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小说赏读
14889700000011

第11章 匡衡——葛洪

题解

这是一则关于匡衡勤学善辩、学问超人的故事。选自《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③,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⑤,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此⑦,闻之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⑧,邑人挫服⑨,倒屣而去⑩。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顾。

注释

①不逮(dài):不及,不到,指烛光不能达到。逮,到。②邑人:同县的人。③佣作:受人雇用操作。④资:提供。⑤无说诗句:谁也不要在此讲诗,因为匡衡就要来了,你们谁也比不上他。⑥解人颐:使人发笑。颐,面颊。松开面颊,即开颜大笑。⑦时人句:当时人敬畏、佩服匡衡到如此地步。⑧质疑:提了疑问。⑨挫服:在受到挫折以后,向对方表示佩服。⑩倒屣(xǐ):倒穿鞋。这里形容邑人想急于离开,而慌慌张张地把鞋穿倒了。屣,鞋。更理前论:把先前的观点进一步议论。穷:这里指再没道理好说了。

赏读

这则短文由“穿壁引光”、“作佣求学”和“与人论诗”三部分组成。

“穿壁引光”,既点明匡衡贫困的家境,也表现出他对学习的痴迷刻苦。“作佣求学”更进一步表明匡衡以读书为第一乐事,把遍读主人之书当成最大愿望。以上两则故事叙述匡衡勤奋读书,终于获得渊博学问,获得当时人的敬服。“与人论诗”则重在表现匡衡学问的超群。他的“质疑”竟然使邑人顾不上穿好鞋子而逃走。匡衡挽留邑人的话表明匡衡虽学问大却仍以探究为乐事,而邑人的回答则衬出匡衡学问的渊深。

这则故事语言精炼。而且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表现匡衡的学问。“与人论诗”一则叙写尤为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