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普京:强者为王
14901000000005

第5章 往事钩沉

普京虽然不是出身豪门,但家庭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宽裕的。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家里就有了电视、电话,他的父亲是卫国战争中的伤残军人。就像中国文革年代的那些“红二代”一样,少年普京很叛逆。提及往事,普京和他当年的同学、老师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打架”。普京很能打,凶猛顽强、宁死不屈。幸运的是,他没有在这条街头小霸王的道路上走太远。一个偶然的机会,普京迷上了摔跤,后来是柔道。赛场给普京提供了一个释放他个性中强烈攻击本能的场所,在这里,你可以正大光明地打架,打好了还有名次和奖励拿。

父亲、母亲

1952年10月7日,苏共第十九次党代会召开,在这次党代会上,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或者“联布”)正式更名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就在同一天,一个叫普京的小男孩出生在列宁格勒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按照我们的习惯,普京是属龙的,2012年是普京的本命年,刚好六十岁。在新年致辞中,身为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借花献佛,“顺便说一下,明年按东方纪年是龙年。我是龙年生人。按以往的经验,这是我的好年头。我希望,这次龙同样将给每一个俄罗斯家庭和百姓带来成功、收获和幸福!”看来,在俄罗斯这块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上,中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落地生根,普京送出的祝福同样适用于中国人。

俄罗斯人的姓名:俄罗斯人的名字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是名字、父称(由父亲的名字相应的后缀构成)和姓氏。以普京的名字为例,普京的全名为弗拉基米尔(名)·弗拉基米罗维奇(父称)·普京(姓)。普京与父亲同名,他的父亲全名为弗拉基米尔·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俄罗斯女人有婚后改从夫姓的习俗,所以普京母亲的姓为普京娜。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到老”,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他个性中的主要方面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当然也不能忽视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探索他童年时期的表现,发掘他精神世界和命运链条中最隐秘的环节。

普京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弗拉基米尔·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和母亲玛利亚·伊万诺夫娜·普京娜都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在普京之前,他们有过两个儿子,遗憾的是两个孩子都夭折了。老来得子,夫妇二人的心情可想而知,难免会对儿子有些溺爱。这从普京一上小学父亲就送给他一块讲究的“胜利”牌手表,后来他上大学后,又把一辆抽奖得到的“日古利”牌小汽车送给了普京,就可以看出端倪。在当时,这是绝对的奢侈品。

从普京家里有电视、电话这些东西也可以看出,虽然普京没有显赫的出身,但家庭的经济条件仍然是相对宽裕的。这可能与普京的父亲参加了卫国战争并负伤致残,退伍后在工厂里担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受到国家的优待有关。

普京的父亲是一个严肃的人,性格坚毅、少言寡语,做事规规矩矩,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从普京的身上,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不过,从外貌上来看,普京和他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舅舅彼得·伊万诺维奇·舍洛莫夫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普京还有一个慈爱的母亲,父亲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实际上很少有时间与普京在一起,普京更多的时候是由母亲陪伴着。为了照顾普京,玛利亚·伊万诺夫娜一度放弃了工作,后来也只是找一些上晚班的零工,以便白天有时间在家里照顾普京,她干过清洁工、“曾经在面包房里干过夜班,专门负责卸烤面包的盘子,她还干过寄卖商店的夜间值班员”。

为了照顾儿子,玛利亚·伊万诺夫娜做了一个母亲所能做的一切。登上国家的权力顶峰之后,普京依然会深情地回忆起母亲在他这个宝贝儿子身上花费的大量心血,给他讲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带着他出去玩儿……普京刚刚出生,她就瞒着共产党员丈夫悄悄把孩子抱都教堂接受了洗礼。

1993年,已是列宁格勒高官的普京出访以色列,按照母亲的嘱托,他把接受洗礼时的十字架带到耶稣的墓前接受了祝福,然后戴到脖子上,“再也没有摘下来”。

关于母亲的温馨回忆:我还记得我和妈妈坐在房间里,听她给我讲我们亲戚的故事。有一次,她还跟我讲起了自己的妈妈——我的外婆。她回忆说,外婆是个非常善良的妇女——她会搭救任何一个穷人,一定让他们吃饱、喝足、睡好。她还给我讲过她们住过的农村和那里又好又结实的房子。

妈妈还回忆说她们的家有多么好。总之,她对自己在故乡所度过的那些时光怀有温馨的回忆。妈妈说,那时大家做的活很多,但是农闲时光,特别是节日,人们过得既愉快又有趣。

坏孩子、野孩子

在《第一人:普京自述》这本书里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采访者:您为什么六年级才加入少先队?当时情况真是那么糟吗?

