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普京:强者为王
14901000000007

第7章 潜龙在渊

在克格勃系统里,普京默默无闻地工作了16年,退役时的军衔为中校,后来成为预备役上校。但这貌似黯淡的十几年时光,普京并没有虚度,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磨练着自己。潜龙在渊,蓄势待发。在此期间,普京结识了一位美丽的空姐——他后来的妻子柳德米拉。空姐与特工的爱情童话,似乎是俄罗斯版的“007”。

“潜伏”十六年

从1975年大学毕业后加入克格勃到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退出克格勃,普京为这个组织服务长达十六年之久,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中年,可以说他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克格勃保卫国家安全的事业。对于这个组织,普京怀有深厚的、不容冒犯的神圣情感,丝毫不值得奇怪。

苏联解体后,克格勃面临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威风扫地。由于克格勃当时的主席——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参与了“八一九”事件,叶利钦对克格勃存有戒心,决定将这个庞大的组织肢解,一分为六——联邦安全局(负责反间谍与反恐)、对外情报局、联邦通讯与信息局(在克格勃负责监听与密码系统的部门基础上组建)、总统特别计划总局(负责保卫地下秘密设施)、联邦保卫局(负责保卫国家领导人的安全)、联邦边防局(边防军)。很多特工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失去工作,生活潦倒,一些人不得不去为俄罗斯富豪充当保镖,还有一些人沦落为黑社会。

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后,一直致力于恢复国家安全机关的荣誉,重振昔日雄风。“八一九”事件发生后,屹立在克格勃总部所在地——卢比扬卡广场上的克格勃鼻祖捷尔任斯基的雕像被人推倒,而大楼内纪念安德罗波夫的牌匾则被忠诚的克格勃官员保护了起来。普京担任联邦安全局局长后,将这块牌匾找了回来,放回原来的位置。普京鼓励特工们“抬起头来做人”,重振安全机关的雄风。

当人们质疑他的克格勃出身时,普京总是毫不客气的回应,从不遮遮掩掩,他告诉美国的记者:老布什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是来自情报机关。克格勃的工作经历“教会我如何同别人进行交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掌握了如何处理大量信息并分出轻重缓急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克格勃培养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感。

普京在克格勃工作的详细情况,外界知之甚少,以至于各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和传言流传甚广。普京先是在反间谍部门工作,后来又调到了对外情报部门。刚刚参加工作的普京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年轻气盛。一次,他跟同事们一起起草一个计划,一名老特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普京马上说:“这样不行!”

“你是什么意思?”老特工诧异地看着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这不合法。”

老特工似乎不明白他的话,“什么法?”

普京马上引用法律条文,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其他同事都是以不解的眼神看着普京。遭到质疑的老特工讽刺地说:“对我们来说,上级指示就是法律。”他给普京上了社会大课堂上的重要一课。

在对外情报部门工作了几年之后,普京前往莫斯科的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参加培训,随后被派往东德,在德累斯顿的克格勃分部工作。有人说普京在此期间参加了一个名为“光速”的神秘计划,普京的回答是“我没有参与。这次行动是否实施我也不清楚”;也有人说普京在幕后操纵着德累斯顿党委书记汉斯·莫德罗夫,但普京表示他跟这位高级官员仅仅是在招待会上见过几面而已;还有人称普京获取了重要的欧洲轰炸机情报,普京的回答非常干脆:“我不负责技术情报……他们为什么给我编了这么多故事?都是无稽之谈。”

普京并不是人们浪漫主义想象中的超级间谍007,而是一个普通的情报官员。他做的是政治情报工作,包括政党及其领袖的情报、现任领导和潜在的领导、各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北约的情报。具体工作就是招募线人,获取情报并进行评估,然后将有价值的情报发回莫斯科的总部。

前民主德国情报机关的首长马库斯·沃尔夫曾经说过,普京得过一枚表彰“为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队所做的贡献”的铜质奖章,这是非常普通的奖章,只要没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就可以得到。普京承认,沃尔夫的话非常客观,只是奖章上多出两个字,是“杰出贡献”,而不是贡献。

线人揭内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位曾为普京服务的代号为“M”的前民主德国特工爆料,披露了普京在东德特工生涯的一些内幕。从内容看,似乎是可信的。

M是一位有经验的老特工,而普京那时还是一个新手,两个人刚开始合作,普京就犯了不少新手才会犯的幼稚错误,例如接头的时候迟到,将最新的间谍无线电装置交给M,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操作。虽然普京是领导,但他很谦虚,总是征求M的建议,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

