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育儿与教子全书
14902700000012

第12章 塑造6~12岁儿童的强健体格

6~12岁,孩子进入了小学,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容忽视,营养要均衡、睡眠要合理,运动要适中。同时,还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当然,学习是这一阶段的重头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会令孩子受益终身,同时,对孩子进行艺术才能的开发,会使孩子的各种潜能得以全面发展。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动的特征,因此父母必须引导孩子提高安全意识,使孩子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健康是生存的基础,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没有健康作基础,都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迟早要枯萎,干涸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曾指出:“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健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生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6~12岁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身体则是承载知识之车,唯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承受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唯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孕育出充沛的精力,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因此,只有让儿童拥有强健的身体,才能使他们将来成长为栋梁之材,这是每个家长都应当积极担负的一种责任。

要知道,树木没有根就不能存活。人也一样,人的“根”就是健康。失去了健康,也就失去了施展的舞台。而6~12岁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人一生的身体素质都是在这个时期练就的。

有关健康专家指出:“家长除了应当给孩子提供他们身体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外,还应当积极引导和督促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通过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强壮。

1.均衡营养,让孩子喜欢吃饭

为了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提供孩子在生长年龄阶段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就必须让孩子喜欢吃饭。孩子的饮食很重要,国外曾对“天才”少年的饮食习惯做过调查,发现他们在饮食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少吃含脂肪太多的动物肉类,平时喜欢吃大量的新鲜蔬菜水果,有的从小就服用适量维生素C。

在他们日常所吃的这些食物中,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一类是能够改善大脑结构的食物,另一类是促进大脑良好运转的食物。

前者主要是指蛋白质和脂肪。但是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脑所必须的脂肪是大脑细胞所需要的特殊的、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好脂肪”,而不是我们常人所说的“肥肉”这一类“坏脂肪”,因为这一类脂肪吃多了反而有损于大脑的健康。这里所谓的“好脂肪”大部分都来自于海洋生物、坚果(如核桃、芝麻、松子)、种子(如花生仁、葵花子)等。

从促进大脑运转的方面说,大脑需要的是大量的葡萄糖和新鲜氧气。新鲜的水果中含有比较多的葡萄糖。促进大脑正常工作的物质还包括维生素C,它可以使大脑的活动更加机敏灵活,另一种是钙,它可以有效地抑制脑神经细胞的兴奋作用,增强对精神刺激的反应能力等。

因此食品与营养学家们建议,为了保证大脑健康,提升大脑品质,在饮食中下列8种营养成分“一个都不能少”: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钙、葡萄糖、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E。

(1)鸡蛋

鸡蛋中所含的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最优良的蛋白质之一,它富含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而蛋黄除了富含卵磷脂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B、D等,适于长期用脑的人食用。因此,每天可吃1个到2个鸡蛋来补充营养。

(2)要常吃豆类制品

这是自然界最好的植物蛋白来源。大豆中富含有人脑所需的优质蛋白和8种必需氨基酸,这些物质都有助于增强脑血管的机能。另外,还含有卵磷脂、丰富的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用脑的孩子。

(3)要常吃动物脑髓

动物的脑,都含有大量的脑磷脂和卵磷脂,其中又以鱼脑髓为最佳。因为鱼脑中的鱼油含有两种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物质,也就是所谓的“脑黄金”。这些物质都是人的大脑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对大脑细胞,尤其是脑神经传导和触突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脑中如果缺少DHA,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人的学习、思维、推理和判断等能力就会降低。而经常吃鱼,尤其是鱼脑,大脑就可以多吸收DHA,其功能就会得到改善。

(4)要多吃核桃和芝麻

中医认为,这两种物质有“补五脏,益气力。强筋骨,健脑髓”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这两种物质营养非常丰富,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因此,常吃它们,可为大脑提供充足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分子较小的不饱和脂肪酸,以排除血管中的杂质,提高脑的功能。另外,核桃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对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松弛脑神经的紧张状态、消除大脑疲劳效果很好。

(5)要吃一些滋补食品

脑力劳动后神经兴奋容易导致失眠,用桂圆(龙眼)肉煮汤喝,可起到安神和安眠的作用;红枣能安神和解除忧郁;蜂蜜中有脑细胞所需的能源葡萄糖及果糖,而蜂王浆更是人体的滋补佳品,经常饮用可提神补脑,增强脑细胞活力。

(6)要多吃水果

菠萝中富含维生素C和重要的微量元素锰,对提高人的记忆力很有帮助。

柠檬可提高人的接受能力,因此青少年朋友在上课之前最好喝一杯柠檬汁。

香蕉可向大脑提供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并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的物质,香蕉中还含有可使神经‘坚强’的色氨酸,有了色氨酸,任何压力都无法使你失去心里平衡,色氨酸还能帮助形成一种叫做“满足撒素”的血清素,这是一种神经介质,它能预防抑郁症的发生,使人获得幸福感。

