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农民故事
14891100000003

第3章 序二

有关“三农”的书很多,有记者写的,有学者写的,也有官员写的。这本书不同。它是由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写的,是关于农民的故事。这些学生中有不少本来就是农家子弟,他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家乡,客观地、中性地搜集身边的亲朋好友们的真实故事。学生们大多不用介绍信,也不用政府的关照,减少了调查中容易产生的偏颇。也因为调查者都是学生,农民们也没有顾忌。一切都在自然之中。

这本书不是专门“揭黑”的,也不是刻意“歌德”的。书中汇集了60多个故事,它们都是客观的记录,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在学生们做调查之前,指导教师钟笑寒对调查的框架做了统一的要求,要求必须具体到个人。所以,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名有姓的农民个人的故事。不少的故事在时间上跨越了改革前后。这里有致富的农民,也有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有坚守乡村的农民,也有走出乡村的农民,还有回到乡村的农民。这些故事发生在从北到南,由西向东的广阔的地域空间。这些案例没有太多的结论,但留给了读者一个有关中国农民这些年的一个总体轮廓。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严格的理论和经验分析的训练成为了经济学教育中的必要环节。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对现实的观察能力仍然是经济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在清华大学同本书编者钟笑寒老师共同教授本科一年级的“经济学原理”一课。我们制定了该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目的: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方法;培养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经济学的直觉。其中的第二个目的便是对现实的观察能力。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引发了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这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在经济学中,也有类似的故事。科斯在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大学刚毕业后到美国旅行,途中观察到市场中有如此多的大企业,许多的交易是在企业内部而非在市场上完成的,由此萌发出他的基于交易成本的企业理论。据说弗里德曼当年在韩国访问时,注意到那里正在形成的通货膨胀,刺激了他后来的有关货币的数量理论的形成。这都说明了经济学的大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对现实的观察。

清华大学在本科生的经济学教育上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包括要求学生们系统地阅读教科书,并且做练习题。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本书中记载的便是学生们观察农村、农民的部分结果。虽然这类社会调查不一定能产生系统的数据以供统计分析之用,但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领悟可以激发新的想法,或者对已有的想法产生怀疑。如果是这样,《中国农民故事》就不仅仅是故事了。

钱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