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奇女子
14887900000053

第53章 好胜武断为夫谋

上台下野、夫唱妇随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众望所归,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可谓权倾一时。

而陈璧君,作为一个富家小姐,作为一个爱国华侨,在侨胞中也逐渐树立起了威信。特别是在筹办执信学校的时候,她和弟弟陈耀祖在海外奔忙,为学校募捐。每到一地,她都亲自上台演讲,向人们宣传民主思想。姐弟俩也算成绩卓著,还为黄埔军校募捐,使国民政府安然度过了财政危机。

陈璧君的行为,显然为汪精卫的政治前途,补上了极为强力的一笔。那时候,国民党内部一直暗流涌动,有政治野心的人,纷纷出头,不是笼络关系,就是打击对手。而陈璧君,则成了汪精卫的强有力的左右手。

然而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夺取党政军大权,汪精卫不得不远走法国。此时的汪精卫,尽管在国民党中还有一定的威信,但好多人已经看出了他的颇有些书生意气的弱点。

由于蒋介石偏于独裁,在他当政期间,一些怀念汪精卫民主精神的国民党元老,开始呼吁,请回汪精卫。而蒋介石迫于形势,也不得已来电催促汪精卫回国担任要职。

对此,汪精卫一直犹豫不决,但陈璧君却仔细地研究了国内形势,认为这是汪精卫绝地反击的时刻到了。在陈璧君的劝说下,汪精卫回到了上海。可是,这次回归的汪精卫,不但没有弥补党内的分裂,反而加重了不和谐。蒋有蒋的野心,汪有汪的盘算。

汪精卫一直对蒋介石独裁的那一套很反感,而陈璧君则主攻宋美龄。此时的宋美龄,频繁出席各种场合,为提高蒋介石的身价而活动着。在人们眼里,她美丽高贵、知书达理,是国母的象征。

陈璧君自然受不了民众对宋美龄的拥戴,可是无论从容貌还是才华上,她又实在没有能与之较量的可能。只好在一旁饮恨不断:她算个什么东西?想当年我当第一夫人的时候,她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这样的嫉妒,显然并不能帮她提升地位,而汪精卫与蒋介石的较量之中,也一直处于下风。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改组,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主管军事,而汪精卫成了行政院长。

日本的侵略意图日益昭彰,汪精卫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外交”的策略,试图通过抵抗来提高自己提条件的能力,又通过外交最后促成和平。然而在防守热河的计划中,调动兵马却成了他的难题。

他一无精兵二无良将,本来已经改旗易帜的张学良,该是他棋盘上的一个重要棋子,可他却调动不了他。比起汪精卫,张学良似乎更倾向于蒋介石。汪精卫亲自奔赴北平,和张学良讨论出兵的问题,但张学良却顾虑重重,而且对汪精卫也豪不信任。

汪精卫责骂张学良不该如此把中国领土拱手让人,一怒之下,他再次辞职出走,还电文全国,希望张学良也辞职,以谢全国民众。然而,汪精卫辞职就辞了,而张学良下野,却被他的下属极力挽留。

陈璧君对此义愤填膺,而汪精卫却因此大受刺激。大概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对国内抗日局势不再抱乐观看法,这也为他日后投敌卖国埋下了一大伏笔。

刺杀汪精卫

1935年,国民党四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召开。主持人就是汪精卫,当时会场上非常混乱,蒋介石早早离场。而汪精卫则和全体中央委员来到会议厅门口合影。

镁光灯一闪,摄影师拍摄完成。就在大家都松懈了表情,准备散会时,人群中忽然冲出一个人来。站在前排正中央的汪精卫,眼看着这个人举起手来,他的手上,冒出一朵又一朵小火苗,然后是“啪—啪—啪—”三声响。他的身子摇晃了一下,就倒在了血泊中。

正在礼堂等待的陈璧君听到枪声后,马上就跑了出来,等到她拨开人群,看到汪精卫倒在血泊中时,一下子就明白了。她冲过去,扶起了丈夫。

汪精卫非常虚弱地说:“我完了……”此时的陈璧君却面不改色,她斥责丈夫,说道:你刚强一点好不好?干革命,早晚会有这样一天,有什么可大惊小怪?

此言一出,语惊全场。就连参加了这场摄影、在枪响后制服了开枪之人的张学良,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后,还是忍不住对陈璧君连连称道。他说:我不知道汪精卫怕不怕她,反正,我是怕她。

这的确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在她的字典里,死亡早就是多年以前的事情。在爱情开始的地方,在清政府的监狱里,他和她,就已经为了革命,而命丧黄泉。

汪精卫也想起了这一段历史,他不由得感叹:命运真是喜欢讥讽人,当年,我为了革命而行刺别人,今天,别人难道也因为他们的革命而行刺于我?

他早已经不是当年的热血青年,多年政治漩涡里的历练,反而让他变得脆弱不堪。但她却还是过去的激情少女,听汪精卫这样一说,她非常生气,再次斥责道:“这不是命运的流转,这是阴谋。”

在汪精卫治病期间,陈璧君就直接找到蒋介石的办公室,当面斥责他:你若真要排挤汪先生,明着说吗?何必背后搞这样的阴谋?弄得蒋介石也非常尴尬,只好陪尽好话,并声明一定及早破案。然而陈璧君却只是哼了一声,转身就走。

促成丈夫做汉奸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矛盾更加激化。汪精卫固然不喜欢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自身却对政治也还是充满了欲望。有人说他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志向跑偏,也有人认为他“匹夫有责”的信心太过,反正不管怎么说,他对当时能够挽救中国的各种力量都极为不信任,反而认为与日本进行和平谈判,才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在当时的舆论下,“汉奸”这个词就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词,一旦沾上这个词,他的政治生涯必将会出现颠覆性的毁灭。

这,汪精卫未必没有考虑过,和日本和谈,很容易就可以被政治对手作为一个筹码,结束其政治生涯,甚至会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以他的性格,的确对这样的选择有些犹豫,有人提出,应该让蒋介石去与日本人进行和谈。但是陈璧君却马上反驳道:难道做汉奸,也要蒋介石排在前面?

真不知道她到底真的是和蒋介石较劲过瘾,还是做汉奸无所谓,反正这话一出口,怎么听都有点不顺耳,就连汪精卫也连连摇头。

但是陈璧君早已经下定决心,就是下地狱,也要痛快淋漓。不久,她就在上海与日本人签订了《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汪精卫得知后,老泪纵横,连连喊道:这是我的卖身契。尽管如此,汪精卫却并没有呵责陈璧君,反而顺着她已经铺好的路走下去了。

很显然,此时的陈璧君,已经不是那个果敢豪爽的少女了,她比汪精卫有更多的权利欲望。一直追随汪精卫的陈公博曾经说过: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亦不致败事。在权利斗争方面,她有一定要胜利的欲望,特别是后来者居上的蒋宋的蒸蒸日上,更是刺激了她斗争下去的决心和意念。

她没有想到,她的一意孤行,终于毁掉了她自己,也毁掉了汪精卫的一切报国志向。她是爱着汪精卫的,但是最后,她却挟持着他,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