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农民故事
14891100000002

第2章 序一

由钟笑寒博士编著的这本调查报告集收集了60多个农民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在他指导下,利用假期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调查、交谈而撰写的。我有幸在出版之前阅读了这些故事,应编者之邀,写下如下感想,算不上序言,只能称为读后感。

我也曾读过几本反映中国农民状况的调查报告类书籍,总感觉作者有明显的选择性,或者以“暴露”为主,或者以“歌颂”为主。毫无疑问,这些书籍有它的特定价值,甚至可能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当然这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我的研究方向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就是告诉人们如何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寻求规律,用以指导决策和进行预测。而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样本来反映的,一旦样本不具有随机性,或者具有某种选择性,那么所寻求的规律肯定是有偏误的,我们称之为“选择性偏误”。这本调查报告集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较少选择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农民的现状。我这里说的是“较少选择性”,并不是完全没有。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只能限制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类型的调查对象。但是,就作者们的主观而言,确实是不带有任何偏向的。因此,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农民的读者来讲,这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中国的大学生不能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的农村调查。2000年夏季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对西部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和宁夏8个省市区的30余个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农村调查;2001年夏季学期,又组织学生对东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4省进行了调查;2002年暑假是关于农村金融体系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查;而从2002年寒假开始,钟笑寒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就开始编写这本农民的故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有农村调查的机会,即使调查,也只能是局部的。这本调查报告集对于大学生来讲,可以弥补不能直接进行农村调查的缺憾。

该调查报告集中的每一篇报告都是按照统一的体例编写的。主体部分是关于故事的客观描述,附之以主人公家庭情况和当地情况的简单介绍,最后提出一些思考题,作者不加任何评论。这样的体例设计,体现了编著者试图将本报告集用于教学的意图。钟笑寒博士进入清华大学后,当了10年学生,接着又当了5年老师,他所讲授的课程主要是本科生低年级的“经济学原理”和“中级微观经济学”。学和教的经历,使他深切地体会到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包括对于学生和教师。我以为,这本调查报告集中的60余个平实而鲜活的故事,加上同样平实而鲜活的语言和独特的体例,确实是一本上好的教学案例集。当然,作为教学案例,除了故事本身外,还应该包括分析报告,而这正是要由教师和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的,好在思考题已经给出了分析报告的提纲。

编著者将60余个故事按照“坚守乡村”、“徘徊乡村”、“走出乡村”、“回到乡村”的顺序编排,是独具匠心的。虽然是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的故事,经过如此编排,能够反映在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农民行为的规律与趋势,可以使读者产生一种历史感。1998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在这个“三农”问题中,中心又是提高农民收入问题。199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加农民收入;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中更加上了“千方百计”几个字;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将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题目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些充分表明中央对于农民收入问题的高度重视,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长期的大局问题。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城市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农村将永远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占据中国人口的重要比例。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坚守乡村”、“徘徊乡村”、“走出乡村”、“回到乡村”为我们认识这一主题勾画了一条思路。

本书中的故事是由学生调查的,报告的初稿是由学生撰写的。但是能够形成现在的书稿,倾注了钟笑寒博士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道思考题,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越是通俗的蕴涵着深刻道理的书籍,越能吸引读者阅读和引发读者思考,然而也是越难写的。读了这本书稿,目睹了钟笑寒博士为本书的付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出生于农村一直关注农村的大学经济学教师,也作为钟笑寒博士以前的指导教师,对于他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甚感欣慰,同时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出版本书所做的一切。

李子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