普京:当然了。我是野孩子,不是少先队员。

采访者:您不好意思吗?

普京:这是什么话,我的确是坏孩子。

虽然有这样好的父母,不错的成长环境,普京还是变成了一个让人操心的“捣蛋鬼”、“喜欢打架的坏孩子”。不论是普京本人还是他的老师、同学,回忆起那段少年时光,印象最深的都是普京在打架时的“出色表现”。多年之后,普京还对他第一次打架的经历记忆犹新,那还是在他上学之前,在他所住的大杂院的隔壁院子里,他被一个“长得像个丑八怪”的家伙暴打一顿,毫无还手之力。

这件事在普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屈辱而深刻的记忆,让他牢牢地记住了一条教训——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有力量的人,随时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还击你所遭到的侮辱”,并且要战斗到底。所以,早年普京热衷于拳击、摔跤、柔道等体育训练,为的是锻造一副强壮的体魄;成年后他加入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强力组织——克格勃;登上权力金字塔的塔尖后,他又致力于重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有一根信念的红线贯穿于他几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对更加强大的力量的追逐和拥有。在车臣战争中表现出的强硬姿态、绝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坚定立场都体现出普京迅速还击、血战到底的果敢与决绝。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能说明普京是如何反击对他的侮辱的。1999年8月16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召开会议,确认叶利钦总统对普京的总理提名。俄罗斯共产党的领袖根纳季·久加诺夫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新总理候选人充满了蔑视,假装忘了普京的姓名;“亚博卢集团”的领袖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则把普京的名字和父称讲错了,称他为“谢尔盖·弗拉基连诺维奇·普京”。在自己的总理提名被批准后,普京上台感谢国家杜马议员对自己的信任,并特别感谢“格里高利·阿列克谢耶维奇·久加诺夫”——他把亚夫林斯基的名字和父称以及久加诺夫的姓驴唇不对马嘴地捏合在了一起,对他们公然的挑衅行为还以颜色。

话题似乎扯得有点远了,让我们还是回到普京的童年生活中来吧!

1960年9月1日,距离普京家不远的列宁格勒第193中学的门口,新生入学了。远远地望去,一个个头不高的孩子一手捧着一盆花,一手拎着书包飞奔而来,花是用来献给老师的。他跑得飞快,就像一头下山的小老虎,让人担心一个趔趄,就会把他手里的花盆摔个稀巴烂。在普京的身后,母亲玛利亚·伊万诺夫娜驻足张望,眼神中流露出关切和担忧。

很快,学校的老师们就知道这是一个让他们头疼的小家伙。普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到处调皮捣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多动症”。对于普京来说,老老实实地坐在板凳上听完一节课,简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酷刑。他一会儿朝窗外张望,一会儿低头看自己课桌里的宝贝,苦等着下课铃声响起,结束自己的煎熬。课间休息时,大家就没见他好好走过路,从来都是在走廊和楼梯上疯跑。“给人的印象就好像他可以在一个课间跑遍全校的所有楼层。”他就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

普京亲口承认:“我曾经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当然也不会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是个有规有矩的地方,那里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是在热带丛林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话,那么初到另外一种环境,他还会按照原有的规律继续生活一阵子。初到学校,就好比被关在了鸟笼子里。被关在笼子里不舒服,人就开始‘挣扎’,试图冲破这个‘牢笼’。

“这种‘热爱自由’的反叛行为理所当然会引起老师们‘理所当然’的反应,同样,老师类似的一些行为你也不喜欢。就是说,你要想方设法地与老师对抗。这自然会引起矛盾。于是,一切都从此开始了……”

