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修养
14891700000004

第4章 修养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无一不闪耀着文明礼仪与修养的光辉。我国古代修养较高的人枚不胜举。颜回,深得文圣孔子之赞许。“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的清官海瑞,安贫乐道,公正严明。这些人都是修养较高的典范。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类似于这样的评价:“这个人修养高,有风度”;“这个人有素质,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那些素质高、有修养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有一次,朱德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朱德,马上准备退回去让路。朱德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等女工上楼之后,他才下楼。

朱德的言行不正是良好个人修养的体现吗? 有人或许会错误地认为,修养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的;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能因此而成为伟人、名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不但需要有讲文明礼仪的大人物,更需要一个讲文明礼仪的民众团体。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的。试想,如果一个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因此,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这样,自己的修养便得到了完善,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力量。

文明礼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维护了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二是完善了个人修养。

比如,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教授回答说:“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其实,这与完善自己的修养是一样的道理,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才可以,而是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就可以可以了。

此外,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只需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就足以明证了。在德国,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路上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成了绿灯以后才走。有人问老奶奶这是为什么?老奶奶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不仅在德国,在欧洲的很多国家,只要红灯亮起,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他们的民众也绝不会过马路的。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社会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地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事实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良好修养的人,良好的修养来自于至真至诚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为内现”。我们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谦虚礼让;谈吐文明;举止端庄;讲究卫生。

一位哲人曾说过:“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的修养,你将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著名文学家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能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文明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必备的个人修养,只有拥有了这种修养,才能使文明的观念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永远都生活在人生最美的心灵花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