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日趋明显,有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被纳入各地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中小学开办的家长学校作为改善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隔代教育、代管教育),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留守儿童培训合格监护人,指导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提高他们对儿童的责任心,促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家长学校的“学生”主要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就是“四老”。
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曾在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暨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表示,希望通过示范家长学校的建立,带动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的建立,帮助外出务工父母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的职责和监护人的责任,为增进孩子和家长的联系创造条件。
2006年,全国妇联建立了1000所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各地也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发展了一批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河南省妇联依托村委会、村小学或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以及村干部家庭,因村制宜地创办“四老”家长学校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要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培训。目前已创办“四老”家长学校2930多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70多个。教材内容选用“三理”(伦理、心理、生理)教育读本、未成年人道德行为规范手册等。
家长学校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帮助“四老”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正确地对孙辈儿女进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学问,可简明地概括为四个关键点:
(1)孩子的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
祖辈都希望孙辈孩子有出息,能成材。但到底孩子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使得孩子的爱好、兴趣、特长得到发展,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具体的做法、途径当然会很多,例如祖辈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恰当并且可以接受的学习榜样,激励、鞭策孩子向榜样人物学习,树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
(2)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科学方法
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孩子又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家庭教育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避免生搬硬套,无的放矢,妨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3)对孩子的要求要有科学依据
祖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方面对孩子应有疏导,哪些方面应给予鼓励,都要实事求是,符合科学,而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甚至向孩子灌输错误的东西。
(4)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体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期等6个阶段。这些阶段的留守孩子有什么样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什么样的特点,作为祖辈应有一定的了解,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低,违反科学规律,造成教育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