放学之后,普京就在自己家和附近的大杂院里疯玩,不到父亲下班的时间,他是不会回家做功课的。小伙伴们都住得很近,所以普京绝不缺少玩伴儿——踢足球、躲猫猫儿、玩绿林好汉和“勇士”决斗。大杂院里有居民自行搭建的棚子,用来储存过冬的木柴。这成了孩子们表现自己勇气和冒险找刺激的舞台,他们从一个棚子跳到另一个棚子,看得家长们心惊肉跳。看了电影《三个火枪手》之后,大家就拿着木棍儿练习击剑,不亦乐乎。

不过,大杂院的环境实在不敢恭维。这里是流氓无赖们成群结伙出没的地方。“一个个小青年胡子拉碴、脏兮兮的,手里提瓶波尔图葡萄酒,嘴里叼根香烟,整天就知道酗酒、骂人、打架。”普京小时候的好友维克托·鲍里先科这样描述大杂院里有点恐怖的环境。普京混迹于这些人中间,自然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但普京强调说:“我们可不是流氓,我们只不过是街头的小混混而已。”区别流氓和小混混儿的一个标志就是是否随身携带刀具或者“铁制的手撑子”之类的东西——那是有前科的刑事犯惯用的家伙,而普京还是觉得“老老实实靠拳头说话最好”。

一个战士

普京是个打架高手,“有很好的战士一般的素质和善于打架的坚韧精神”。他力气大,打架的技巧娴熟,可以把比自己大的两三个家伙打得抱头鼠窜。所以,一提起打架来,普京就格外来精神儿。让小伙伴儿们印象深刻的是普京异于常人的勇气——“他的心里根本没有害怕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他从来不考虑对方是否比自己大、比自己强壮或者人多,只要一动起手来,普京的表现就像一头小老虎似的,凶的不得了,连抓带咬外加拽头发,不把对方打趴下决不罢休。

当时学校里有个留级生,经常找茬欺负低年级的同学。一次,他惹到了普京,双方约好放学之后一决胜负。普京跟他大打一场,从此,这个留级生老实了许多,不再找同学的麻烦了。看来,普京给了他很好的教训。不过,平时无所畏惧的普京也有他的软肋,那就是去看牙医,每当这个时候,普京就跟要上刑场一样怕得要命。

和所有顽皮的孩子一样,普京偶尔也喜欢逞能和冒险。一次,他和一个同学打赌,说自己可以悬挂在五楼阳台外的护网上。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打赌!普京果然上了阳台,翻过围栏,把自己吊在了护网上。只见他双手交替运动,很快就爬到了楼顶的房檐上,接着又爬进隔壁教室的阳台,穿过那个教室,回到了自己的班级。想想吧!如果未来的总统从五楼摔下去,将是什么样的结果?

普京富有正义感,喜欢打抱不平,保护身边的弱者。他不喜欢主动招惹是非,也不去拍那些大孩子的马屁,更不会凭着一把子力气去欺负别人。但是,如果有人欺负了他或者他身边的小伙伴,普京就会奋起反击。一次,鲍里先科有了麻烦,跟对方约好了打架的地点。普京听说后,马上对鲍里先科说:“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去!”到了约定的地点,对方却迟迟没有出现。普京和好友耐心地等待着,根本没想过借这个机会体面地溜掉。天寒地冻,他们不得不隔一会儿就到大楼的门厅里去暖暖身子。但直到最后,对方也没有赴约。“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们赢了。多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来,鲍里先科仍然觉得很惋惜,“很遗憾,我们当时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本来是想好好打一场的”。

普京伸张正义的行为,赢得了同学们的拥戴。六年级的时候,普京加入了少先队——通常是三年级的时候加入,由于普京的调皮捣蛋和不遵守纪律,这个过程被推迟了三年。要知道,当时的班级里几乎清一色是少先队员,只有两三个例外,普京就是其中之一。但令人意外的是,普京这个落后分子刚加入少先队不久,就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队长,这印证了普京在同学心目中的威望。

因为打架,普京没少被父亲教训,甚至被送上了“同志法庭”。在当时的苏联,每个街道办事处都设有同志法庭,负责对当地居民的各种不端行为作出评价,并将结果提交给他的单位、学校或者派出所。普京惹祸了,接到了同志法庭的传唤,这里的法官也是当地的居民。“法官”们警告普京,如果他继续惹是生非,就把他送进青少年管教所。普京的父亲弗拉基米尔·斯皮里多诺维奇也是这个法庭的一员,他恳求大家给普京一个机会,让他把儿子带回去管教,承诺会管教好自己的儿子。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普京至少老实了一段时间。

