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奇女子
14887900000045

第45章 从影红透半边天

不做胡琴做蝴蝶

胡蝶十六岁的时候,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中华电影学校在报纸上刊登招生的消息。此时的胡蝶,刚和家人搬到上海,一看到这条消息,就马上参加了报名考试,并顺利被录取。

那时候的胡蝶,对电影,只是一个时髦的憧憬。那时候的电影,对国人,只是一个从西欧传过来的不一样的“皮影”。活的人,在一片薄幕上,演绎一场片段人生。哭,眼泪掉下来,却湿不了白布;笑,一脸灿烂的幸福,却听不见笑声(开始还是默片)。

民国时期的人们,一边在战火硝烟中体味民族落后的痛苦,却也一边用咖啡舞厅向西洋进步社会致敬。屈辱的痛苦,观念的更新,交织在一起,让那时候的人们,有了反常的躁动。而电影,这个西洋景,作为最时尚的潮流,成了那时候一个不可或缺的进步动力,也成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有格调的追求。

因此,当胡蝶选择做一名电影演员时,她的父母亲友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没有人估量出这个事业的风险,当然,也没有人能够想象,它最后的风光。

胡蝶呢,也只是做着一个青春小梦的姑娘,试试探探地对未来做了一个小小的构想。如果要做演员,首先,就要取一个像演员一样的名字,艺名,一个在文艺界一叫就响的名字。可是叫什么好呢?

她姓胡,与胡有关的、又与文艺沾边的,首当其冲的,就该是胡琴了。胡琴,胡琴,听着倒也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可是这胡琴,胡琴,不是被人拉来拉去地咿呀着演绎人生的吗?她可不想让自己被人拉来拉去。

她在“胡”字上继续做文章,该叫胡什么好呢?胡来,胡闹,胡说……糊了……她把和胡有关的词都翻出来,可是每一个词,不是搞笑,就是胡闹。就在这时,她的嘴里冷不丁地蹦出来一个词汇:蝴蝶,对,是胡蝶。于是,胡蝶,成了她的艺名。

那不是一个蝴蝶飞的季节,然而就在胡乱组词的过程中,她有了蝴蝶飞舞的灵动。这样一个炫丽的名号,似乎已经注定,她的一生,都该是一个炫丽的舞者,在鲜花盛开的舞台,翩翩起舞。

桃花盛开蝴蝶飞

电影学业的课程,只有半年。毕业之后,胡蝶马上就在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电影《战功》的表演。

那时候的她,年纪小,经验少,自然没少犯错误。一次,她给剧中的女主角擦眼泪,女主角带的是一个没有镜片的眼镜,因为怕拍摄时反光。她拿起手绢,直接把手伸进镜框里去擦。导演一看这没头没脑地动作,气得大喊“no good”。

胡蝶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感慨地说:我才明白,假戏需要真做。她的工作是假戏,但她的工作,却又是真做。

这是一个矛盾,却又是一个统一。就是这个矛盾统一让胡蝶更是爱极了电影,爱极了假戏真做的过程:用自己的表情和身段,来表现别人的人生。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接近于人物,她不停地琢磨、练习,把自己这个人打碎,塑造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

默片时代,没有任何音效,没有对白,也没有推进剧情发展的音乐,只能靠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为了帮助观众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只能在下面配上字幕。

现在我们看默片,会认为演员的身体表达极为夸张,但对于那个时代学表演的人来说,这种夸张,反而能构成演员和表演人物、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如果说半年的表演学习,给了胡蝶很多的电影理论的话,那么默片时代的表演,几乎给了她一个练习表达的机会。

她的外形娇美,占了先天的优势,加之后天十分努力,很快她就成了电影公司炙手可热的明星人物。不久,她就开始担任主角,在几个不同艺术风格不同人物形象需求的电影中,演绎别人的人生。

著名的导演郑正秋、张石川都很喜欢胡蝶,他们认为除了外形和演技之外,她还具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特点,一,她谦虚努力,二,她很听话,积极配合导演编剧,三,和她一起工作的人,都感觉很舒服。

在郑、张两位导演早期的武侠剧《火烧红莲寺》里,胡蝶出演了红姑。多年以后,当她已经退出电影舞台,当她已经年老色衰,当她已经远走国外,在她居住的温哥华,还是会遇到走过来和“红姑”打招呼的观众。

你可想而知,在没有特技,没有特效,甚至没有更好的道具时,在那部武侠剧里,她是如何努力,演绎一个能飞檐走壁的女侠的。

1931年,跟着郑、张两位导演,她出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新的电影形式,让这部影片大受关注,胡蝶也随着这部片子在全国大红大紫。

这种蜡盘有声片,是按照默片的形式拍剧情,然后再在录音棚对台词。放映的时候,蜡盘和影片同时放映。蜡盘影片顺利播放还好,一旦遇到跳片,就会产生混乱。男演员的声,女演员的嘴,机关枪在响,女演员在笑。声音和影片不配套,就完全成了公演公的剧,婆说婆的理,产生混淆。尽管如此,电影不再无声,看的人也就不限于只会写字者。

电影技术不断发展,胡蝶的事业也在不断登高。她走在电影技术发展的前列,她成了电影发展史的风向标。她拍中国第一部武侠剧,之后,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了武侠剧的狂潮。然后,她拍了蜡盘有声片,之后,其他电影公司开始纷纷效仿。

第一代电影皇后诞生

1933年,刚刚创办《明星日报》的陈蝶衣,为了给报纸打开销路,特意刊登了票选最佳女明星的活动。陈蝶衣,这个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大师,很有经济头脑。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票选活动,他特意把每天票选的人名都登到报纸上。

几天之内,《明星日报》票选电影明星的消息,就轰动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人们不但积极投票,也积极买着《明星日报》。同样有经济头脑的电影公司,看到这样的势头,也顺势推举公司的顶梁柱明星。胡蝶所在公司明星公司,自然最是卖力。

几个月后,《明星日报》公布了投票结果。胡蝶以21334票当选,成为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而同时代另一位大明星阮玲玉,仅仅得了7290票,屈居第三。

《明星日报》的商业模式,很快就被其他广告公司效仿。英商中国肥皂公司随后马上发起了一次“力士香皂电影明星竞选”,在这次竞选中,胡蝶再次夺冠。

一年之后,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又发起了“1934年中国电影皇后竞选”,胡蝶几乎是毫无悬念地再次胜出。

现代很多艺术家都认为虽然胡蝶是那个时代票选出来的电影皇后,但她的演技,较之阮玲玉则稍逊一筹;胡蝶,最多只能算是人气高的演员,而阮玲玉,才对人物的塑造更有艺术感染力。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真正关心演技的,有几个人呢?

不管怎么说,胡蝶成了电影皇后,成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明星,成了传奇时代的时代传奇。她的成功,就像疏朗的晴天升起一轮红日一样,顺理成章,也一帆风顺。

然而,这只是她一个人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