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于1999年成立,其宗旨是:从事文化产业专门的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文化产业产学研和政策制定的实践。
在本书写作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已经伴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研究院作为跨学科校级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整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资源,深化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与许多政府文化产业专题项目的研究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在十年中,对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1.概要
2000年11月,研究院举办了“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标志着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开始融产、学、研为一体,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群力群策。随后,2001年3月,叶朗教授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做了题为《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专题报告,该报告被作为“两会”新闻播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人民政协报》和《北京日报》等众多媒体都做了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2002年4月,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文化产业园区整合中国文化产业”概念,并提出文化产业园区战略规划模式。同年,研究院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跨国公司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合作培养文化产业高级经营人才,并且让本校学生和在职高级经营者同堂听课。
鉴于研究院三年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努力,2002年6月,文化部批复在研究院建立国家级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担任基地顾问,叶朗教授担任基地主任。至此之后,研究院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携手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而努力。进入2005年12月,研究院被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评为“北京大学文科优秀研究机构”。更令研究院鼓舞的是,2007年11月20日下午,在中南海召开的主题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所具有的前瞻性研究和以往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并对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不仅要下力量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要为党和政府提供咨询,起到一个思想库的作用。”
如今,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基金”。研究基金除了每年资助“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外,还将重点支持文化产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研究院还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确立了长期稳定、双方共赢的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双方已经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机构设置
研究院现已形成了以院长领导下的多中心合作模式。北京大学和国家文化部作为研究院的指导单位,邀请业内著名公司、机构作为研究院的理事单位。现在研究院下设综合办公室、学术研究部、教育培训部、国际事务部、项目发展部、信息中心六大常设部门。为了增强研究院学术研究水平,成立了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区域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影视研究中心、出版研究中心、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八大中心。
研究院院长和国家基地主任由叶朗担任,两个副院长分别由陈少峰和向勇担任。研究院六大常设部门的工作人员由北京大学在编教师和对外招聘的人员组成。研究院对外聘任的研究员或是在各自领域有很大成就的学者,或是在社会领域有很大影响力并且具有很强学术研究水平的业内人士。
研究院主要工作包括: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咨询项目、品牌活动。
3.学术研究
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专项研究两个部分。(1)基础研究包括:开展文化产业政策、年度发展综合信息、区域发展模式、教材和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国内最早出版的系统的文化产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国内第一本业内人士的深度访谈,是文化产业案例教学的参考教材;《北大文化产业》(半年刊),国内文化产业界第一本专业的商业类评论期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前沿教材》系列。截至2009年8月底,研究院先后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接受200余家媒体报道。(2)专项研究包括:为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的重大项目提供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咨询、承接专项研究以及其他各种智力资源。
主要研究成果有:共青团中央委托部级课题“青年文化建设研究”;国家广电总局委托课题“‘十一五’时期电影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的子课题“建设和谐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公众资讯平台建设研究课题;《2007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白皮书》;“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研究;深港两地2006-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广东中山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浙江杭州文化重塑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青少年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研究;中国文化金融策略研究;云南省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与文化生态建设;广东省中山市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研究……
4.人才培养
研究院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部门,其首要职能便是培养人才,研究院也一直致力于成为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目前研究院已经形成了:本科双学位、硕士研究生、文化创意博士、高级研修项目、奢侈品管理项目、港澳国情高级研修项目、专题研修项目、暑期学校等一系列完整的培训体系。
·本科双学位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双学位由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设置,面向北大本科生招生。学制2-3年,培养既具备较强的艺术鉴赏和鉴别力,又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产业经营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又能在文化宣传系统、文化事业管理部门、文化产业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从事政策、管理、策划、教学和研究等实际工作,包括文化产业的主管部门:省、市宣传部、文化部、文化局、文化产业管理办公室、文博、演出团体、旅游局、会展中心等部门就业。
·硕士研究生
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由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设置,可申请硕士学位,免国家统一综合考试。课程针对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而又人才匮乏的现状,结合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将艺术学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双向研修相结合,以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为文化行政及产业部门培养具备文化产业管理专门知识与政策分析能力,掌握国内外文化产业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复合型、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所修课程全部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硕士学位。
文化创意博士
文化创意研究博士研究生由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培养。学制4年。是北大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整合现有学术力量、延伸扩展新兴学科方向的应时之举,也是北大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培养高理论水平、实用型高端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课程围绕美学与艺术理论、文化创意与策划以及文化市场等内容展开,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博士研究生为目标,聘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组成导师组。修满学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
高级研修项目
2002年3月,研究院启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工程”,举办了“北京大学·时代华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华纳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在校学员与在职学员、国内专家和国际专家、企业精英与学术专家的互动教学模式特点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黄埔军校”。“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高级研修班”是基于北京大学与时代华纳学术和企业品牌的结合,双方优势互补的成果。该课程按照国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以培养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目前,该班经过七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七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经验。
奢侈品管理项目
