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14888300000048

第48章 奋起宣战,太后用新政

慈禧打倒光绪之后,对外一味忍让,可惜列强的贪欲无有止尽,她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迫使她进行反抗。同时,她也试着开始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以期延续爱新觉罗氏的统治。然而,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老天留给她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在掌握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后,慈禧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的日子。随着她的去世,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到来,而这个时代不再属于爱新觉罗家族。

自垂帘听政以来,慈禧对洋人采取了妥协与求和的态度,以此来换取可怜的“安定”。但侵略者并不怜悯软弱者,而是欺凌有加。由于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利权不断地丧失,大清王朝日趋衰亡,慈禧的统治地位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威胁。这就使得慈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便想寻找机会对洋人进行反击。就在这个时候,义和团起而仇洋,客观上提供了反击的时机。慈禧对义和团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因此,她一语道出了数年来一直想说的话:“予四十年来,忍辱含垢,卧薪尝胆,以谋报复,如越王勾践之心,未尝一日忘之。予待洋人,不可谓不宽大,从前我不是请公使夫人到西苑游玩吗?现在全国一心,同仇敌忾,必能战胜无疑矣。”基于这种认识,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只有这样义和团才有可能“奉旨”灭洋。

义和团源自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最初,以设坛练拳为形式,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为口号。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冠县梨园屯村民在阎书勤的领导下拆毁教堂,义和团开始了与教会的冲突。很快,梅花拳首领赵三多也设厂练拳,次年,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屯亮起“助清灭洋”旗帜。慈禧为了报复洋人,确有利用义和团的打算,但又怕偷鸡不成反蚀米,于是,她就派人前往山东等地调查详情,之后再作决定。道行喇嘛就是朝廷派出的一个特使。

道行喇嘛深得慈禧信赖,这不仅是因为慈禧崇拜佛教,还由于她更认为道行是个高僧,派他去调查,义和团的真伪便会一清二楚。但是她没有想到,端庄二王已和李莲英通了气。在道行出宫之际,李莲英特地找到了道行,向他传达端庄二王的意思,道行喇嘛一一记在心里。

道行喇嘛到达山东义和团本营以后,当即受到热情地接待。因为山东义和团首领李来中等早已与端王载漪、庄王载勋挂上了钩。道行未至,消息已先至。于是,李来中便在盛宴招待后,天天奉陪着特使道行,今天去看练操,明天去看练武,奉若上宾。

数日之后,道行喇嘛离开山东回京,一方面他既得李莲英嘱托,另一方面又受到山东义和团厚待,于是,回京后把义和团锦上添花地说得格外声势非凡,仿佛真像神兵天将一样了。慈禧听到报告后大喜,用义和团之心益增。

但是,用义和团抗击洋人毕竟非同等闲,慈禧还算慎重,于是,她在义和团发展到直隶以后,第二次派人前往涿州(今河北涿县一带)去调查,这次派出的人是刚毅和赵舒翘。两次调查的答案基本一致,慈禧决定招抚义和团。由于朝廷政策的转变,义和团迅猛发展,很快发展到京津一带。义和团发展之速、势力之大,使满朝文武也很震惊。大学士徐桐给慈禧出了一个主意:“利用反对洋人的义和团,给洋人压力,以收两败俱伤之效。”慈禧非常欣赏这一建议,传令召义和团入京。

义和团发展迅速,很快控制了京津地区。义和团势力的膨胀,吓坏了侵华的各国帝国主义。他们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要求清政府全力剿杀义和团,继而又组织八国联军,由德将西摩尔率领亲自剿杀义和团。为此,清廷召开了四次御前会议商定对策,最后,决定向八国宣战。但是,义和团并未取得彻底胜利。一方面由于他们“刀枪不入”的神咒不能避开洋枪洋炮,他们在使馆区前与西什库教堂门前留下了大批尸首,加之义和团进入京津之后纪律松弛,烧杀抢掠之事时有发生,有失士民之望;另一方面,统治者越来越不信任义和团。慈禧曾毫不隐讳地说道:“后来接着攻打使馆,攻打教堂,甚至烧了正阳门,杀的、抢的,我瞧着不像个事,心下早明白,他们是不中用,靠不住的。”

荣禄暗揣慈禧转变之意,也为了留一条后路,他阴通敌人,暗加助之。慈禧在这个问题上,虽未明确表示支持荣禄,但却事事默许,而对积极参战的董福祥甚至公开表示反对,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慈禧的态度有所转变,由积极支持义和团逐渐转为阴阻义和团。这样,义和团的行动受到限制,与洋人作战受到了像荣禄一类人的破坏,而就在此时,八国联军增兵派将,再次进犯北京,终于打败了义和团,北京成了八国联军横行霸道、掳掠抢劫的地方。

