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普京:强者为王
14901000000006

第6章 梦想成真

安德罗波夫执掌的克格勃开始大力宣传自己,间谍题材的书籍和电影陆续出版和上映。普京萌生了成为间谍英雄的念头。这个念头并不是一闪而过,他为此努力了7年时间。普京的心智似乎比同龄人成熟,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为自己的间谍梦全力以赴,终于梦想成真,跨入了克格勃的大门。

梦想从何处开始

当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都怀揣着瑰丽多彩的梦想,远大的目标让我们激情燃烧、热血沸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生活的坎坷磨平了青春的棱角,梦想也随之褪色,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变成内心深处一个略带苦涩的记忆,偶尔提起也只能换来无奈的一笑,笑自己年少轻狂、无知者无畏。对大多数人来说,梦想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只有一少部分人,他们把梦想作为现实的目标,以他们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毅力,一步步地付诸实践,最终梦想成真。普京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类精英中的一员。

普京曾经梦想过成为一名水手,后来还想当飞行员,他想读列宁格勒的民航学院,甚至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还订阅了航空的期刊。不过,后来他的兴趣转向了情报机关,立志要成为一名间谍。这与当时苏联推崇间谍英雄的社会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

1967年,尤里·安德罗波夫被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在他的任内,克格勃彻底颠覆了自己过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形象,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为了庆祝克格勃成立五十周年,出版和发表了大量有关苏联侦察员的书籍和文章,相应的影视作品——《盾与剑》、《神秘的复仇者》、《死亡季节》等也公开放映,顿时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潮,侦察员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和神话。

《盾与剑》讲述的是苏联侦察员亚历山大·别洛夫的故事。小说于1965年出版,3年后,同名电影上映。正如普京的一位朋友所说,“我们读《盾与剑》都读入了迷,一连读了好几次。有关侦察员的电影也是场场不落。那时候,我们白天谈的、夜里梦的都是侦察员的事儿”。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经历与普京本人出奇地相似,让人感叹命运的安排竟然是如此奇妙:

——出生于工人家庭,独生子,父亲希望儿子能够步其后尘到工厂工作;

——同学们并不知道他早就想当一名侦察员;

——父亲曾经为祖国战斗过,所以,毫无疑问,他十分清楚,侦查工作对于国家安全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侦察员,身为少年的他,除了每天早上坚持做操外,还有目的地在柔道运动队学习柔道;

——他有一副侦察员特有的外貌,这无疑会对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为了侦察工作,他不得不同心爱的姑娘断绝了关系。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他不想对她撒谎,既然选择了就要有牺牲,他必须自愿放弃最珍贵、最爱的人;

——他痴迷于歌德,此前还曾一本正经地学习过化学;

——他曾在封闭的专门培养职业侦察员的学校学习过,他曾经像个苦行僧一样拒绝一切可能影响他学习专业知识的诱惑;

——他判断力强,而且总是既冷静又清醒;

——他曾经认真地练过体育。因为他认为,只有把身体练得最棒,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经得住高强度和超常规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尽管音乐方面“绝无天赋且愚钝”,但他还是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听音乐会,以图理解音乐的真谛,因为在他看来,音乐会对未来的工作会有所帮助;

——练过跳伞;

——“刚开始的时候,侦察员这一职业在他的心目中全都是丰功伟绩。不过,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他终于明白,这是项由无尽无休的耐力和警觉而构成的工作,它的成就是靠千千万万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儿换来的”;

——他除了有侦察员组织能力、行动能力方面的职业天赋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本事——那就是慧眼识人;

——他有非凡的记忆力和神奇的自制力;

——他学过德语,惟一一次国外工作经历是在德国。

普京这样讲述自己当时的心态,“《盾与剑》这样的图书和间谍影片完全抓住了我的想象力。最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人能办到一支军队办不到的事情。一个间谍可以决定上千人的命运。至少这是我当时的理解”。在他的桌上,曾经摆放着一张杨·卡尔洛维奇·别尔津的照片。这是苏联军事情报机关早期的一位领导人。他十五岁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胜利后,别尔津加入了全俄肃反委员会(克格勃前身),后来担任了工农红军情报侦察局局长。1937年,别尔津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并枪决。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深深地吸引了少年时代的普京,成为普京心目中的偶像。在他罹难四十年后,这个崇拜他的少年加入了克格勃;又过了二十年,普京成为了克格勃的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首长。

不过,普京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继续做白日梦,幻想自己成为间谍英雄的风光场面,而是行动了。怎样才能加入克格勃?这是摆在普京面前的现实问题。

孤注一掷

普京知道他的好友维克托·鲍里先科认识一个在克格勃工作的人。他对鲍里先科说,自己有个熟人想打听一下,怎么才能进入克格勃。鲍里先科问了那个在克格勃工作的人,对方说:人事方面的事情由干部处负责,地点在铸造大街。那里是克格勃列宁格勒分部的所在地,那栋大楼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铸造大街的大房子”。

于是,普京直接找上门去了。他走到克格勃大楼的门口,问卫兵:“干部处在哪?”

