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14886900000037

第37章 作诗写史杜公甫,清贫寒士一草堂——杜甫草堂,毛泽东评谈杜甫

杜甫草堂又称少陵草堂,在成都市西郊五公里处的浣花溪畔,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唐乾元三年(公元760年)营建的居室。他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多,作有《恨别》、《枯棕》、《病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大量诗词。只是原宅早已不存,现在的草堂是五代前蜀韦庄等人在旧址重建的茅屋,又经北宋在此建祠宇,元、明、清历代培修,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从大门起由南而北,五进四院。正对大门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的厅堂。院内古楠参天,翠竹丛丛,各种花卉应时而开。荷池水槛,溪流曲桥,幽静古朴。

1958年3月7日,正是杜甫歌咏过的“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时节。下午时钟刚打过4点,林延年就被一位草堂的工作人员叫住了:“快去接待!有客人来草堂参观,已经从草堂寺进来了。”

草堂寺紧挨杜甫草堂东侧,古称梵安寺。唐郑綮《蜀记》中说:“梵安寺乃杜甫旧宅,在浣花溪上,去城十里。大历中崔宁妻任氏居之,后舍宅为寺。”林延年想:是哪一位客人参观没从大门而从草堂寺这边过来了?

林延年边猜想,边跨出屋子,向浣花祠甬道走去。抬头一看:走在一群人前面,已穿过“花径”,向这边走来的竟是毛泽东毛主席!

就在林延年一愣神的时候,毛泽东已经踏过小桥,环顾着四周的翠竹、苍松和高大的楠树,步上“柴门”的台阶,往工部祠而去。林延年赶紧往工部祠迎候。

工部祠是杜甫草堂最后一幢建筑,因杜甫当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得名。一室三楹,肃穆庄严。林延年见过毛泽东后,便陪同他一起参观游览。毛泽东在看左壁间嵌着的后人凭吊杜甫草堂题咏的诗句石刻时,十分入神。有时用右手轻抚下颚,有时把微弯的左臂背在身后,口中似乎低吟微咏。看了题壁,又浏览了祠内杜甫的泥塑、石刻像,然后走出来往诗史堂而去。

“这是什么地方?”毛泽东问林延年。他是从后面步入堂内的,因此没有看见悬在前面镌有“诗史堂”三字的匾额。

林延年介绍说:“这是诗史堂,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修的。”

林延年看到毛泽东很有兴趣地欣赏着堂两壁间悬挂着的各种杜甫石刻像和画像,便一一介绍了每张像的来历。

堂正中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毛泽东在它面前站定,一面端详着,一面点着一支烟,慢慢地吸着。

诗史堂东西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有回廊连接。毛泽东沿着回廊走进杜诗版本展览室,浏览宋、元两代杜诗书影。一部用雪白的宣纸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它版面宽大,字迹清晰易认。

林延年告诉说:“这是最近上海收集到的版本,发行到成都来的。”

“有多少本?”毛泽东问。

“发行到成都的约有十多部。”

毛泽东叹道:“太少了。”

看完明、清和近世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说:“是政治诗!”

这是毛泽东对杜诗的一种评价。把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和他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相比,毛泽东更为喜欢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奔放。1957年,毛泽东在和臧克家等人的谈话中,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对杜甫“不甚喜爱”。

但毛泽东并不排斥杜甫,也不妨碍他读杜诗。张贻玖在《毛泽东和诗》一书中就曾介绍到:从毛泽东故居藏书看,他读过杜甫不少诗,仅圈划过的就有67首,圈划三四遍的有《梦李白二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楼》、《阁夜》、《春望》、《佳人》等等。1964年毛泽东由湖南返京途中经过岳阳市,还索笔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毛泽东还把杜甫的《北征》一首推荐给别人看,和陈毅谈诗时,也举此例说明诗的赋、比、兴手法。

此时在杜甫草堂的版本陈列室,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看了历代不同版本的杜诗集后,又看各种杜诗的外文版本。

最后,毛泽东走到大廨,在一排栏杆前找了一个带有靠背的“飞来椅”的平盘上坐下休息,神情从容轻松,吐着烟,四下环顾。忽然他站起身,走到这座通堂式的敞厅前,看悬着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他轻声地念着,然后自言自语道:“是集杜句。”看完上联,又看下联,他的脸上露出赞许的笑意:“好联。”

第二天,毛泽东又专门派人来此借阅了十余种楹联书,其中就有杜甫草堂的对联。可见他对这里的对联颇有兴趣。

从大廨出来,便是草堂的大门。毛泽东对草堂的参观便算结束了。临行时,他握着林延年的手,很平易地对接待表示感谢。

夕阳西下,田野绿油油的麦苗和金黄的油菜花被映得愈加浓烈,如画如诗。林延年一直看着毛泽东跨进汽车,平稳地在浣花溪畔的大道上愈行愈远。

第二天,成都会议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从杜甫草堂处借阅了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共12部108本。

他还为成都会议间编印唐宋诗人有关四川的诗词集而拟题,亲自校看稿样。在编入的诗词里,杜甫诗所占比重较大,有14首:《剑门》、《蜀相》、《水槛遣心二首》(选一首)、《赠花卿》、《野望》、《狂夫》、《客至》、《登楼》、《绝句四首》(选一首)、《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白帝城最高楼》、《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和这部诗词集同时编印的还有明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若干首。

只是,此时的毛泽东,是以政治家的眼光还是以诗人的情怀来读这些诗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