薇拉·德米特里耶芙娜·古列维奇(普京的班主任)的回忆:“他身材虽小,但却是个非常灵活和顽强的孩子。他从来都不是弱者,总是很善于保护自己。他自己不惹事,但要是谁惹了他,他会马上还以颜色。一打起架来像个小老虎似的,所以,他的脸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从这些童年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普京那种捍卫自己尊严的勇气和锄强扶弱的正义感以及勇猛顽强的好战天性。这些个性特征一直延续到他成年之后的生活中,他的领导风格深深地打上了性格的烙印。

童年的普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强烈的、甚至是过于敏感的自尊心。一次,在劳动课上,老师正在教大家做收垃圾用的小簸箕。普京不知道出了什么洋相,惹得老师大为光火,薅着普京的脖领子,将他拖出了教室。当众受到羞辱的普京气得要爆炸了,很长时间都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没事了,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但他会突然地暴跳如雷,大发脾气。就这样反复了好几次。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尊严的冒犯,即便是来自老师这样的权威人物。

用薇拉·古列维奇的话说,“弗洛迪亚(普京名字“弗拉基米尔”的另一个昵称)是个好人,但他从来也不原谅出卖自己或是对自己刻薄的人”。由此来看,普京的个性中似乎缺乏宽容的一面,他能够自上而下地包容和善待别人,那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但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胸襟广阔的宽容。加入克格勃之后,普京个性中的这一面得到了强化,因为克格勃出身的人“绝不会原谅对其不敬之人、对其不恭之举”。

如果说早年的普京是只知道用拳头说话的一介武夫,那是不公平的。普京喜欢读书,在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契诃夫的书,而且是限量印刷的珍贵版本。五六年级的时候,普京就能在文学课上流利地阅读果戈理深奥的作品,让小伙伴刮目相看。还有一次,在历史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平时不喜欢发言,也不喜欢自我表现的普京忽然站了起来,条理清晰、胸有成竹地回答说:“……这些是次要原因,而这是这桩历史事件的起因……”历史老师的脸吃惊得拉长了,同学们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诧异地望着普京。

后来,每逢文学和历史课,只要老师叫普京起来回答问题,同学们就会冲他挤眉弄眼,暗示他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这样一来,老师就没有时间提问其他同学了。有时候,整节课都是普京与老师在交谈,其他同学则心中窃喜,等待着下课铃声响起。

这是普京个性的另一个侧面——处事低调,锋芒内敛,不喜欢显摆自己,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于自己的体育天分,普京也不喜欢炫耀,不过,在一次一千米测验的时候,普京像一支离弦的利箭一样,从起点一直冲刺到终点,被他远远甩在后面的同学目瞪口呆。尽管他是个打架高手,他也不愿意卖弄这方面的优势,即便是保护了自己的同学,他也不会得意洋洋地显摆自己,特别是当着他们的面,以免伤害同学的自尊。

走上正道

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普京的生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其中一个变化发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当时普京参加了一个德语俱乐部,因为他对德语非常感兴趣,大概是因为受了反法西斯电影的影响,将来打算到德国去当间谍吧!德语老师就是他后来的班主任薇拉·古列维奇。薇拉·古列维奇对普京非常赏识,很关心普京,经常到普京家里家访,与他的父母沟通如何帮助普京提高自己的成绩,并将他和那些混混儿们分开。老师的善意也得到了普京友好的回应,他与薇拉·古列维奇建立起了终身的友谊。普京加入克格勃之后,之所以能被派驻到德国,就与他的德语功底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年级的时候,一个更加重要的变化发生了,普京开始参加体育训练,体育锻炼给他的影响有目共睹。他以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赢得了俄罗斯人的信任和爱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普京参加训练的初衷却并不那么正大光明,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壮、更能打,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孩子王的地位。用普京自己的话说,“我发现自己好斗的天性无法使自己在院子里或操场上称王,于是就决定学拳击”。虽然当时的普京还没有遇到有威胁的竞争对手,可是他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趁早学点功夫,以后在大杂院和学校里可能就无法立足了。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当一个“成功者”,而这就需要体力和技能方面的训练。