卫兵了解了他的来意之后,告诉他,这事得去接待处,而接待处在柴可夫斯基大街。普京又跑到柴可夫斯基大街,并记下了接待日和接待时间。之后,普京又去了一趟,负责接待的人告诉他另外找个时间再来。看来,普京得“三顾茅庐”了。

当普京第三次来到克格勃接待处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克格勃的军官出面接待了他。根据普京的回忆,当时的过程是这样的:

“我想在你们这儿找一份工作。”

“好啊,但有几个问题。第一,我们不接受主动来的人。第二,你服役之后,或是受过某种高等教育之后再来找我们。”

“什么样的高等教育?”

“什么都行!”

“但是最好读什么专业?”

“法学院。”

于是,普京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目标,考取列宁格勒大学法学院。他走访了列宁格勒大学的法学院,参观了法学院大楼、办公室和教室,了解了法学院的课程安排。接下来,普京放弃了物理、化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学、语文和其他考取法学院所必须的科目上,这些恰恰是他的优势。有了明确的目标,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普京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艰苦学习。

不过,挡在他面前的大山不仅是入学考试,还有来自父母和教练方面的阻挠。拉赫林教练告诉普京的父母,他几乎不需要考试就能上体育俱乐部所属的工厂技校,如果冒险考大学,一旦落榜的话,就要参军。父母完全赞同拉赫林教练的意见,千方百计地要打消普京考大学的念头。但普京决心已定,“谁也无法阻拦我”。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想起自己当年考大学时的混乱和盲目,对于报考哪所学校和学习什么专业,完全没有概念。学校和专业都是随便选择的或者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比较之下,普京的选择就要成熟和明确得多。这是他比一般人要出色的地方。

普京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为自己的目标孤注一掷,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有生以来,需要我倾尽全部赌注为之一搏的情形有过几次,这次就是其中之一。或者我现在就做决定,一切都自己做,然后就会出现自己所希望的人生中的一个新阶段;或者我彻底完蛋。这是我仁恒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法学院的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四十人里只有一个幸运儿。他几乎是整夜整夜地看书,就连训练的间隙也不错过。他的好友维克托·鲍里先科被一所专科学校提前录取了,于是到普京面前吹嘘说:“我现在可是大学生了,可你呢?”普京连眼皮都没抬,一边看书一边回应道:“没关系,我很快也会成为大学生的。”

静静地等待

普京兑现了自己所说的话,终于迈入了列宁格勒法学院的大门。在大学校园里,普京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继续训练和参加比赛,从而在智力和体能两个方面为将来加入克格勃做好准备。鲍里先科每次去家里找他,普京都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看书,课桌上码放着厚厚的教科书和列宁选集。普京会一边跟好友聊天,一边看自己的书,让鲍里先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自己影响了别人的学习。他提醒自己,再过几分钟就离开。普京察觉到了鲍里先科的不安,于是放下书本,拉着他到走廊上聊天,可不知不觉中又开始练起了哑铃。他的确不想浪费时间,哪怕是一分钟。

在大学里,普京交到了瓦洛佳·切列穆什金这样的好朋友。大学生活是五光十色的,总能给人留下很多愉快的记忆。普京曾对采访他的人饶有兴味地回忆起到建筑工地上打工的经历。在建筑工地上,他做的是伐木和维修房子的工作,一个半月的辛苦劳动之后,普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1000卢布,而当时一辆轿车的价钱是3500到4000卢布。

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普京与他的伙伴都喜出望外,他们决定去旅游,好好地放纵一把。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几个人都喝醉了。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大家游泳、晒太阳,玩得非常尽兴,很快就花光了身上的钱。他们用所剩不多的钱买了船票,一连两个晚上,普京躺在悬挂在水面上的救生艇里,望着满天星斗,感受着冒险的乐趣。

不过,这期间好友切列穆什金的意外身亡让普京受到很大的打击。当初,是普京劝切列穆什金学习柔道的。可是,在一次比赛中,切列穆什金受了重伤,全身瘫痪,不久后在医院里去世了。这件事让普京非常痛苦,并感到深深的自责,他归咎于自己,时隔多年仍然为此痛心疾首,“至今我还后悔,不该劝他学柔道……”

