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农村的普遍现状来看,留守儿童已成为中国各地农村主要的社会成员,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与他们的留守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村留守儿童总体形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留守现象”极易产生“留守问题。”
就中国多数农村而言,“留守现象”已成为社会现象的主流,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和老人,长期处于留守的家庭环境中,是农村地区的主流弱势群体。教育专家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留守儿童是各方面都十分健康和优秀的,他们在学校老师的教育下健康成长,个人约束力比较强,并未出现父母管教的断层。然而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思想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还有少数留守儿童超越道德约束,触犯法律,成为“问题”少年。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严重分化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同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中,父母没有放弃教育职责的、有良好个人约束力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很用功且成绩相当不错;父母没有积极管教的、个人性格是内闭型的儿童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与人交流,在学习上表现力不强,成绩平平;父母疏忽管教且常年不回家的、自身心理状态不佳的、已受外界恶劣习气影响的学生脱离了教育正轨,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萌动犯罪的念头或已经有犯罪行为。这种学习成绩严重分化的状况是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典型表现。
(3)留守儿童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
一家教育机构曾在一所中学组织了“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活动,到场的学生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眼前的信纸,一笔一画地倾诉对父母的思念。教育专家观察到,很多孩子坐在一边安静地写,眉目严肃,笔触缓慢。他们不善言语,但表达得着实真切。这说明,他们虽没有经验或者胆量同外界交流,表现为胆怯和认生,但是他们唯一想保持沟通的是自己的父母,内心对亲情的渴望是一触即发的。父母的呵护是任何角色也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