易北河岸边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个接头点,M特工每晚都在那里慢跑。他把压扁的啤酒罐或香烟盒扔在双方事先约定的地方,里面藏有加密电文,或者把情报藏在水泥块里,敲碎水泥块,就可以得到情报了。另外一种接头办法是,如果普京办公室里的电话连续响了三声,就是M特工需要紧急约见,普京要在60分钟内赶往接头地点。

普京留给这位特工的印象是,善于自我控制,处事谨慎而又雷厉风行。“他不是个酗酒者,也不抽烟。他不恋钱,也不好色。他总是在控制着自己的感情,他总是将秘密藏在心头。他一定有弱点,可我就是不知道这个弱点是什么。”

在民主德国生活的几年时间里,普京和他的家庭完全融入了这个国家,生活按部就班,平稳而舒适。可是,在东欧剧变中,柏林墙倒塌了,整个国家动荡不安,他们平静的生活也随之被打破。普京奉命准备撤离这个陷入混乱和崩溃的国家,他和同事销毁了所有的文件,甚至连炉子都烧坏了,花费大量心血组织起来的情报网也被迫放弃,几年来的努力毁于一旦。

愤怒的示威者冲向克格勃的办公楼,形势万分危急。普京勇敢地站了出来,直面这些失去理智的疯子。

“你们想干什么?这里是苏联的军事设施。”

“那你们在停车场的汽车为什么挂着德国牌照?你们在这儿到底干什么?”一个家伙喊道。

“我们两国有协议,允许我们使用德国牌照。”

“你是谁?你的德语怎么说得这么流利?”

“我是翻译。”普京聪明地回答道。

可是,对于丧失理智的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人群依旧躁动不安,随时都可能冲进大楼。普京将保卫人员集合起来,告诉他们:必须采取自卫措施。一个人说话了,“没有莫斯科的指示我们什么也不能做。现在莫斯科保持沉默。”他的话让普京心里一阵发凉。但普京没有退缩,他向示威人群表明了立场,将以武力来保卫大楼。“这种决心自然给来犯者留下了印象,至少是在一段时间内。”

正是普京的果断争取了时间,拖住了示威者,直到驻扎在附近的苏联军队赶到,示威者终于散去了。可是,同事的那句“莫斯科保持沉默”一直在普京的脑际回响,他意识到,自己的祖国已经不复存在,她得了不治之症——权力瘫痪。不过,他在紧要关头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1990年,普京奉调回国。

本节的标题“潜伏”不仅仅是指普京作为一名间谍的工作特性,更主要的是指在克格勃的这十六年可以视为普京人生中一个漫长而重要的“潜伏期”,或者说是“潜龙在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没有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普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在逐渐成型,他在积累着人生阅历和应付形形色色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丰富经验,尤其是在民主德国的几年时间,不仅开阔了普京的视野,而且德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工作作风给普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弗拉基米尔·普京——克里姆林宫里的“德国人”》一书译者前言中所说的,“德国人的诚信、虔诚、理性、准时、严谨,特别是日耳曼人的丰富知识等,对于普京本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无不具有积极的帮助”。而亲历民主德国的崩溃,一定给普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这个过程只是苏联解体的预演而已。

普京的朋友、大女儿玛莎的教父谢尔盖·卢尔多金曾经讲述过发生在普京身上的惊人变化:过去,普京不太擅长说话,跟别人沟通非常困难,而且说话的速度很快,卢尔多金经常提醒普京:“你说话不应该这么快!”可是,与当时的普京相比,现在他“说话的水平比得上西塞罗”;“他现在讲话很得体。涉及的面宽,有思想,有感情。他是从哪学的呢?”

普京在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时的教官米哈伊尔·弗罗洛夫也指出,普京性格有些内向,不擅交流。不过,多年之后的普京已经能在各种场合下应付自如了。相信他从克格勃的经历中受益匪浅。

按照《易经·乾卦》中的推演,“潜龙在渊”之后,还有龙现于野、蛟龙得水、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几个阶段。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一一审视普京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展望这位政治强人的未来。

空姐与特工

普京在克格勃工作期间的一个主要收获就是恋爱、结婚,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玛莎和卡佳。不过,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位“硬汉”的情感经历,尽管材料非常有限,但还是可以大致理清脉络。

