三时许,毛泽东要去爬杭州烟雾岭西的南高峰。

毛泽东乘车到了灵隐寺附近,下车后,便往灵隐寺门前走去。

灵隐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十刹之一,相传,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僧人慧理见飞来峰叹道:“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之后,面山建寺,就取了“灵隐寺”这个名字。

毛泽东走到寺门口,见门前的柱子上有一副木刻的对联:“龙润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他站在寺前,仔细地看了一阵说:“写得不怎么样。”转身往东走去,那里有观鱼的地方。走近一看,连一条鱼也没见到。

走近灵隐寺,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人。继续往东,发现有几个卖茶叶的人,毛泽东便走向前去问:“茶叶多少钱一斤?”

那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一时回答不出来。

毛泽东见她们没有回答出来,知道又是公安部门布置的假人。毛泽东的兴趣是要接近群众,了解一些情况,既然是事先设的“假人”,他也就没有兴趣停留了,便大踏步向左边那个门走去。

毛泽东来到灵隐寺的西北角,沿着上山的小路往上走。虽是爬山,但他走得很快。这时,汪东兴、叶子龙、李银桥、孙勇、侯波等也大步随在身后。

上到山腰,大家都有些气喘吁吁。见有一个亭楼,毛泽东说:“休息一下吧!”

来人忙把担架放下,整理好,让毛泽东躺在上边。毛泽东出汗了,拿着一个折叠纸扇,不停地扇着。左手扇一会儿,又换到右手上扇。扇着扇着,又忽然把扇子向左一磕,折叠在一起,一会儿又向前一甩,打开扇子扇起来。

这时,张随枝在毛泽东身后。叶子龙他们正在掰橘子吃,看到张随枝,叶子龙说:“参谋长,你来吃点橘子吧。”

毛泽东一听坐起身来:“参谋长?哪儿来的参谋长?”

叶子龙指着张随枝说:“是咱们干部队的参谋长。”

毛泽东一笑,便又重新慢慢地躺下来说:“噢,是张随枝这个参谋长啊!”又休息了一会儿,便起身继续往上去。大家都跟在他身后。

上山后,毛泽东往北走十几米,见前边的坡很陡,要从那里下去很困难。这时太阳已快落山了,毛泽东就沿着一段坡地向南走去。

前面远处是南高峰,它与北高峰相对峙,有海拔250多米,登上南高峰眺望,钱塘江萦回若带,西子湖清莹如镜,一面城市三面山,杭州景物尽收眼底。可现在,天色已晚,不能再往上去了。

毛泽东一个人向东北方向走去,这时的太阳照得东边的山坡很亮,一片金黄把他的身材映衬得更加高大魁梧。

不一会儿,毛泽东又走了回来。有一个同志说:“那不是军区大礼堂吗?”

毛泽东朝那个方向看了看,站住说:“那不是大礼堂。”

几个人都是抢着说那是大礼堂。毛泽东说:“那不是大礼堂。”

李银桥说:“我们还在那里看过节目演出嘛。”

毛泽东问:“比我们中南海的怀仁堂还大吗?”

大家都说:“没有怀仁堂大。”

“是呀!”毛泽东说,“要知道大与小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它比小的大,又比大的小,大和小都比较而存在的嘛。”

有一位同志说了一句:“所以主席不同意叫它大礼堂。它和怀仁堂比起来,也就是一个‘小礼堂’或‘中礼堂’。”说得大家都笑了。

走了一段路,李银桥向毛泽东说:“下一次,我们到北高峰看一下。”

毛泽东随口说了句:“好吧。”

毛泽东听李银桥说要去北高峰,应了一声后又反问:“为什么要去北高峰?”

李银桥说:“那座山比这座山还高。”

毛泽东说:“那座山高吗?你站在这座山看那座山,确实觉得它比这山高。古人云:‘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望,尚巍巍焉山在其上。’有句话你听说过没有,叫做‘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山高也是比较而言的。要真正知道哪座山高,只有上到山顶上,找那个三角点,那里标着这座山的高度呢!看到两个山的高度之后,你才能得出这两座山的真正高度,也才能知道哪座山比较高,哪座山比较低了。”

说着,走着,太阳已经落山了。

毛泽东从灵隐寺正门出去时,车子已准备好了。毛泽东一步跨上车,便直奔驻地而去。

再登北高峰

1955年11月27日,毛泽东在杭州工作休养,又一次攀登北高峰,这是他1953年以来第三次登上此山。

沿着山间的磨石小道,毛泽东步入韬光寺,但见楼阁凌空,气势恢弘。毛泽东看了吕洞宾炼丹台遗址,又在观海亭的楹联前驻足。楹联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几个苍劲大字,是唐代大诗人骆宾王留下的墨宝。

从韬光寺出来,上山有石蹬数百级,曲折三十六弯。走在这条深藏于绿海碧峰里的小径上,听着径边小溪的潺潺水声,毛泽东心情愉快,步履显得格外轻健。

这天下午,毛泽东整整走了三十华里山路,回寓所时仍精神抖擞,一点儿也不觉得疲劳。

毛泽东就是这样,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领略了杭州的群山秀岭,陶冶了性情,扩大了胸襟,保持了旺盛的精力。爬山时,他把观山、练体结合到一起,既享受了观山之乐,又写了有感而发的诗词《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

毛泽东在杭州登山赋诗,体现了他勇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坚信增强体魄才能抵御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