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14887000000013

第13章 讲课的老师叫蓝苹

在上海,为了保护革命烈士的后代,通过地下党组织送到各个进步文艺团体去栖身的烈士后代不止孙维世一人,其中还包括中共情报战线上的英雄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她化名黎莉莉,经地下党介绍进了黎锦晖为班主的歌舞团。后来黎莉莉与徐来、王人美成了明月歌舞团三大台柱,又同时进入电影界,成为当时上海滩上的电影红星。

任锐的妹妹任均与孙维世年龄相仿,孙维世叫她六姨,后来成了“延安的梅兰芳”,当时与孙维世一起被送到了这家剧社。她与孙维世假装成姐妹俩,化名李露。

东方话剧社是上海天一影业公司下面的一个剧团,将李琳、李露这样的一批孩子组成了一个班,总共十几个人。除了平时帮助做一些杂活之外,大都是进行一些演艺的基本功训练,或练功,或练声,或听课,或观摩演出,这些活动对于李琳这样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趣。

一天晚上剧社演出话剧《钦差大臣》,组织李琳等“艺童”观看。

《钦差大臣》是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做“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东方话剧社演出这部话剧的阵营相当强大,当时上海许多著名的演星如王莹、顾而已、叶露茜、蓝苹等都参加了演出。

当大幕徐徐拉开,那位假钦差大臣不断地在舞台上“骗”出各种笑料时,李琳和班里的“艺童”们都忍不住开怀大笑,在笑的同时,他们也很注意剧中演员的表演。其中有一个女演员演的是木匠的妻子,这个角色虽然不是剧中的主角,但演员表演很得体,对于“木匠家庭”的环境把握也很好,举手投足都很注意自己是“一个木匠的妻子”,这给了孩子们很深的印象。

剧社不断地请来一些很有学问和较有名气的学者、导演、演员来给班里的孩子们上课,讲古今中外的著名戏剧,讲表演和发声,同时也讲舞台表演的个人体会与感受。著名导演万籁天讲的表演课很受孩子们欢迎,除此之外,当时在上海滩刚刚崛起的艺坛新星崔嵬、王莹、左明等,也被请来给这些“艺童”们讲课。

有一天,剧社通知班里,说是要请一位年轻的女演员来给他们上课,讲一讲舞台表演艺术。

当这位老师走到讲台前时,李琳和班里的“艺童”们不由都惊住了,这不就是那个在《钦差大臣》里演木匠妻子的女演员吗?

小李琳看看这位老师,一头齐耳短发,两只眼睛亮亮的,从鼻子到嘴唇间形成了一道好看的曲线,漂亮而有神韵,青春的笑脸充满着活力,只是有一颗门牙发黄,显得与她整个人不太协调。

讲课的老师手中拿着一沓照片,笑着举起来晃了晃说:“这是我的照片,分给你们各人一张,这样不用介绍你们就认识我了。”

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到课堂上来发个人的照片,“艺童”们觉得很有趣,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老师走下讲台,将照片一张一张发给大家。

小李琳接过照片。只见照片上老师梳着短发,独自坐在那里,用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双眸子看着远方,似乎在沉思着什么,照片正面有这位老师的签名:蓝苹。

啊,她就是蓝苹!

不知哪一个孩子突然说道:“老师,我只看见过红苹果青苹果,哪有蓝苹果呀!”

蓝苹笑了:“傻孩子,这只是一个人的艺名而已,只要好听就行。”

小李琳嘴巴很甜,就叫了一声:“蓝苹阿姨。”

蓝苹忙说:“你这孩子,叫我阿姨不就把我叫老了吗?你就叫我大姐姐吧。”

此时,蓝苹在上海的演艺圈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主要是因为这年春天她在话剧《娜拉》中担任了女主角而一炮走红。

