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才女:寻找那些远去的才女佳人
14888100000041

第41章 情归青帮大佬处

嫩柳姻缘,初现端倪

杜月笙的名号,今天多少有点恶名昭彰,在当时却是震天作响。他是上海最著名的青帮老大,为人蛮横霸道,与流氓、歹徒为伍,却又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无论是商界、军界,还是政界,对他都格外看重。

而孟小冬心高气傲,迷戏成痴,在遭遇感情伤害之后,心灰意冷,一心只钻研戏剧艺术。

尽管军阀、恶霸有收戏子的惯例,但我们还是难以想象,孟小冬和杜月笙会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的事实是,孟小冬在离开梅兰芳十几年后,最终成了杜月笙的女人。

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缘,他又是如何收服这位心高气傲的须生之皇的呢?

其实早在孟小冬在上海大舞台刚走红的时候,杜月笙就已经成了她的粉丝。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饰演压轴《击鼓骂曹》的祢衡。

虽然唱腔少,但是几句下来,就引来满堂喝彩。而这其中反应最烈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梳寸头、面目清秀,眉宇凝重,身材削瘦。

对此,孟小冬并不以为意,可是她唱完回到后台,却发现这个人已经拿着花篮等在了那里。他一边鞠躬,一边赞叹,一边介绍自己:“孟大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恭喜孟大小姐演出成功!”

她看着他那标志性的招风耳,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她的父亲和师傅却认得杜月笙,那时他是黄金荣身边的红人,得罪不得。两人赶紧让小丫头过来拜见行礼。

这是他们初次见面。那时的她,对于杜月笙的名号,恐怕还理解不全。而杜月笙,却已经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丫头另眼相看。

别看这个人以流氓发迹,却非常看重文化。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黄炎培、章士钊、章太炎、杨度、郑毓秀、江一平、秦联奎、陈群、杨云史、杨千里等,都是他的座上宾,和他有一定的交情。

长期与这些文化人往来,使杜月笙也沾染了一些文人的习气,他虽不会舞文弄墨,却对京剧艺术非常热爱,是一个很受尊重的票友。他不但捧戏子,有时候自己也会粉墨登场,和专业戏曲演员对阵。

小冬一登场,他马上敏锐地发现,这个孩子前途无量。有人说,那时候的杜月笙就对孟小冬有拥怀纳抱之意,这个似乎有些偏颇。毕竟那时候的杜月笙还在黄金荣手下,而且他这个人不同于其他的黑社会头目,他不靠杀,不靠打,更善于做人,会敛财,更会散财。

也许,他对这个孩子的未来有些非分之想,但是至少现在,他只是献上花篮,表达敬佩,并没有其他的索求,否则孟小冬可能就不会有北上的机会了。

本为帮忙反误事

其实就在小冬北上,他也还是一如往昔地关注着她,支持她。只是他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特别是后来,他听到小冬和梅兰芳之间传出恋情,他对小冬就更是远观了。

孟小冬和梅兰芳决裂之后,曾经去上海找律师。她在结婚的时候,悄无声息,但是在离婚的时候,她想要个名分。

在上海期间,孟小冬碰见自己的好友姚玉兰。早在十几年前,两人结识于舞台,并且因为情投意合,还结拜金兰。

此时的姚玉兰,已经是杜月笙的第四房姨太太。姚玉兰一听说孟小冬的事情,马上就请自己的丈夫为小冬主持公道。

杜月笙本来就喜欢孟小冬,一听姚玉兰说明小冬的事,就打电话去和梅兰芳沟通,希望他能够对这个没有任何错误,却被他扫地出门的女人,付最后一点责任,给她一些生活费用。他的提法,是理所必然,梅兰芳无话可说,但面有难色。杜月笙二话没说,自己掏出4万大洋,让他亲自交给小冬。

其实,在孟小冬自己出走的时候,也有人曾经让她对梅兰芳提这个要求,但是她说:“我不要钱,他也没有钱。”

对于梅兰芳送过来的这笔钱,孟小冬依然还想拒绝,但是杜月笙却制止了她。他的理由当然很多,但无外乎,她是一个女人,以后无依无靠,在戏台上的生涯肯定不能长久,如果没有这笔钱,她该怎么活下去,她的父母该怎么活下去。

