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才女:寻找那些远去的才女佳人
14888100000020

第20章 不可不看一道景

淡花瘦玉埙音好

回忆陆小曼,最好是在一个烈阳夏日,暴雨后的黄昏,热似散非散,凉气借着一丝慢风,在皮肤上弹跳着,听混着埙和古筝的合奏,一首慢而悠长的曲子里,总有那么一两处,会让你忽入幽梦。于是,陆小曼,就在韶光暗影中,如水里摇动着的花影,慢慢地,扭动着委婉的波纹,来了。

你看到也罢,看不到也罢,只她一个名字,浸润了历史的悲情之后,就已经足够让你落泪,伤情,急欲挽留,不能自已。然而,她的人生,混着她的悲剧,又扭动着那曲折的波影,走了,一如她曲折地来。

你不要误读她。美丽、才华、奢靡、奔放,曾经如花期,定下了她绽放的定数,但也正是这花期,给了她自裁的本能。浓情人生,悲情命运,其实都只能半读半误她。

她就是她,揽着命运的绳索,奔流而下,一如那长山上、岩石后、红花绿影里,那泼洒着珍珠的飞瀑,把自己撞个粉身碎骨,留下电光一闪的白虹,于云天之中,吸进尘土因缘,吐出玉液琼浆。

如果她不是我们后世人的话题,那么她,会调好时光之船,衔着珠玉,碾着米壳,隐没在尘埃之中。就像一朵花,开过一世,有了一世的风情足矣。可是一旦作为我们后世人的话题,她就会变幻了颜色,忽而如落叶黄花,零落足底,碾为泥尘,忽而如青帝,摄青龙,上天揽月,自己也做不得自己的主。

不过,花虽开过一世,却总会有一世又一世的怀想。这个如淡花瘦玉般的女子,被我们从历史的铜镜中寻出来,那娇艳的曾经,伴着埙音的美好,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充盈,了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记挂。

冷香再驻小观音

两弯秋月锁眉心,一点朱砂点绛唇。儿时的陆小曼,就是一个美人坯子,眉清目秀,明眸皓齿,红唇粉肌。她出生的那天,是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生日,因此,家人都管她叫“小观音”。

小观音的家庭,也是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父亲陆子福是名门望族之后,年少时聪颖脱俗,每考必中,得了一个名字,叫陆定。陆定后来到日本留学,在早稻田,拜伊藤博文为师,接受新思想教育。回国后,就进入财政部(当时叫度支部),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者。

母亲叫吴曼华,也出身名门。她的上祖吴光悦,是清代江西巡抚,建有中丞第(这座乾嘉盛世建造的古代建筑,目前依然完好,已经成为常州著名的景点)。吴曼华自小接受了传统的教育,精通诗词书画,有很浓厚的艺术气息。

家庭的富庶,父母的才华,让陆小曼很早就显出了脱俗的气质。加之,她幼年在上海度过,7岁后又到北京定居,两地文化的熏陶,使她既有上海的奢华与浓情,也有北京的笃定和自信。

少女时期的陆小曼,简直就是风光无限。在北京圣心学堂读书的时候,她已经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是名副其实的才女,而且,受母亲的熏陶,她懂琴棋,善书画。她的一幅随手而作的油画习作,深受一位外国人的喜欢,那个人最终以200法郎的高价买走。

这样一个女孩子,就连她的传奇,也是沾着仙气,如神女来袭。想来,嫩柳树下盈盈过,必然会引来目光寸寸长。

和林徽因不同,陆小曼在少女时期,就已经名满全国。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陆小曼,这个诗意才女,毫无悬念地成为必然之选。

假如,如果有假如的话,假如,她能像林徽因一样懂得节制,懂得克己,那么以她的天赋,一定会为后世带来很多更惊艳的诗情画意。可惜,她选择的路,只是把自己一个肉身谱了媚曲(也有人说是艳曲),给后人带来无穷的话题。那天生的内蕴,没了滋养,终化为无踪,真真是,成了一帘幽梦。

陆小曼曾经给自己起过一个笔名,叫冷香。名字甚好,可总是会使人想起那句“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

春花繁锦正可人

郁达夫也说,“陆小曼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她的才情自不必说,能诗能画,善歌善舞,就是书写,也是漂亮的蝇头小楷,笔落之处,字字娉婷。