光绪二十六年的夏末,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清王朝的统治者冒着酷暑仓皇出逃。慈禧一行仓皇逃到了西安。慈禧西行之时,就积极谋求与八国联军和议。还在逃跑的路途中,七月二十六日便电谕李鸿章与徐桐、荣禄、崇绮立刻与八国议和。为了议和,也为了保持她的权势地位,她宣布的第一批替罪羊有载漪、载勋、刚毅、赵舒翘等。他们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撤职的撤职,降级的降级,处罚是极为严厉的。

经过多方交涉,加之慈禧等也按帝国主义列强提出的条件而行,接受了他们提出的要求,处死或严处了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最后,和议终算达成了。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和八国达成议和之后,慈禧一行便从西安分批返回北京。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不只全国被剥削、被压迫的下层百姓感到不能依然生活下去,就连统治者和剥削者也感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夺取了光绪帝的权力,拔除了变法维新的旗帜,而到了此时此刻,她也必须实行新政,重新踏上了光绪帝走过的老路。

慈禧新政内容涉及较广,“举凡朝中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制”诸方面均有。综其要者,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兴学堂,改科举。学堂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欲振兴中国,挽救危局,人才是急需的。因此,对兴办学堂,慈禧给予了高度重视。她认为“人才为政事之本”,“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在此思想指引下,她又积极地颁令实办。

为了堵住科举选仕之路,慈禧又下令:“自明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会试开始,凡一甲之授职修撰编修,二三甲之改庶吉士,用部属中书者,皆令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其在堂肄业之一甲进士庶吉士,必须领有毕业文凭,始咨送翰林院散馆,并将堂课分数,于引见排单内注明,以备酌量录用。”这样一来,仕官之途不再是科举,而是由学堂肄业。到此为止,自隋朝以来一千余年的科举制被正式废除了。

第二,改兵制练士兵,举办武备学堂。在同列强的战争与镇压农民革命中,充分显露了八旗、绿营兵的腐败与兵制的落后,不改兵制不足以振武,不练士兵不足以御敌。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便开始较前更为积极地改制练兵活动。在兵制方面,清政府制定了许多营规法规,确定军制以镇为经常编制,镇设统制统领,下辖二协,协置协统统帅;协辖二标,标有标统指挥;标下设三营,营以管带为长;营辖四队,设队官;队辖三排,排辖三班。在练兵方面,清政府令旨迭出,号令全国认真训练。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京师成立了练兵处,责成其统筹诸地练兵事宜。在地方上,责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本省的练兵事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改兵制、练士兵的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军队素质与指挥水平,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下令停止武科举,改由设置武备学堂造就军事人才。清廷旨令颁发,全国各地陆续设立武备学堂,武备学堂的设立并以严格的制度练习训练,培养了人才,可以说,武备学堂代替武科举是一大进步。

第三,游学西方,考查西方政治。从中国的挨打受奴役,尤其是对八国联军之战败逃西安的惨痛历史中的反省,慈禧方知中国政弱之源,知道中国欲抵御列强,必须“师夷之长技”,向西方学习。因此,慈禧传出懿旨:“饬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游学,以资造就。”慈禧又旨令屡下,加以对不实办此事官吏的惩处,使游学西方诸国之人增加不少。这些人,对未来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中国挨打受欺、任人宰割的现状,作为最高权力主宰者的慈禧,必须考虑中国致弱之因。千思百虑,她感到中国的政治制度似乎有弊病。因此,她认为应对西方诸国的政治进行考察,力求吸取其有益于中国的东西,对中国政治有所好处,故特设政务处。并且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十月,派出了端方等五人考察团,“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与此同时,又设立了考察政治馆,目的是“延揽通才,悉心研究,择各国政治与中国相宜者,斟酌损益,纂订成书,随时进呈,候旨裁定。”

尽管慈禧并非真心改革中国政治,但她从现实状况中,追索政治腐败的原因,并力求向西方学习,损益中国政治,她所迈出的这一小步,也是难能可贵的!

开平矿务局矿井加图《二十四史》的730的S2516第四,兴办商务、矿务事业。慈禧新政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表现,就是兴办商务、矿务。商务、矿务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清政府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兴办商务、矿务极为重要。因此,慈禧对此较为重视。在责令各地实力兴办商务、矿务的同时,又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成立商部,加强对商务、矿务的督导。随后,又由商部陆续制订颁发了许多有关商务的章 程,使商务、矿务有了很大程度发展。

与此同时,在各方的压力下,慈禧开始进行其准备立宪的工作,但是,直到她病死,也没有颁布宪法,召开议会。各地官绅要求立宪,是要推进中国近代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高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而慈禧的预备立宪则是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把军政大权愈加集中在以她为首的满族权贵手中,制止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慈禧的预备立宪加剧了满汉矛盾,加剧了清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起到了加快清政府灭亡的作用。这是她所始料未及的。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字浩然。在位时间仅3年(1908—1911),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他在位期间,一心想恢复祖宗基业,夺回属于他的天下,不惜与虎谋皮,最后,沦落为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傀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后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总理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迁葬华龙皇家陵园。溥仪——末代皇帝,普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