1935年春天,蓝苹应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之邀,参加筹排易卜生的名剧《娜拉》。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前身为东方话剧社。此时虽然改了名字,但上海演艺界和地下党组织内部仍习惯称其东方话剧社,它是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成立的左翼文化团体。1935年,上海地下党和许多进步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租界”和“华界”都笼罩着白色恐怖,“东方话剧社”改名为“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接着又改名“上海业余剧团”,负责人却没有改变,仍然是由章泯和金山两名地下党员负责。

当她与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签约时,有人建议她改名为“蓝平”。她一听这个名字不错,觉得在“平”字上面加一个草字头,就更显得动人,更有色彩,更有新意,于是就用了“蓝苹”这个艺名。

《娜拉》是挪威19世纪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轰动世界的作品,也是这位剧作家的代表作,又名《玩偶之家》、《傀儡家庭》,表现的是主人公娜拉追求妇女自身解放的感人故事。

导演认为,由蓝苹来演娜拉这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正好适合她的性格。

此时的蓝苹已经在黄敬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过青岛、上海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表现也是积极的。接到演《娜拉》的任务后,她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之前她从未在舞台上演过主角,而这个剧本中的主角娜拉的叛逆性格也正好与她的个性相似,她相信自己演起来一定会得心应手。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得抓住。

可是,她又不免有些担心。因为自己的艺术功底毕竟不深,而这个剧团里有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演员:金山、赵丹、陶金、魏鹤龄、顾而已、舒绣文、王莹、吴茵……这些演员中,有的将在剧中与她同台演出。

从山东小县城来到大上海的蓝苹是个非常刻苦努力的青年演员,她在得到这个主角后,就找来大量有关易卜生的书进行阅读,同时不断向别的演员请教,她已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果然,蓝苹一炮打响——《娜拉》公演后立刻在上海滩引起轰动!这一年,蓝苹二十一岁。

关于蓝苹的这一段经历,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除了她在个人情感上与章泯、唐纳等人的波折之外,此时的蓝苹在思想与艺术水准上到底如何呢?

罗斯·特里尔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太平洋月刊》编委,美国政治学协会会员,著名传记文学作家,《江青传》一书的作者。他为了写《江青传》,找到了当年与蓝苹相识的崔万秋,并作了如下记述:

在旧金山,我遇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晚报》的一名文学编辑崔万秋。崔万秋是在排演易卜生《玩偶之家》改编的话剧时经制作人洪深介绍认识蓝苹(江青)的,他与江青是同乡。崔万秋回忆,戏演完后,崔万秋遇到蓝苹,蓝苹说:“我想去拜访崔先生,向您请教请教,聊聊家乡。”蓝苹给《大晚报》崔万秋负责的副刊写过几篇文章。崔说:“每千字我付她3元,像郭沫若和夏衍那样的明星都是拿每千字10元的稿酬。”

崔万秋是中国青年党成员,他同蓝苹的政治观点不一致,(崔万秋说)“我们讨论了胡蝶和阮玲玉的优缺点。”“蓝苹说胡蝶‘是一个木制的美人,就像雕塑’。她更喜欢阮玲玉。”阮玲玉是一个有骨气的姑娘,当她感到被当做玩物而沮丧自杀了。蓝苹讨厌女人被描绘成梅兰芳戏剧中“天女散花”的模样。“她们多愁善感,”蓝苹跟崔万秋悲叹道,“弱不禁风”。

罗斯·特里尔所记述的崔万秋的回忆,将蓝苹当时的经历、才识、性格、喜好以及做人的价值取向展现无余。

为了写《江青传》,罗斯·特里尔在法国还采访了蓝苹的前夫唐纳,对于这次采访的经过以及唐纳所谈到的对当时蓝苹的印象,在他所写的《我与中国》一书中是这样写道的:

唐纳曾担任上海《大公报》文艺记者,他在信中告诉我:“明确地说,我不愿谈我的私生活,然而,如果你来巴黎不单单只是为了见我,我会很高兴见你。”唐纳在法国开了一家餐馆,名为天桥饭店。他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艺界重要人物,也是蓝苹的其中一任丈夫。