而她的美,就更是炫目。胡适说她是“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而梁实秋也曾尽情描写她:“面目也越发清秀端庄,朱唇皓齿,婀娜娉婷,在北平的大家闺秀里,是数一数二的名姝。”

这样的描写,在当时,算得上是白描了,就连“美艳绝伦”、“光彩照人”等也还算不得浓墨。因为她喜欢“淡妆素抹”,气质也“别具风韵”,口才可“妙语连珠”,因此,最具才情的人面对她也会词穷,直到“林下之风”、“空谷幽兰”,也似乎还是没有表达出这个绝世美人的全部。

后来人们干脆就用行动来描写对她的美的爱慕和至诚尊崇。那一年,她成了王庚夫人,随夫去冰城上任,接待她的,除了热情的人,还有满城的她的招贴画。

后来与王庚离婚,她更是收到了美国好莱坞影业公司的邀请函和5000美元,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她的美名,已经传至大洋彼岸。

今天的我们,从历史的老照片里,已经感受不到她美的风韵,而当时的人们,据说极尽热情,搜肠刮肚地想要寻来一词半句能描绘她的美的语句而不得。

照片能传承一个人美的全部吗?不能!历史的记载能传承一个美人的全部吗?不能!美人失真,这算不得悲剧的悲剧,却映衬了她被人误解的人生。

唯有一张“一低头的温柔”的照片里,我们才依稀能找到她那美的风韵。同样,也唯有用真诚和呵护,我们才可能勾勒这位悲情美女的一生三累。

人的目光总是浅的,一回眸的爱恋,往往很少是那一低首的温柔,而是满目的惊艳。当时如此,现在亦然。没有美丽,林徽因的才华,也就黯淡,没有魅力,陆小曼的名满,必然欠缺。

不管怎么说,未满18岁的陆小曼,已经名动京城,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交名媛。三年的外交接待,让她的社交气质越发成熟,让她出落得越发顾盼生辉。她的上司外交总长顾维钧都对她赞誉有加。至于文人墨客,更是纷纷送上拜帖,意欲一睹芳容。而当时的女性,更是把陆小曼当成了时尚先锋,梳她的头,穿她的衣,随陆风而动。

挚情稚趣都可取

陆小曼之才,不光是咏絮才,也是社交才,特别善机智应对。

她9岁的时候,袁世凯专政四处搜缴国民党议员的证书证章,而她的父亲,陆定,正是国民党议员。小曼闻听这条消息后,就嘱咐父亲,千万不要把证件藏在身上,以免发生意外。

果然,这天,陆定就被警察厅软禁,而宪警也包围了陆府。四处搜查而不得后,宪警就来盘问这个总角小儿。小曼冷静沉着,于稚气未脱处,却不乏机智妙答。就连为首的宪警,也不由暗自赞叹。

及至后来做了外交接待,陆小曼的应对才能就更加出色,大有外交官之风。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被列强凌辱的中国,外国使节到中国来,会带着鄙夷,夹着凌辱。在某个宴会上,一个外国人,居然拿着烟头,去烧一个牵着气球玩耍的中国儿童。孩子吓得惊叫,他们捧腹大笑。

陆小曼看了,气愤不过,但她笑语嫣然,悄然飘到外国孩童跟前,效仿外国人的做法,点爆气球,然后抱着那个孩童,笑着,跳着,引他做新的游戏。

这做法虽然未脱稚童之气,但却有成人的大义凛然,因为在当时,国弱民卑,得罪外国人还是让大部分国人惊心的一件事。

尤其让人称赞的是,在惩罚没人性的做法时,小曼做得很人性化。同样是点爆,她却抱着孩童,给他安慰,让他不至于惊恐,反而觉得好玩。

这样的细腻,这样的聪明,这样的大义,不是每个民国才女都有的,或者说,不是每个民国才女都有机会展示的。陆小曼做到了,只可惜,大多数后人,都把她定格在放荡的烟尘女的角色,而没有人发现她曾经的豪放女侠的风采。

后世的她,面对世人的诟病,面对才华人格的埋没,依然淡定如水,不解释,不争论,不知道是她的机智应对,还是她的稚趣未脱?反正,在今天看来,那倒也成了她被污浊时期最靓丽的一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