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产业十年
14892000000018

第18章 学科发展概要

学术界在文化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成效,是文化产业十年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亮点之一。此外,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一直走在政策的前头,通过理论研究引领着观念的变革,并且以决策智囊的方式,对各级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各界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或者予以大力支持。不过,由于教育部目前还在试点文化产业专业方向,尚未予以文化产业管理更高的学科地位,因此,截至2009年8月,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任务一直没有完成,主要是它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可以规模化培养人才的学科。

1.主要进展

从1988年一直到1999年,一系列关于文化产业的学者的文章出现,但是并未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当时宏观层面研究较多,微观层面研究较少。此后,万里、花建等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出现,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内涵和外延方面还有较多分歧。从2003年起,学者们针对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经营和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等模式的著述,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1年,叶朗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规模化培养人才的主张。此后,文化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大学共建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在2002年之前就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随后不久,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先后成立相应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时至2007年1月30日,文化部在北京命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6家高等院校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此外,文化部还与中国传媒大学等组建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文化部的一系列举动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文化产业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除了高校的机构之外,山东省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上海社科院、山西省等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河南省也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

为了推动学科建设,促进教学交流,2004年4月,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七家高校发起成立“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努力探索学科建设的体系与方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高度创新的非物质经济业态,这种业态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根基所在。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积极进行学科整合、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社会培养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

此后,探索学科建设的任务成为高校学者们关注的重要事项。2009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开设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分论坛,吸引了许多文化产业研究与教学领域的学者参加。

2008年以来,陈少峰等学者多次呼吁建立“文化产业管理”这门独立学科,比照工商管理和政府管理的学科地位,特别是在培养硕士以上水平人才方面获得与MBA教育同等的地位。

2.人才培养

尽管因为学科建设滞后,但是人才培养的探索一直在持续,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学历教育方面,业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培养硕士以上人才比较适合学科特点和就业需求。在继续教育方面,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为首的机构,已经进行了多年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宣传系统干部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在探索和实践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培养了大批文化产业领域的管理干部和企业经营者。

从招生的角度来说,自1999年之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直到2003年底,教育部才批准了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进行“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招生试点。2004年,教育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创新优势,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整个高校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年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学院是教育部首次使用“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名称批准设立的文化产业管理新增专业的两个高校院系(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之一。2004年4月,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山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硕士点设立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方向,并于9月招收首批研究生。这是我国第一个直接以文化产业命名的硕士研究方向。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2所独立学院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同年,教育部又批准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自学考试,在2006年全面开考。

2004年,文化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并下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及文化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就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2005年4月25日,由文化部命名的第一个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在北京卓达经济管理研修学院挂牌。这是文化部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也是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2004年以来,文化部连续5年在西部地区举办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与北京卓达经济管理研修学院合作设立首家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MP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今已举办131期文化产业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7634名,学历教育58班次,培训学员1306名。

2008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设艺术学文化创意方向的博士点,开始培养研究型高级人才。同年,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也开设了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化产业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在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对培养人才予以高度重视,标志着通过学科建设和继续教育培养人才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3.课程与教材

鉴于培养人才模式的多样性,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课程。课程的设计包括公共选修课、本科生系统课程、双学位本科生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博士生课程、进修教师课程、理论宣传系统干部培养课程、经营者高级课程和专题培训课程等。例如,2002年北京大学开设高级经营管理者课程;2005年起在北京大学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和公共通选课《文化产业导论》和《文化哲学与文化产业》;2006年北京大学开设硕士研究生课程;2008年起开设双学位的课程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等。各类课程设计为文化产业课程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经验摸索。

在课程设计时,一些高校还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并且带领学生参加各种专题研究和策划实践。此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还探索通过项目策划选拔招生的模式,以招收具有创意项目策划能力的学生,并且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

在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陈少峰教授和向勇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的胡惠林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向民教授,中南大学的欧阳友权教授,山东大学的王育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教授等一批大学学者编撰或者主持了许多教材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