遗憾的是,普京的鼻子很快就在训练中被打破了,疼得连鼻尖都不敢碰,所以他很快失去了继续学习拳击的热情,转向了不那么危险的摔跤。

幸运的是,普京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好教练——阿纳托利·谢苗诺维奇·拉赫林。拉赫林发现了普京在运动项目上的潜能以及他学习这门技能的强烈愿望,他被普京的热情和毅力所打动,用心地栽培这棵难得的好苗子。倒是普京的父母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底牌,“打架有什么好学的!要想学,大杂院里那帮流氓无赖有的是,还用到什么地方专门学去么?!”拉赫林教练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到普京的家里说服他的父母,终于让他们同意普京继续学习摔跤。

普京那种好战的天性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正当发挥的舞台。他将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训练中,放学之后一回到家,普京就急急忙忙地换上训练服,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直奔体育馆。现在他不用像个街头小混混一样跟人打架了,他可以再训练场上跟人打个够,还能得到教练的赏识和肯定,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正如普京所说,“如果没有体育,我不知道后来生活会怎样。由于体育我才摆脱了市井生活”。普京的班主任也承认,“自从五年级开始正式学摔跤以后,他就变得稳重起来了。但为了保护自己,有时还是要打架的”。

体育训练倒逼着普京用功学习。因为摔跤队里有规定,如果队员得了两分(当时苏联学校实行五分制,三分及格),就得打道回府;等成绩提上来了,再回来参加训练。所以,普京要随身带着教科书和成绩册,向拉赫林教练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于是,普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改善。等他八年级毕业的时候,成绩里已经没有三分了。

很难想象,如果普京没有成为运动员,他的人生会滑向何处,很可能是彻底堕落成流氓无赖,走向犯罪的深渊。正如他生活的大杂院里的那些混混一样,很多都变成了酒鬼,蹲了监狱。所以,普京发自内心地感激自己的教练,“阿纳托利·谢苗诺维奇在我的生活中起到过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他改变了普京的人生,把野性难驯的普京引上了正途。在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后,拉赫林应邀参加了他的就职典礼。

在摔跤队里,普京也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因为他不嘲笑和挖苦别人,也不欺负比自己弱的同伴,所以也没人敢招惹他。用拉赫林的话说,“普京内心里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是他骨子里的东西”。正是这种强烈的尊严感赢得了上至教练下至队员的敬重。

在训练场上,普京把他那种“战斗到底”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打架的时候他就是凭这种劲头儿百战百胜的。他的勇敢、速度和非凡的耐力都给拉赫林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平时彬彬有礼的绅士派头截然相反。对于每一场比赛,普京都是全力以赴,不是百分之百的努力,而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即便没有获胜的希望,普京还是会坚持到底,不会轻易认输。

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雪豹:拉赫林教练对普京在场上场下的表现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可是一走上铺着地毯的训练场地,普京却从不妥协。每次出场比赛,他总是像换了个人一样,他马上就变成了时刻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雪豹。而比赛一结束,站在你眼前的他立即就恢复了原来的形象——善良、温和、彬彬有礼。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上了比赛场就变成斗士,走下地毯马上就恢复那种哲人和思想者的状态。他就具有这种惊人的品质。”

虽然训练场为普京好战的天性提供一个宣泄的出口,让他不再热衷于打架,但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一次,普京和一名同学在车站等车。这时,从公交车上下来两个酒鬼,骂骂咧咧,横冲直撞。普京平静地将自己的书包递给同学,一个闪电般的动作,其中一名醉汉就被撂到了雪堆里,另一个醉汉吼叫着踉踉跄跄地扑了上来,但两秒钟之后,他就躺在同伴的身边了。同学的结论是“平时怎么都行,但对那些无事生非和随便就想欺负别人的流氓和无赖,沃夫卡(普京名字“弗拉基米尔”的另一个昵称)是从来都不会放过的”。