杜月笙为人八面玲珑,做事滴水不漏,说话也是伶牙俐齿。就这样,在他的劝说下,孟小冬接受了这笔钱。可是他也没有想到,这居然会给生活在阴影中的孟小冬带去更大的伤痛。

梅兰芳给孟小冬这笔钱的事情,被一部小说披露了出来。虽然是一部小说,没有指名道姓,但粉丝血案一件事,已经让人猜个八九不离十,加上名伶所指,和孟梅事实相符,完全是一部影射之作。只是小说站在批判孟小冬的立场,说她向梅兰芳勒索钱财。

那时候的孟小冬已经余门立雪,闭门学戏。伤疤刚刚有一点凝固的倾向,可这故事再揭伤疤,让她痛彻心扉。

杜月笙的本意,是想借此向孟小冬抛出橄榄枝。这样的结局,让杜月笙反而没法向孟小冬张嘴了。

重遇大亨,追叙前缘

黄金荣创办的上海黄金大戏院开幕,杜月笙揭幕并致开幕词。人们发现,很久没有出现在舞台上的孟小冬是剪彩人之一。

孟小冬怎么来了呢?她接到了好友姚玉兰的邀请函。说是姚玉兰的邀请,不如说是杜月笙的邀请。杜月笙一直在等着这一天,可是一直苦于没有因缘。

剪彩完毕后,姚玉兰很自然地把小冬接回了自己和杜月笙生活的家。当夜,两人促膝长谈,时光荏苒,人事已非,两人真是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尤其是说到小冬的婚事,她自己也感觉未来渺茫不定。

一个三十岁的女人,人老色衰不说,还曾经遭遇过那样一场闹得满城风雨的离婚,她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呢?

听到这话,姚玉兰心定了。夜深了,孟小冬沉沉睡去,姚玉兰却轻轻起身,出门。再进来的,已经不是那个芳姿倩影,而是一个鬼魅雄浑。

这是一个青帮老大,凶起来可以杀人不眨眼,怒起来也会让人火烧身。她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拿什么和他抗衡?而且,自从离开了梅兰芳,她的时代大势已去,她还有什么选择的机会呢?

尽管心酸,难过,可是,她还得麻痹自己:杜月笙对自己也算有知遇之恩,每有难处,他也都全心全意为她解围。梅兰芳给她伤害,而杜月笙总算一直在保护她不受伤害。

她只是不明白,“后宫”女人一向你死我活,她的姐妹姚玉兰,为什么反而要引敌入室呢?

姚玉兰当然有自己的算盘,她是杜月笙的第四房姨太,二、三房太太对她的加入,持反对意见,这使她和孟小冬当年的遭遇一样,不能搬进杜公馆,只能一个人另外搭房建屋。

如果孟小冬加入她们的姨太太团,那么她就可以和孟小冬一起联合作战,抵抗前三房姨太太的攻击,同时还可以谋求多分一些杜月笙的家产。

这当然只是表面的说法,实际上,她何尝不是为了讨丈夫的欢心呢?一如梅兰芳身边的王明华,在他讨第二房的时候,她要赞成,在自己临死之前,他讨第三房,她还得投赞成票。哪一票,是她的真心所愿呢?可是哪一票,没为她换来贤德的名声呢?

小冬什么也没有说,但她却留下来了。当年,她离开梅兰芳的时候,曾经痛恨地说过:我要么不唱,要唱,就唱得比梅兰芳好;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跺地乱颤的人。

说这话的时候,她只是在赌气,可没想到一语成谶,最终,她真的和一个跺地乱颤的人,搅在了一起。

这个“搅”字,并非要菲薄她,实在是她当时的写照。四姨太已经是杜公馆的编外,而她,又是四姨太公馆的编外。

日军侵略开始,杜月笙带着姚玉兰逃往香港,孟小冬则回了北平。期间虽然也去过香港,但不知为何,她终于还是又回转北平。

杜月笙重新回到上海后,才又把她接回来。可是孟小冬看到自己的姐妹姚玉兰一副落寞的样子,她不忍伤害她,又重新回到了北平,重新过起孤单无依的生活。

她曾经那么注重名分,可如今,却以这样莫名其妙的方式,有了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靠山。难堪、无奈,可是却还要让自己淡定。

名分算得了什么呢?也许,她本人,就是不该有名分的命吧。这淡定,怎么看都是满满的自卑,满满的对命运的纵容。

这名分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她,不管是梅兰芳,还是杜月笙,她始终徘徊在边缘,像一个不相干的人,过着和身边那个男人不相干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