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14888300000031

第31章 传位不交权,帝国遍烽火

权利的魅力,是这些身居高位的人无法抵挡的。一个年近九十的老头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利欲,死抱着权力不放。面对着江河日下的帝国,只知享乐,不顾繁华盛世掩盖下的江山已是千疮百孔。爱新觉罗家族的危机就在盛世中悄无声息的来临了。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基,处处以皇祖康熙为楷模,理刑处政都以康熙圣训为金科,甚至一言一行都效仿他的祖父。

乾隆还多次表示,若蒙苍天保佑,能执政六十年,就立即将皇位传给儿子,不敢超越皇祖执政六十年的年限。

时光荏苒,乾隆想不到很快需要兑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这一天,高宗在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及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嘉庆元年。他还命令将“永”字改为“颙”字,取吉祥宏大之意,希望他的继承人发扬康乾盛世的光辉,普照天下万民。

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丙辰(1796年)年初的一天,终于迎来了授受大典,也就是传位仪式。嘉庆陪同太上皇先到奉先殿堂子行礼,随后,遣官祭告太庙,最后,即举行正式仪式。只见乾隆在太和殿,亲自将金光闪闪的皇帝玉宝交给嘉庆皇帝,嘉庆帝双膝跪地,头微垂,用双手接过父亲手中的玉玺,群臣高呼“万岁”,太上皇受贺结束后回宫,嘉庆帝正式即位,接着,又是群臣祝贺。嘉庆帝又将太上皇颁写的传位诏书颁行天下,并对有功人员予以封赏,整个仪式完成。这一年,乾隆已八十六岁高龄,嘉庆帝已进入成年,三十七岁。

乾隆当了太上皇,按年龄及以往朝代的规制来说,就应颐养天年,不再处理政事了,更何况新皇帝已不是个孩子,完全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但乾隆人老心不老,他在退位前及退位后多次说自己身体很健康,仍能处理大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发了一道谕旨,表示到期传位,但紧接着又为自己将来训政大造舆论,他说:“朕今年春秋六十八,康强一如往时,自然应该代替上天爱养百姓,治理百官,以不负祖宗的重托。现在距乙卯年(即乾隆六十年)还有十七年,为日还长,我怎么能有息肩(即休息、退休之意)之想法呢?如果朕的精力始终这样旺盛,每天都很勤勉,这不正合了朕的意愿,这难道不是很好吗?”

乾隆六十年(1795年),高宗在传位诏书中,对后事做了种种安排后,紧接着又宣布:“朕仰承上天保佑,身体健康,一日不至倦勤,一天也就不敢怠倦。归政后,凡遇有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等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须朕躬亲指教。至于嗣皇帝,只能朝夕聆听训谕,将来知道有所秉承,不致出现差错,这难道不是国家的大福?”他认为颙琰统治经验不太丰富,还须学习。但颙琰也不是无事可作,乾隆觉得自己年近九旬,对于登降跪拜等礼节,已经做得不很好了,因而须将“郊、坛、宗、社诸祭祀”的行礼事交给颐琰来做,也算“人尽其才”。乾隆还命令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章疏,夸大连引见文武官员等寻常事也要“嗣皇帝一同披阅”,以便效法乾隆的所作所为。

乾隆不服老,事实上是不愿放弃权力。因而,直到他死也没有离开养心殿。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高宗就在宫中外东路兴修宁寿宫,作为归政之后当太上皇时的休养之所。但乾隆退政后,并未真的归政休养,而是改归政为训政,这就为他继续留住养心殿找到了理由。按清代礼制,皇帝退位之后,应该迁出养心殿,移居宁寿宫,而让新皇帝移居养心殿,即使训政也应如此。但乾隆不愿离开养心殿,让嘉庆居住在毓庆宫,并且还提出两点理由:一是“寝兴六十养心惯”,就是说,即位之后居养心殿已六十年了,最为安全吉祥;一切照旧,应当继续居住养心殿,诸事便利。二是“己便兼亦欲人便”,也就是说,养心殿在乾清门西边、遵义门之内,向采召见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及引见官员等,便由乾清门进,趋走甚近,若在宁寿宫则相距较远,不便利。乾隆还一再声明,自己年近九旬,若将来幸越期颐或稍觉倦勤,即当迁居宁寿宫。但他未有这样办,最后,仍死在养心殿寝宫。

太上皇帝大权不放,事事让嗣皇帝嘉庆学习效法,这可难为了嘉庆。在乾隆去世前的三年间,嘉庆仁忍坚耐,韬光养晦,的确有帝者之风。据朝鲜《正宗实录》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十二日,朝鲜国王召见朝鲜赴大清国进贺使李秉模等人时,询问太上皇及新皇帝有关情况,再现了当时的真相。朝鲜国王问李秉模说:“太上皇精力还好吗?”李答:“还好!”又问:“新皇帝仁孝诚勤,誉满四方,是这样吗?”秉模回答说:“状貌和平洒脱,皇笑他也笑。于此可知大概了。”李秉模接着报告说:“太上皇帝派和坤阁老对我们宣旨说:‘朕虽然归政,大事还需回国问国王平安,由于道路远,不必派人来谢恩。’”

太上皇虽然把持大政不放,使儿皇帝变成木偶一般,毕竟已经是年近九十岁的人了,记忆力明显衰退。书状官洪乐游报告朝鲜国王说:“太上皇帝容貌气力,不很衰老,但却健忘异常,昨天的事今天行的晚间就没有了。所以他身边的人,都无所适从释。新皇帝平时与临朝时,总是沉默寡言,喜怒也不形于色。但开经筵时,却虚已听受。”偌大一个帝国,由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统治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为了不让嘉庆帝操持政权,和坤出主意,让嘉庆帝每天陪太上皇看戏游乐。当时,白莲教起义遍及川、楚、陕几省,清军禁旅大战疆场,天下已无太平可言,而出于权力旁落的恐惧心理,乾隆让自己的儿子陪着自己每日嬉戏不止,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从此,康乾盛世最终走到了他的尾声。清仁宗嘉庆名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嘉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了“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是,对内政的有限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与他的祖、父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也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气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