虽然很难要求每位家长都成为专业营养师,但了解一些营养学知识是父母都应该做到的。家长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营养学方面的书。可以找些配有彩色图片、卡通形象的幼儿专用营养书,父母可对其做浅显的解释,让其有营养的概念。对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其在营养和口味之间做选择。孩子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能减少味鲜但没有什么营养的“垃圾食品”对孩子的诱惑力了。

孩子饮食要定时、定量。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约为4~5小时,所以每餐的间隙以刨、时为宜。不要额外加餐或给点心,不要随意吃糖果和零食。

午餐比早餐和晚餐要丰富一些。晚餐则宜少用高糖和肥厚的动物性食品,以免热量蓄积导致肥胖,或蛋白质过量刺激神经系统使睡眠失常,而应多用些植物性食品,特别是多吃些蔬菜、水果,每晚应饮一杯牛奶,有助于睡眠。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得太少或者害怕孩子不会吃,就餐时如临大敌,全副精力对付孩子,这不行,那不对,挑这样,拣那样,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久而久之,孩子把吃饭当成一种负担,这不仅给孩子进食带来影响,还会给父母带来多余的麻烦;

不要在吃饭前或吃饭时责备孩子。有的孩子如果过了时间还没有吃完饭,一般应在30分钟左右吃完),经过多次耐心劝导,还故意拖延时间,到时家长可将饭菜拿走,不再让他继续拨弄。幼儿1~2顿吃不饱不要紧。这顿没吃,下顿自然会好好吃。不要因为这顿没吃,就在正餐之外给零食吃,这样会养成正餐不好好吃,专吃零食的坏习惯。

让孩子喜欢吃饭,但不能让孩子养成贪吃的坏习惯。据说,孩子那种“有机会就吃”的习惯,不是出于天性,更多的是由于父母给他创造丁过多“吃的机会”。胃过于疲劳会使大脑功能减弱,贪吃会使人发胖,作为父母也要注意。

2.纠正孩子爱睡懒觉的毛病

俗话说:早起早睡,精神百倍。孩子大都贪睡,父母要尽到教育之责,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温暖的被窝是埋葬青春的坟墓。”此话乍一听起来,多少有点危言耸听的意味,但仔细琢磨,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一个孩子老贪睡,早上老是赖在床上不起来,这必定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孩子在做别的事情时,也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

从生理学上讲,睡眠是生活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睡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疲惫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休息,从而为第二天所要承担的活动储备新的能量。许多生理学家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合理睡眠时间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至于每个人需要睡多少时间,一般说来并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标准。这与生命个体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总的说来,睡眠充足,睡眠的质量高的具体表现为:睡醒之后感觉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当孩子变得贪睡、赖床,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弄清楚原因。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每天睡眠的时间很长,但还是显得无精打采,你就应该考虑带孩子去看看医生,说不定你的孩子患上了“周期性贪食嗜睡症”或“发作性睡眠症”。如果医生说你的孩子没有任何疾病,但孩子就是贪睡、赖床,你就得和孩子好好谈一谈,帮助他纠正贪睡、赖床的坏习惯。让孩子明白,睡眠时间太长,对身体根本没有什么好处。这是因为睡过了头,大脑常常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大脑的兴奋性反而被降低。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当我们睡了一个懒觉起来,反而感觉到头昏脑胀、精神萎靡不振。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贪睡、赖床的坏习惯呢?教育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是:

(1)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引导着孩子,家长绝不能忽视这点。应该给孩子带个好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早晨应起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晚上尽量不要超过11点睡觉。

(2)按时叫醒孩子

孩子如果贪睡就不可能自觉早起,家长可以将其叫醒,但千万不可打断孩子的睡梦,如果孩子的睫毛在颤动了,就表明他快醒了,这时,你就可以将其叫醒,不至于打断他的梦。

(3)要求孩子早睡早起

孩子如果睡眠不足也是不行的,为了让孩子早起,父母应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睡觉。只有早睡才能做到早起。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放任孩子晚上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等。即使看书也应到时候就叫停。

(4)鼓励孩子自己按时起床

父母可以为孩子买一个闹钟,教会他使用,可以利用游戏的时间练习几次。这样他就能通过闹钟早起了,当然孩子能够自己主动早起时,父母不可忘了给他表扬。

(5)敦促孩子起床后活动身体

有些孩子睡觉睡得很沉,家长想让这样的孩子清醒过来,应该让他适当地活动一下,做做运动。比如伸腿、弯腰等。

(6)实在没辙了,就实施惩罚

对于那些总不按照作息时间行事的孩子,可以给其一点小小的惩罚。掀开被子或将其抱下床,命令他站立一会儿都可以。

3.别让孩子过分迷恋电视

过分迷恋电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家长要掌握好“度”,正确处理孩子看电视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轻松健康的成长环境。

王建玲还在“咿呀”学语时,已是电视的“热心观众”了,上学后,对电视更加迷恋,放学后,一放下书包就把电视打开“过把疵”。一到节假日,更是“爱屏幕没商量”,且常看到很晚,以致早起上学起不来。睡眠不足上课没精神,成绩总是处于下游,妈妈对此很着急,又不能强制不让她看,思来想去不知怎么办才好?

