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农民故事
14891100000004

第4章 致学生和普通读者

和本书的许多读者一样,我虽然从小生长在城市,但对农村和农民的接触构成了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田园生活”的梦想,有着发自内心的对于“三农”问题的关心。这是因为,农民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祖先,农业文明构成了这个民族骄傲历史的最主要部分。还因为,让中国人重新看到希望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带着如此梦想、怀着这般关注的学生和普通读者的伙伴。本书案例的主人公,来自遍布全国的许多地区,他们年龄不同、职业各异、贫富不均。他们有着和我们同样的生活目标,经历着与我们类似的人生选择。但他们又是那么特殊,以致人们总想用不同的词语来称呼他们,他们还生活在许多人的排斥和误解当中。

本书就是要以一个非常直接和真实的方式,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打开本书,你就进入了农民的“平凡的世界”。不过,在这之前,我愿意提出几个问题,你可以带着它进入阅读,并在这之后,和其他读者分享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问题一:农民是非理性的吗?理性,是经济学的行话,指人们按照一个既定的目标行事。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人们是理性的,而且这一理性没有对错之分。这也意味着,任何出乎设想的行为后果,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问题都应该从约束人行为的制度和政策上检讨。“农民素质低”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而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句话其实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农民究竟是不是理性的呢?这从根本上只能靠实践来检验,具体地说,靠观察人的现实选择行为来检验。在这本书包括的案例中,每个主人公都经历了许多选择,例如:在关于个人的决策方面,在家务农、兴办企业还是外出打工?生产什么产品(农产品或工业品)?是否扩大规模?是与人合资还是寻求政府资助或者银行贷款?是甘于挣取打工的艰苦、微薄但却相对稳定的收入,还是创办企业挣大钱,同时也承担风险?在关于家庭的决策方面,是否让子女或者弟妹继续上学?如果是干部或者企业家,还要考虑如何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产权问题,乃至一些政治问题,等等。他们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策?是个人自愿还是政府强迫,是出于传统习俗的惯性还是追求时髦的盲动,抑或是抓住机遇的大胆选择?归根到底,这些决策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问题二:改革已经完成了吗?翻开这些案例,你不难形成这样一种感觉:农村改革的初期,由于农民获得了更多自由,几乎所有人的处境都有所改善;但随着改革的进行,有的人成为了成功者,有的人遭遇了失败。许多事件并不是完全偶然的:乡镇企业的停滞,农户信贷的匮乏,土地的重新集中,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中农民与政府、企业的利益冲突,政府机构的效率,环境和资源问题等。经济学家对此形成了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只要坚持既定的以土地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方针,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有的认为,必须重新考虑农村改革的方向,并酝酿新的重大改革,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少数人认为,现有改革是失败的,只有回到(或者部分回到)过去的集体公社模式,才是解决问题之道。通过阅读和思考这些案例,你支持谁的意见?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改革最成功部分的农村改革,是否已经毕其功于一役了呢?

问题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这本书汇集的不仅是当代农民的所做,也包含了他们的所思。这里,不仅有对政策和制度的褒贬,也包含许多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只要看看许多标题就能印证这一点:“要做就做最好”、“一勤天下无难事”、“坚持就是胜利”……这些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普通农民在转轨时期波澜起伏的人生历练中总结出来的朴素经验,足以作为我们修身处世之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是充满了个人色彩,这也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这里是田园诗,大声吟诵吧;这里是交响乐,静心聆听吧!

钟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