时尚芭莎奢侈品管理高级研修项目由研究院与战略合作伙伴意大利POLIMODA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开发。课程设置涵盖时尚战略营销、时尚零售管理、创意管理等专题,由来自中外名校的专家教授通过每月集中授课方式教学。必修国内模块五个月,选修意大利模块一个月。学习期满考核合格者,颁发北京大学结业证书。
港澳国情高级研修项目
港澳高级国情研修项目,在中央政府驻港(澳)联络办大力支持下举办,主要面向港澳地区文化界、影视界、出版界、唱片界的青年企业家,通过短期的专题培训,传递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学员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通过丰富的参观考察活动,增强学员对国情、历史和当前内地产业的感性理解。学习期满考核合格者,颁发北京大学结业证书。
专题研修项目
专题研修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各个行业的专题研修,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行业、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一些短期、中期的专业培训班,为文化产业行业培养操作型的应用型人才。比如:“北京大学节会品牌建设与运营高级研修班”、研究院与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北京大学演艺经理人高级研修班”。另一部分是国家文化部与北京大学共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院积极承办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比如:“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高层研修班”、“山东省文化产业高层研讨会”、WTO与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北京大学·文化部演艺经纪与演艺营销高级研修班、北京大学节庆经济与城市形象建设高级研修班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3月22日,叶朗教授应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的邀请,为云南省200名厅局级党政领导干部做“云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专题授课。此后,研究院与云南省委、省政府开展深入合作,2006年8月,经过两个星期的专业培训,“北大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云南班结业学员共计49人。
暑期学校
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实现了北大优质教学资源与社会共享,聘请具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教授为本校学生开设前沿性课程,更为社会各界人士和在校学生零距离领略北大学者风采和治学精神、感受北大学术气氛和教育水平提供了机遇。研究院将有计划地邀请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开设文化产业前沿暑期课程,已经开展的《商业音乐管理》课程得到了北大同学的广泛好评。
5.咨询项目
研究院积极致力于文化产业的项目推动,为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以及包括北京在内的二十多家省市、城区或文化园区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文化建设咨询服务。
研究院咨询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区域文化产业的规划与咨询。研究院作为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平台,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承担地方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规划。诸如:“北京市平谷文化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开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邯郸市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规划”;“热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都江堰市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成都市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泰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沈阳市沈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天津市塘沽区文化产业建设”;“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晋江市体育产业规划战略研究”等等。(2)提供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方案。针对当地的优势文化资源,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论证和筛选,先期提供具备可操作性的园区实施方案,拟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诸如:“北京市朝阳公园文化公园发展规划”;“天津滨海亚洲文化产业园区战略规划”;“河南省鲁山县石人山景区产业发展规划”;“新亚洲·体育城2008年欢乐嘉年华”;“华汇创意设计产业园区规划”等等。(3)推动国家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在当地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产学研示范园区,结合园区建设规划,将区域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纳入园区发展规划。
6.学术品牌与文化活动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
每年年初,由北京大学主办,研究院和国家基地承办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大力支持。新年国际论坛创办于2003年,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内的高端年度盘点,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沟通与交流为宗旨的高层次学术论坛。在定位上体现四个特点:专业化、前瞻性、多维度、国际性。新年国际论坛不仅对研究院的品牌形象和学术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而且对国内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的提升起到了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年论坛于每年岁末年初举行,先后共有3000余人次出席了六届论坛。
“美学散步”文化沙龙
研究院积极倡导并承办了50多场高校艺术类演出的“美学散步”文化沙龙,是旨在推广高雅艺术,促进不同门类艺术进行交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品位的系列活动。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北大公演”,到原创芭蕾舞剧“小河淌水”;从“哈佛大学‘鳄鱼’男子清唱团北大演唱会”,到“韩国音乐剧《春香传》”;从“北京大学原创音乐20周年纪念演唱会”,到钢琴家郎朗、李云迪北大音乐会;从“风雨四十年后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到“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都得到了北大师生广泛认可,在社会上赢得了极高的美誉度。
7.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究院从成立之初就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诸如:与日本、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2005南方文化产业论坛”;“中国首席品牌官(CBO)高级研讨会”;“创意产业在中国高峰论坛”;“2007中韩国际文化产业高层研讨会”;“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面对世界——昆曲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新深圳·新产业·新设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等等。
与研究院合作的单位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邯郸市人民政府;云南省委宣传部;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韩国全州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台湾成功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意大利POLIMODA时尚学院;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美国约克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香港大学;日本庆应大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绿色和平组织;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中国电影集团;福建海天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倪德伦环球娱乐有限公司;尼尔森公司;福建海天集团;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华特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中国公司;光线传媒有限公司;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北京时代新纪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华谊兄弟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商报;新浪网;搜狐网等等。
8.发展目标设计
未来,研究院要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平台;成为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振兴中心。在合作方面贯彻产学研一体化方针,开展学术合作、战略合作、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邀请热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关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教学和科研的学术界、企业界、经济界、金融界、传媒界和政府部门等相关机构和有关人士担任理事单位和理事个人,共同促进研究院产学研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积极致力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化产业园区的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各省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国家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开展各类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孵化等工作。
努力做好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工程培训品牌;北京大学·时代华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各门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研修班;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的创办等。与有关大学合作开办文化产业学院。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部分学院与省市有关部门共建。可开设区域景区规划、导游、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广告、应用艺术、影视传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