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神与王的聚会
14892800000018

第18章 戒日王

曲女城事变

自从强大的笈多王朝瓦解以后,印度又恢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7世纪初,在北印度,小邦国林立,相互争霸。其中主要有四个比较大的强国:以德里附近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以曲女城附近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王国。

经过长期的你来我往,最后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一方是坦尼沙和穆里克,另一方是高达和摩腊婆。

坦尼沙王国的财政富裕,军事力量比较强大,这就为其以后扩张领土和统一北印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戒日王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第二个儿子,由于属于笈多王朝的旁系,所以认为戒日王朝是笈多王朝的延续也是可以的。戒日王之上还有兄姐,他的兄长罗贾伐弹那是坦尼沙王国的继承人,英勇善战。其姐拉芝修黎被国王嫁给了穆里克的国王格拉巴伐尔曼,用联姻的方式来加强两国的联盟。

在604年,15岁的戒日王同兄长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西部的白匈奴人。征战中,传来消息,国内发生了大事,他们的父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母后以身殉葬。

兄长罗贾伐弹那非常悲痛,就决定隐居,把王位的继承权转让给戒日王。而戒日王也效法他的兄长,不要这个王位,愿意去隐居。

与此同时,王国的敌人高达和摩腊婆两国,联合进攻坦尼沙盟国穆里克的曲女城。由于没有能及时得到坦尼沙的支持,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战败被杀,戒日王之姐王后拉芝修黎也被俘获。两国军队得胜后,还准备继续进攻坦尼沙。

在这样的危难中,戒日王随同兄长罗贾伐弹那,一起回国迎敌。罗贾伐弹那在605年继承王位,然后他命戒日王留守国内,自已带领一万多骑兵支援曲女城抗敌。战场上,罗贾伐弹那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却被高达的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了,坦尼沙军队群龙无首,由胜转败。

强大帝国

此时已是606年,形势危急,全国都陷入了慌乱和不安之中。戒日王在掌兵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支持下继承了王位,然后就倾全国之力进攻曲女城,为他的兄长报仇。同时,戒日王还与迦摩缕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结盟,增加了实力。

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之时,戒日王得知他的姐姐拉芝修黎已从高达国王设赏迦处逃脱,就率一部分人离开了战场,去寻找拉芝修黎。最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拉芝修黎。

回到战场上,戒日王在婆尼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打败了敌国。

在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两个国家合并。戒日王做了国王之后迁都曲女城,这也意味戒日王朝的开端。

此前的胜利带给戒日王很大的信心,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拥有象、车、马、步四大兵种的军队,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征伐战争。

那时,印度东北部的迦摩缕波国和印度西部的伐腊比国,已经承认了戒日王朝的统治权力。而传统敌人高达王国的抵抗也被扑灭,637年设赏迦死了之后,戒日王就完全控制了这个地区。

后来,戒日王又攻击了南印度遮娄其王朝,但遭到了挫败。620年至643年间,戒日王南征德干的失败,使他从此放弃了征服南部印度的理想。在征服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后,一个强大的帝国在他的手中形成了。

戒日王是于647年去世的,他去世后,王国大乱,宰相阿罗那顺趁机篡夺了王位。因此戒日王的帝国就瓦解了,而北印度的统一也就宣告结束了。

在古代的印度,从来就没有过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王朝的传统。即使戒日王通过征战打下的这个帝国,也是相当于一个由众多封建公国组成的联盟,戒日王就是联盟的盟主。他这位强人一离开,联盟就不存在了。戒日王朝之后,印度就又进入了无序状态,且时间长达五百多年,直到12世纪末期德里苏丹国建立。

戒日王对印度统一进程有一定的贡献,虽然在政治方面不特别显著,但在文化方面则是影响巨大。戒日王还是位诗人和戏剧家,他不只是积极赞助文化活动,也亲自从事文学创作。

戒日王信仰的是婆罗门教,可他不只支持婆罗门教,对于佛教也是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这或许是受到他姐姐拉芝修黎是位虔诚佛教徒的影响。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相同、相通之处是非常多的。在伊斯兰教进入古代印度之前,在印度大部分地方都长期保持着宗教宽容的氛围,因为信仰问题而压迫某种宗教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戒日王还修建了许多佛塔、寺庙,供养着佛教僧众。每五年还举行一次各教派都可参加的宗教集会,鼓励教派间进行交流。由于戒日王对佛教的重要支持,佛教信徒就把他看做与阿育王、迦腻色迦王齐名的佛教护法名王。

当时占优势地位的是印度教,佛教在那时已经开始衰落了。

玄策出使

玄奘法师访印时,曾向戒日王介绍过中国唐朝的情况,也把唐太宗介绍给他。戒日王听了介绍后,兴趣很大。在641年,戒日王派遣使节向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下去。此后,唐太宗也多次派使者回访了印度。

王玄策是河南洛阳人,曾任融州黄水的县令,后来任右卫率府长史。他曾在643年到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发生意外的是在他第二次出使印度之时。

647年,王玄策又以正使的身份出使印度,副使是蒋师仁。

当他们到达印度时,戒日王已经去世了,宰相阿罗那顺篡位后自立为王,掌控了政权。

阿罗那顺并不像戒日王那么友好,他出兵2000人,拦截唐使入境。不但抢夺了唐使带来的礼品,还将王玄策和30名随从全部抓住,投入狱中。后来,在印人的帮助下,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人得以逃脱。

他们不想就此逃回大唐,而是计划北上借兵复仇。

王玄策来到了位于今天尼泊尔的泥婆罗国,他以吐蕃王的名义,向泥婆罗国借了7000骑兵。而吐蕃的松赞干布得知情况后,也为王玄策派出了1200名援军。

有了近一万的人马后,王玄策就自命为总管,令蒋师仁为先锋,攻击阿罗那顺。

阿罗那顺不只是士兵多,还拥有战象。可是经过一场大战,阿罗那顺却溃不成军,被王玄策率领的部队斩首三千,跑到水中淹死的上万。

见大势已去,阿罗那顺就弃城逃走,想收拾军队后卷土再来。蒋师仁率军在其后紧追,又打败了阿罗那顺的援军,阿罗那顺本人也被擒获。阿罗那顺的王妃还在继续抵抗,王玄策指挥部队强攻,将阿罗那顺的王妃、王子们都给抓住了。

倒霉的阿罗那顺篡位为王之后,志得意满,竟然袭击外国使者,没想到却被人家给抓住了,披枷带锁押回唐朝长安。在唐太宗去世后,阿罗那顺与其他酋长的形象被塑成石像,列于陵寝阙下,供人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