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14886900000022

第22章 千古一线钱塘江,天上人间望海潮——钱塘江畔,毛泽东笑指海潮

“钱江潮”是由月球、太阳的引力和杭州湾入海口喇叭状特殊地形所形成的特大涌潮,被誉为世界著名奇景。“钱江潮”每日两潮,间隔约12小时,每天来潮往后推迟约45分钟,或规律地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达3.5米,潮差可达9米,尤以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日为大。农历八月十八日即潮神生日,数十万游客云集钱江两岸,这一天自南宋以来成为我国传统的观潮节。

1957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七日上午10时,毛泽东乘车去海宁盐官镇七星庙观看汹涌澎湃的“钱江秋涛”。

毛泽东信步走到临时搭起的小帐篷边,亲切地对先到的警卫人员说:“还是你们快嘛。看到潮水没有?”

“大潮还在后面呢,等着主席您来看呢。”警卫员王光宗说。

“那好啊,我们今天得好好看看天下奇观。”毛泽东大声笑着对大家说。

毛泽东这次观潮选在观潮节的前一天。江潮未来前,钱塘江平静而又浩瀚,但见江水茫茫,秋水共长天一色;清辉脉脉,闲云与沙鸟齐飞。当江潮初起时,在遥远的东方,隐隐传来一阵阵急骤的雨声,极目望去,渺渺显出一条长长的银线。那银线渐长渐粗,化作一条横贯江面的玉带。那天12时20分,潮水奔涌而来,那骤雨声也渐响渐近,变作瓢泼暴雨声,越来越响,像闷雷滚来。尔后,玉带忽聚忽散,喷珠溅玉,泻雪吐霰,由低而高,由远而近,像亿万条银白色的带鱼,跳跃翻滚,追逐嬉戏而来;又像数十里长的天鹅群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竞飞。潮头临近。沧海横流,江水猛涨,万顷波涛,排山而至,蔚为壮观。毛泽东这时双目凝视潮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巨大的涌潮映衬着他魁梧的身躯。毛泽东观赏着大潮,微笑着拍手,大家也跟着鼓掌。潮水过后,毛泽东坐在椅子上休息。他问警卫人员潮水是怎样形成的,又将月球潮汐的理论向他们解释了一遍。他说:“南宋的时候,钱江潮水直到杭州,那时人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现在钱江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所以要跑到海宁观潮,再过几百年,海宁也要看不到海水啰。”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站起身,再次对警卫人员表示谢意。之后,他转身面向钱塘江美丽的景色,思绪万千,流连忘返。下午,回到杭州,又畅游了钱塘江。过了几天,毛泽东在刘庄写下了一首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关于对钱塘潮的描写,历代都有诗文。如南宋周密的《观潮》云:“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运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雪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也在其《观潮行》中写道:“才见银山动地来,已将赤岸浮天外。”

但毛泽东所写的这首七绝观潮诗却别具一格。首句写江潮的到来,“千里”极言其远,“滚滚”状其声势。这一句是说江潮来自天边,其势很猛。所谓“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黄景仁《后观潮行》)。次句写江潮涌向远方,“雪花”即是江潮的同义语。《后观潮行》写道:“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飞向钓鱼台”,就是飞向严滩。严滩在浙江桐庐县南,富春江边;从钱塘江口涌进的江潮,还要越过富阳县,可见江涛奔腾极远。这么远,肉眼是看不到的,即使是望远镜也看不到,当然这里有想象的成分,但也符合实际。《后观潮行》里说:“前阵才平罗刹矶,后来又没西兴村。”罗刹矶与西兴相距甚远。罗刹矶在秦望山东南,西兴已是萧山县境了。毛泽东的这两句诗,一写潮来天际,一写潮去极远。气势、速度、情状都写到了。第三句写观潮者的评赞。“人山”,言其多;“纷赞”,众口一词,“阵容阔”承前两句而来,指的是潮水的阵势在人们眼中的反映。第四句从“阵容阔”延伸开去,承一、二两句,以铁马从容杀敌返回写其声威、情态。《后观潮行》里就有“欲折涛头如折铁”的描写,毛泽东久经沙场,于是以军事用语描写江潮,金戈铁马,不但阵容阔大无比,并且声威雄壮,步态从容,江潮如军阵,绘声绘色,令人向往不已。这确实是只有毛泽东才能写出如此壮观的观潮诗。可以说,在众多的观潮诗文中,独占鳌头,把观潮诗推向了一个新高度:钱塘江千万里的波涛滚滚而来,涌起的如雪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人海纷纷称赞江潮阵容的阔大,如同铁甲骑兵从容杀敌返还。

毛泽东海宁观潮后,把自然景观同博大的胸襟融合到一起,留下了不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