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海归竞技中关村
14894200000167

第167章 “我希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

如果留意一下袁国文的履历,会发现他从16岁上大学开始,到读研究生、去建设部科技司工作,后来去德国留学读博士、做研究,最后创业办公司,这一路走来,他始终专注水污染处理,保持了对这个行业高度的忠诚。而与他这条显性的人生轨迹相比,一个长期埋藏在他内心的想法更为人所不知,或许也更能解释他持续专注的动力来源于何方。

“我的老家是个鱼米之乡,我记得小时候每次下大雨,鱼都看得见,我们还常跑到游泳的河里去捉鱼。”他对儿时的事记忆犹新。而由于学习与工作专业的原因,他对水的记忆里也夹杂了一些担忧。

“我很关心那边水的情况,每次回去都观察,发现水质在一次次地变差,环境在恶化,这个印象一直积累在我心中,我后来一直在琢磨着这个事情,希望能开发产品,使广大百姓受益。现在虽然企业小,但我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说到这些的时候,他显得很认真,在他看来,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通俗表达。

“企业理应有社会责任感,它就像一棵树,开始的成长需要各方的呵护,需要养分,长大以后要反馈社会,这应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如果和社会需求脱节了,那成功也是暂时的。我希望做出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为政府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为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让他们从中受益。”滔滔不绝地讲完这些,他顿了顿,然后坚定地说,“我相信,如果时机成熟,我的企业一定会出现好的前景。”

是的,他的公司状况,他坚定的信心,他的积累和感染力,特别是他的社会责任感,都让人很难去怀疑这一点。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袁国文一手打造的德威华泰目前已经是中国先进水处理技术的开拓者,特别在合流制雨水处理技术、平板膜技术在水质净化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其拥有和掌握的技术将会引领国内相应领域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并且在城市与工业废水处理和回用,雨污合流废水的调控与处理,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等方面拥有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其中部分技术已列入国家“863”计划。

而他的团队中也聚集了众多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核心团队由德国知名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国内外博士及硕士等高级技术人才组成。公司专业人员覆盖环保工程、市政工程、化学工程、自动控制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及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

“希望两年之后能看到与今天不一样的情景。”我也很认真地说。我知道创业者需要各方面的积淀,同时也需要时间和机遇,在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之后由于某一个契机而迅速成功并一举成名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而袁国文特别清楚企业成长所需要的各方支持,也对社会责任感和回馈百姓的宗旨有深刻的理解,加上在政府和企业、国内和国外的工作经验,特别是难得的乐观心态和其始终“朝前看”的习惯,他的未来应该值得期待。

分别之后,我一直在想他的那几次改变:离开学校到建设部,离开建设部自费去德国,离开德国回中国。每一次改变都对应着一个新的环境,甚至是从零开始的新的生活。但对这些他都显得很淡然,谈话中,如果没有我刻意地停留和挖掘,他可能就一带而过。他总是说:“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做事也很简单。看准了一件事,就坚持去做,直到这个阶段的目标完成,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开始。”或许正是这种比较清醒的、简单的坚持,让他能够“抗拒诱惑”,能够始终专注于同一个领域,能够“读书,读完书后实践,做项目,然后开公司。认准了方向,就不会有其他的想法,没有彷徨。”简单做人,专注做事,他心中留有快乐;心态平和,心胸开阔,他脸上挂着微笑。专注于中国水处理事业的他,让人感到颇有几分水的宁静、纯粹与超然。

几天之后,他给我发来邮件,里面有一句话:“德威华泰愿与您一道,为中国的‘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许若干年以后,当袁国文心中的梦想已经实现,面对清水、蓝天和绿山回首往事时,他会欣然想起多年前回国创业的决定,露出熟悉的微笑。

梁国胜 李石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