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年。从1999年至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各项社会文化事业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对于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段。
十年来,在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和进展。特别是自2005年至今,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战略设想进入了战略重视和战略实施阶段。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心之一。虽然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及时予以矫正和调整的问题,但是,从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人才、理念、商业模式和研究成果等角度看,它们正在起着进一步发挥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我们认为,可以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到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自发性增长和学术推动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是合理化探索阶段,政策上初步显示文化产业的合理地位。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2009年,是政府初步主导推动改革和学术界大力重视研究文化产业的阶段,是企业大发展的阶段,也是学术成果最显著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2009年中期开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举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已经开始。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将在以下的叙述中分别予以简要介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从1978年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之后,市场经济逐步兴起,很快在80年代初就形成了初步的文化市场交易活动。图书和音像等市场的发展,成为新业态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1.产业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借助于经济推力和文化需求的增长,文化市场逐步形成。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自发性快速增长时期。可以说,它是“摸着石头过河”政策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初,图书出版业是第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伴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广告业也开始出现。在接受了港台大众文化的长期熏陶之后,演出市场特别是结合电视业的发展逐步成熟。电影市场和音像市场也逐步成熟起来。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文化产业的一些门类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阶段。特别是伴随着90年代图书出版和报纸发行的快速增长,新闻出版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民营图书出版业虽然处于地下、依附性阶段,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已经占领了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为当今的出版产业全面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2月24日,全国出版业第一个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宣告成立。图书出版和报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了新的改革的临界点。
与此同时,印刷、演出、音乐、广告等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形成了支撑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2.官方立场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被禁止使用的。不过,对于文化市场的发展,政府还是予以了必要的重视。1991年,国务院在批转的《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等。1998年,文化部在精简机构的背景下成立了文化产业司,1999年1月,召开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同年4月,又举办了高规格的“亚洲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有2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成立,标志着政府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意识,也是我国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所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文化产业司的成立及其后来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推动工作,加快了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速度。
3.学界推动
学者对文化市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一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之后,学界给予了更多的研究和关注。1999年,北京大学成立文化产业研究所,标志着文化产业作为专门学科领域的研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