尽管在法国待了多年,唐纳仍旧俨然是一位放浪潇洒的上海人,穿着白色的西服,头发梳得平光光的,嘴里叼着烟,胳膊不停比划。他出生在天津,由大婶抚养成人,其父亲是一名铁路职员,因误服外用药而英年早逝。唐纳妻子陈润琼是国民政府时期前外交部长的女儿。当我和唐纳用法语、汉语和英语混着聊天时,她也在场。

唐纳钦佩的是赵丹,而不是郭沫若。唐纳说,郭沫若写过一首赞美江青的诗,后来又谴责自己的行为。“我写过诗赞美赵丹。”唐纳说,“他坚持原则”。我跟唐纳提到,郭沫若告诉我,关键时期他在日本待了10年,对此感到很“惭愧”。唐纳说:“理所当然。”

陈润琼去卫生间时,我偶然提到女演员王莹。唐纳明确地说:“蓝苹没有王莹那么有学识和经验。”他马上补充说,蓝苹是他忌讳谈的“家事”。整个晚上,就只有这一次提到蓝苹这个人。就在我开始准备走回旅馆时,他跟我说:“明晚再来。”

次日晚上,唐纳妻子不在。我们喝了点红酒后,唐纳说,1935年他在《大公报》上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蓝苹扮演的角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后,见到了蓝苹。这位年轻演员跟剧评家唐纳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革命者”。多少年后唐纳回忆起那惊人的瞬间,仍然记忆犹新:“令我感到非常兴奋的是,这位富有魅力的山东新演员,就在淮海大道上对我说,她是坚定的革命者。”

……唐纳说,“她妩媚迷人,又说自己是革命者——就是这迷住了男人。”“蓝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她最恨夏衍,那是因为他让王莹出演历史爱情故事《赛金花》的主角,而不是她。”

……唐纳深有感触地说:“我看你不是来攫取些无聊花边新闻的记者,是能分清黑白的学者。我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聊过我的私生活——不知怎么地,你是一个例外。”

从唐纳的这些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蓝苹是“妩媚迷人”的,“是富有魅力的山东新演员”。在小李琳来到剧院前后的这段时间里,蓝苹一直不忘“我是一个革命者”,并敢于在文艺界的朋友面前讲出这样的话。她当时在上海滩已经是有一定名气的演艺界明星了,虽然“没有王莹那么有学识和经验”,但却同明星王莹一样不但演戏,同时也写一些文章。在那个时代的女明星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否则作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剧社,也不会请她来给小李琳这样的烈士后代们讲演艺课。

但是,从蓝苹在讲课时将自己的照片分发给听课的“艺童”们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她爱出风头,喜欢个人的名利,希望自己付出后别人能记住自己,也正如唐纳所说:“蓝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关于当时的讲课情景,任均后来回忆:“江青那时候叫蓝苹,也来给我们讲过课。她来时,手里拿着一摞她自己的照片,一只手托着下巴照的,送给我们每人一张,正面都有她自己的签名‘蓝苹’。”

小李琳是聪明的,在与蓝苹的交谈中她明白在这个剧社里,人们都不愿意将自己的辈分搞得太大,特别是年轻的女演员,都不愿别人叫自己阿姨。于是,她从此对剧社里比自己年龄大不了多少的女演员都叫大姐姐,这当然也包括蓝苹。

蓝苹讲的课没有太深的理论,大都是自己在舞台表演上的经验与体会,不时还举一些自己的演出实例,并在讲台上当场进行一些表演,使听了很多戏剧理论的“艺童”们感到新鲜,一个个听得入神。当有“艺童”问她为什么在《钦差大臣》里演木匠妻子这样一个小人物也演得这么逼真时,蓝苹的回答是,自己的父亲就曾是一个木匠,因此对于木匠家庭的生活熟悉,演出时人物也就把握得准。

一堂课下来,“艺童”们对这位比自己仅大八九岁的明星不但感到亲切,同时也多少有些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