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三分爱七分管.养育男孩手册
14893100000014

第14章 换位思考,站在男孩的角度看问题

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当男孩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慈爱、智慧的父母通常会采用坦诚的方式,询问原因,倾听他的心声,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他的感受。最后,再利用恰当的时机,与男孩讲明道理。”

可见,如果父母能平等的对待男孩,与其坦诚沟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就不容易与孩子产生矛盾和隔阂了。

王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回家后就急切地要将这个喜讯告诉妈妈,可是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做饭,而且还在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烦恼,根本没心情分享儿子的喜讯,看都没看王博的画便应付说:“挺好的,我忙呢,自己玩去吧。”王博看到妈妈这样的态度,一下就郁闷了,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爸爸下班回家,吃饭时看到闷闷不乐的儿子便问:“乖儿子,怎么啦?”王博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爸爸。爸爸看了一眼妈妈,假装正经地说:“你妈妈真不像话,因为工作上不顺心,就不关心我的好儿子,以后你再有什么好玩的事情都不告诉她……”这时王博插话说:“我知道妈妈心情不好才没搭理我,她也是为咱们家的生活着想。”爸爸听了这话,开心地说:“儿子真懂事,其实你妈妈也有难处,咱爷俩平时就多迁就她一点。再说妈妈是长辈,平时做饭、洗衣照顾你,你不得尊敬她、体谅她吗?”王博不停地点头,并给妈妈夹了一个大鸡腿,说:“妈妈,你辛苦啦!”妈妈此时非常感动地说:“乖儿子,妈妈刚才态度不好,不过你获奖妈妈打心底里高兴啊!”

爸爸站在儿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和委屈,与儿子沟通起来当然就比较顺利了。希望父母们都能像这位爸爸一样,在说话的时候把儿子的感受加进去,多多换位思考,这样男孩才能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方法一:努力体会男孩的内心感受

一次去超市,小健要买奥特曼贴纸,而在妈妈眼中这简直是“垃圾”,自然不会答应小健的要求。于是,妈妈借口说钱没带够,下次给小健买,小健很不情愿地跟妈妈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花两块钱买了块豆腐,这时,小健的怨气爆发了。他气冲冲地站在妈妈面前说:“妈妈你骗人!为什么你的愿望能实现而我的就不能实现呢?”妈妈大吃一惊,没想到儿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她马上为自己的谎言道歉,并带着小健回超市去买奥特曼贴纸。

在妈妈眼里那不过是一张贴纸,甚至可以说是“垃圾”,但是在孩子眼中,那就是他的“愿望”。当男孩提出要求时,父母们不要以大人的角度考虑它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而要努力体会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与想法。

当男孩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他心里也会难过。如果你的孩子向你哭诉时,你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别再哭了”、“坚强一点”……这会让孩子觉得你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如果父母能换一种说话的方式,站在男孩的角度考虑他的要求、心情,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对待,让他感受到父母的亲切、关心,这样与孩子沟通起来效果就会好得多。

方法二:关注男孩说话时的反应与态度

一天,张女士领儿子小海报名参加舞蹈班,她认为一个男孩子学习舞蹈不仅能提升气质,还能增强肢体协调性,对儿子很有好处。报名时,舞蹈老师问小海:“喜欢舞蹈吗?”还没等小海开口,妈妈便在一旁说:“喜欢,我家小海很喜欢跳舞。”小海面露难色地望了妈妈一眼。舞蹈老师说要拿报名表,让张女士等一下。屋子里就剩母子二人,小海小心地对妈妈说:“我不想学舞蹈,不学行不行啊?”张女士立刻反驳道:“这都是为你好,让你学就学,别那么多废话。”最后,张女士没有顾及儿子感受,给儿子报了名。

很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坐下来交流,所以在与孩子交流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而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指示,只希望儿子能乖乖照做。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倾听的习惯,就不会去关注男孩的反应和态度。长此下去,父母与男孩之间沟通起来也就越来越难,代沟也会越来越深。如果能多给抽点时间和男孩聊天,认真倾听,关注他的反应与态度,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方法三:学会用开放性的语言提问

用开放性的语言提问,有利于男孩通过积极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而如果经常问“行不行?”“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容易造成男孩思维的惰性,不利于男孩畅所欲言。

专家给父母的管教课堂

在男孩9岁之后,其逆反心理开始逐渐成型,自我性格也开始发展。著名心灵教育专家吴晓亚说过:“和男孩沟通,没有对错之分,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入手。”下面我们看看她给出的建议:

1.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长起来的重要力量,父母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去适应自己的想法与要求,而是要父母适应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让你的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2.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沟通问题时,应重新构建与孩子沟通的渠道,从他的角度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