电视的魅力实在太大了,孩子放学一进家门就坐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就连吃饭都手捧着碗边吃边看……这样长期下去,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都会受影响,这可怎么办呢?是的,怀有这种感叹与无奈的学生家长不在少数。对于这一问题家长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衣、食、住、行。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电视节目对孩子实施教育,同时努力避免电视带给孩子的不利一面,怎样兴利除弊,已成为所有家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1)电视节目的作用

客观地讲,电视节目对于教育孩子利大于弊。

①观看电视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电视中的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具有信息快、知识面广的特点,半个小时之内可以让孩子了解全国及世界大事,获悉世界奇闻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最新知识,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学校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因此,家长引导孩子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国际新闻”等节目,一方面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大事的好习惯。

②孩子看电视可以受到美的教育

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精彩的马戏、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风趣的相声、小品……可以启迪孩子美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感知美、认识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以上主要谈的是电视节目带给孩子积极的一面,但它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是每天让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的视力、睡眠和学习。有的孩子晚上看电视节目,很晚才入睡,第二天起得也晚,急急忙忙吃些早点去上学,在课堂上不能注意听讲,心里总是想着看过的电视节目,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并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二是有些家长放纵孩子,孩子想看什么电视节目就看什么,有些电视节目适合孩子看,而有些电视节目不宜孩子看,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电视内容,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

(2)不让孩子过分迷恋电视的方法

当孩子过分迷恋上电视时,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

①定时定点让孩子看电视

一般情况下,晚饭前后让孩子看15-30分钟的电视,以解除一天学习的疲劳,在轻松中获取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周五、周六晚可以看两小时。遇有学习成绩突出时,可以奖励一次半小时的看电视时间,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有特别好的节目,不妨录下来;等到周末再让孩子看,以减少孩子的“遗憾”。同时,业余时间,还可以陪孩子下象棋、弹钢琴、练书法,分散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力。

②以身作则,在看电视问题上给孩子作好榜样

电视不仅能使孩子迷恋,大人也常常是乐此不疲。如果家长被“粘”在了电视机前,就很难说服孩子,同时也会影响孩子专心学习。有些家庭规定,周一到周五大人只看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如有特别节目就先录下来,等孩子休息以后再看。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法。

③积极利用电视教育孩子

孩子看完电视后,如果家长不管不问,孩子往往看过即忘,留不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充分利用电视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常问孩子今天看了什么节目,有什么故事讲来听听?这里面有什么意思等等?有时还和孩子讨论电视中的“热点问题”,这样孩子看电视时就注意“留心眼儿”,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记忆力和表达力。

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孩子的看电视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4.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给人带来无穷的活力。

作为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7~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此时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人的可塑性大,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与训练。所以,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

其实,在培养孩子爱好运动这个方面。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不仅是指引导,教导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一朝一夕,有时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世。

怎样发展孩子热爱运动的优点呢?

(1)给孩子创造运动的条件

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机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孩子的体质。

(2)让孩子养成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

父母只要自己有早起晨炼的习惯,孩子同样会学习父母的行为,主动和父母一起锻炼。时间一长,孩子也就形成了晨炼的习惯。这种习惯将对孩子的一生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场地

训练孩子的运动能力,应该为他准备场地。场地必须安全。父母不要整天将孩子关在家中。孩子从学校出来时,总希望在外面玩一会,这时父母不要急着把孩子带回家,应该让他做些必要的户外活动,可以在居住地的周围找一块空地让孩子蹦蹦跳跳。有些住宅区周围过往的车辆很多,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安全。

(4)给孩子提供一些用具

孩子为运动而运动总感到枯燥,父母可为孩子配置必要用具,增加活动的兴趣性,如球类、橡皮筋。另外,为了方便孩子运动,应该让他穿运动鞋和运动服。

(5)父母可参与孩子的运动游戏

由于许多子女缺少玩伴,父母就不可避免要充当这一角色——当孩子的玩伴,如与孩子一起拍球、传球、单腿跳等。因为5~10岁的孩子竞争意识增加,他们重视行动后的结果,所以父母与孩子一起玩,可以促进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