这起意外让大家看到了硬汉普京内心脆弱的一面。他的第一反应是愤怒,一定要到体育教研室讨个说法,让责任人受到处罚。在拉赫林教练的劝说下,普京才放弃了这种不理智的做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定谁有责任。在切列穆什金的追悼大会上,臂缠黑纱的普京面无表情地伫立在好友的灵柩旁,冷峻的面孔仿佛是一尊大理石雕像。谁也不知道普京在想什么。

参加了追悼会的鲍里先科后来听普京的同学说,大家散去之后,普京和这位同学陪伴着切列穆什金的妈妈和姐姐去了墓地。他趴在切列穆什金的坟头失声痛哭,任凭别人怎么规劝,都无法止住他的哭泣。就这样,普京一直哭了很长时间,将内心压抑着的痛苦全部倾泻了出来。他之所以不愿意当众哭泣,就是不希望大家看到他柔弱的一面。这是普京从父亲身上继承的一种品格——从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

欢乐与痛苦交替着的大学生活并没有让普京忘记他的初衷。“我在大学那些年一直等待克格勃办公室的那个人能想起我。好像他已经把我忘掉了。我去见他时毕竟还是中学生。谁能想到我有这种精神?但我记得他们不喜欢主动找上门来的,所以我也没有露面。我只是静静地等待。”

可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了,克格勃似乎真的遗忘了普京,他一直期待着的事情没有发生。普京自己也有些灰心了,做了寻找别的工作的打算,例如当检察官、律师等。但命运很喜欢跟我们开玩笑,当一个人即将放弃他千辛万苦地追逐的目标的时候,转机往往就在这时出现了。

所以,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绝望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弃,因为希望常常就出现在绝望的边缘地带。人生也是如此,即便所有的人——亲人、朋友……都对你失去了信心,仿佛整个世界都把你抛弃了,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命运的转机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再坚持一下,你就会看到人生的转折点和胜利的曙光。

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境界让人欣喜若狂。作者也曾经为一份心仪的工作付出了长期的努力,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不断投递简历,也得到了若干个面试机会,但最后都没有结果。就在自己开始懈怠,不抱希望的时候,机会从天而降,梦想成真。得到那份工作后,作者有很长一段时间有种做梦般的不真实感。当普京得知自己被克格勃选中,为之努力了多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喜悦之情一定不亚于此。

那是在普京读大四的时候,普京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陌生人请求和他见面,他在电话里告诉普京:“我需要和你谈一谈工作分配。我现在还不想说究竟是什么工作。”敏锐的直觉告诉普京,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克格勃没有忘记这个有志青年。他抑制着心头的狂喜,马上表示同意,双方约定在教师休息室见面。

超过了约定的时间二十分钟,对方还没有出现。普京暗骂:“这头猪!或许有人在戏弄我?”正当他打算离开的时候,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一边对普京道歉,一边告诉他:“弗洛迪亚,还有很多时间,如果邀请你到情报部门工作,你会怎么想?”

当自己的预感得到确认之后,普京反而冷静下来了。他没有告诉对方,这是他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有的梦想,也没有说自己曾为此努力多年,因为普京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个当年接待他的克格勃军官对他说的话,“我们不接受主动来找我们的人”。

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就业委员会险些把普京发配到别的地方。法律系的代表看到普京的名字后,说了一句:“我们要让他当律师。”正在房间角落里打瞌睡的、负责监督学生分配的克格勃军官这时候醒了过来,他大声地说:“噢,不,这个问题已经决定了。我们要雇普京为克格勃服务。”一切就这么决定了。

我们可以想象普京当时的心情,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维克托·鲍里先科,和他一起庆祝。当时,鲍里先科正在家里,普京突然闯了进来,“走!”他什么也不解释,拉起鲍里先科就往外走。

“到哪儿去?干什么去?”鲍里先科一头雾水,茫然地问自己的朋友。可是普京还是什么都不说,但从他庄严肃穆的表情上,鲍里先科意识到一定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事情,既然普京执意保密,鲍里先科也就不再继续追问。

他们开着普京的“日古利”牌汽车,直奔一家他们经常光顾的高加索风味餐馆。两个人一边品尝着高加索风味的食品,一边喝着清淡的甜酒——要知道,普京基本不喝酒,除非是非常特殊的情况。普京与好友聊得非常开心。大概是过于兴奋,普京虽然喝了酒,还是坚持自己开车,这让鲍里先科很吃惊,处事稳重的普京通常不会这么莽撞的。

不过,鲍里先科还是很快就知道了普京毕业之后的去向。一天晚上,他的哥哥回到家,告诉鲍里先科:“我在体育场看到普京了!”

“他在那儿干什么?”

“什么干什么?工作呀。当他出示自己的工作证时,那帮执勤人员几乎排成一队,立正向他敬礼。”

鲍里先科瞬间就明白了普京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