不过,普京很善于运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战术。在他升入高年级并转入一所新的学校之后,当地的孩子开始找他的麻烦。一次,普京的后脑勺无缘无故地挨了一下。普京当即反击,双方约定放学后一决高下。普京带着仅有的两个和他一起转入这所学校的伙伴来到约定的地点,迎接他们的有十几个当地的家伙。但普京面无惧色,毫不示弱,用他的勇气镇住了这帮家伙,对方首先退缩了,握手言和。普京赢得了这些人的尊重。

从事体育训练的初衷已经改变,成为“在体育中证明自己,取得成绩”。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都是这样吗!经过多年刻苦的训练,普京开始在各种赛事中取得名次,并先后获得了“桑勃式摔跤”(1973)和“柔道”(1975)两个项目的“运动健将”称号。如果继续自己的运动生涯,拉赫林教练认为普京不仅可以成为苏联的冠军,还可以成为全欧洲的冠军。可惜的是,加入克格勃之后,普京逐渐退出了训练和比赛。

通过训练,普京收获的不仅是名次和荣誉称号,还有从运动中体悟到的人生智慧。“柔道不仅仅是体育……柔道是哲学。柔道需要尊重长者,尊重对手。柔道不是为意志薄弱的人准备的。”

作为指导普京十年之久的教练,拉赫林对他了解至深。在普京的身上,拉赫林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品格。这些品格在普京的仕途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他巨大成就的内在支撑。

首先是普京的独立性。普京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不盲从和依赖别人,更不会折腰屈服。他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目标坚定,行动效率高。拉赫林认为,“瓦洛佳(普京名字‘弗拉基米尔’的昵称)积极主动地追求明确的目标以及确定心理标尺这一过程发生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也就是普京开始从事体育训练的时候)。普京本人缔造了自己的性格和个性的完整”;“正是他本人,不仅把自己教育、培养、造就成一名运动员,当然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真正的、有个性的人”。

普京的好友维克托·鲍里先科深有同感,“想靠武力强迫他做什么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个从根本上影响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弗拉基米尔·普京是个自己造就了自己的人”。与这种人格上、精神上的独立性相伴随的是普京为人处世的坚定立场和一以贯之的操行准则。这些做人的原则在他青少年时代就已经植根于他内心深处,伴随他一生。普京自己也说,保持独立很重要,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当一个仲裁者,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纠纷。一到需要裁判是非的时候,大家的目光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向普京。

其次是普京坚韧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自制力。在赛场内外,人们很少看到普京有什么情绪化的表现。不管比赛输赢,普京的表现都非常平静。“老实说,此时要想根据瓦洛佳的表情判断他的内心状态是困难的。”这种深沉内敛、喜怒不形于色的个性在今天的普京身上还可以看到。

在一次比赛中,本来占据上风的普京被对手卡住了脖子——这在桑勃式摔跤中是违规动作,结果普京中招了,倒下后再也没能站起来,彻底输掉了这场比赛。仅仅过了一周,普京在比赛场上再次遇到了这个暗算自己的对手,他一上场就卯足了劲儿,攻势凌厉,迅雷不及掩耳,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就撂倒了对手。终于出了一口恶气的普京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得意忘形,而是平静如常,就像输了比赛也没有暴跳如雷、大发牢骚一样。

中学毕业后,有一次同学聚会,普京答应参加,但因为要参加比赛,他临时去了别的城市。正当大家聚会的时候,普京打来电话,说自己飞回了列宁格勒,马上就赶过来。他信守承诺,还为大家带来了一瓶罕见的“老塔林”牌伏特加酒。这时,同学们才知道普京输掉了比赛,但普京没有表现出任何懊丧的情绪,在他看来,对手的实力比自己强,输给这样的对手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儿。的确,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胜利,善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走向新的高度。

根据鲍里先科的回忆,普京情绪化的行为仅有两次,一次是被劳动课老师薅着脖领子拖出教室那次;另一次是在切列穆什金(普京大学时的好友,在比赛中负伤,不治身亡)去世的时候,普京抱头痛哭。“这么多年啊!这是多么坚强、多么一贯的天性!”

同学眼里的普京:

诚实、负责任、有力度。

注重行动、蔑视空谈、不苟言笑。

温和、朴实,甚至有点腼腆,性格坚定如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