在193中学时,普京曾与一个叫列娜·奥夫奇尼科娃的女孩交往密切。他的班主任薇拉·古列维奇证实了这一点,列娜从六年级开始就经常去普京家,这位老师还对普京为什么报考法学院,而不是像列娜那样去上技术学院感到非常不解。

升入281中学后,普京结识了另一位名叫列娜的女孩——列娜·皮萨列娃。有一张照片:列娜将一条围巾围在普京的脖子上,普京的手则搭向列娜的胳膊,两人就那样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对方,看上去完全是一对沉浸在热恋中的小情侣。

皮萨列娃的姐姐加丽娅承认妹妹喜欢普京,不过,她对普京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好,觉得普京相貌平平,甚至有些沉闷,她很奇怪妹妹为什么对普京着迷。普京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这样的,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人们就会深深地被他吸引。他后来的妻子柳德米拉对普京的认识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也是做特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一下子就能被人记住,就增加了身份暴露的危险。

考上大学之后,普京与列娜的关系就淡化了。列娜毕业后结婚去了莫斯科,后来离婚了。这让姐姐加丽娅非常难过,她想起了普京,并给普京打了电话。那段时间,普京下班后经常来安慰加丽娅,陪她散步,直到深夜……他的博学多才、幽默细心给加丽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读大学的时候,普京曾有过一位真正的恋人,这次恋爱显然比中学时青苹果似的恋情更热烈,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普京曾直言不讳地说过:“除了那一次之外,其余都不算认真的。”柳德米拉听到这样的话,应该很不舒服吧!不要忘了,直言不讳是这位总统的特点之一。他坦率的程度在政治家当中并不多见。

那个女孩是学医的大学生,漂亮而且有个性,两个人已经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准备结婚了。当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戒指、西服、婚纱都买好了,普京却作出了取消婚约的决定。他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作出的最困难的一个决定,“非常困难。我当时真想躲起来。”至于其中的原因,普京不愿意谈及,只是对采访他的人说:“有些事情。某种不同的想法。”

这种结果往往是由于一些非常琐碎的事情导致的,正如普京所说,“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或许,他作出了一个困难的但非常明智的决定,“与其日后痛苦,不如当时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快刀斩乱麻,普京的决定证明了他坚毅、果断的个性。

普京认识现在的妻子柳德米拉·普京娜是在大学毕业之后,那时的普京已经是克格勃特工,在对外情报部门工作。一天,一个朋友叫他去看演出,说是有漂亮的姑娘。普京去了之后发现,的确有漂亮女孩。他被美丽的空姐柳德米拉吸引住了。不过,柳德米拉对普京的印象很一般,觉得他相貌普通,穿着甚至有些寒酸。普京很殷勤,约柳德米拉第二天再看演出,还想办法弄到了票。

柳德米拉来自加里宁格勒,假期只有三天。分手的时候,普京把电话留给了柳德米拉,两个人开始了长达三年时间的恋爱。柳德米拉要坐着飞机到列宁格勒与普京约会。虽然不是一见钟情,但经过几个月的相处,柳德米拉确认普京就是她想找的男人。普京身上的一种“内在力量”吸引了她,把她征服了。

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在普京的家里,普京忽然一脸严肃地对柳德米拉说:“你现在知道我是什么人了,一般来说,我是很不容易相处的。我不善言辞,遇事很急躁,甚至会冒犯别人。而且,我是一个有危险的生活伴侣。三年半了,拿定主意了吧!”

人们凡事都喜欢往坏处想,柳德米拉也不例外。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普京大概要跟自己分手了。柳德米拉硬撑着说:“是的,拿定主意了。”

“是吗?”普京有点疑惑地看着柳德米拉,“那好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爱你,我提议我们结婚”。

三个月后,两个人举行了婚礼。婚后,小两口住在普京父母的房子里。不久,他们有了大女儿玛莎,后来在德国生下了小女儿卡佳。柳德米拉对在东德的生活留有非常美好的记忆,在她的印象中,那里街道整洁、商品丰富,人们的生活井井有条。

普京一家住在一座德国公寓里,从公寓到克格勃的办公地点步行也只需要五分钟时间。普京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就可以看到自己乖巧的女儿。每到周末,一家人开着车到郊外野餐,吃热狗、喝啤酒、散步,生活非常惬意。普京的体重也增加了。所以,刚刚回国的时候,普京和妻子都不太适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让俄罗斯人过上好日子,到处商品短缺,需要领配给卡和购物券,而商店的货架往往是空空如也。柳德米拉甚至不敢到商店去买东西,因为她不习惯排队,也不习惯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