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14905600000040

第40章 教育孙辈孩子帮助祖辈做家务劳动

“劳动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对劳动的精辟总结。可以说,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家长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要靠孩子自己的劳动去创造。

但在我国农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生惯养的儿童也不在少数。有的留守儿童很不热爱劳动。由于父母远在他乡管不到,爷爷奶奶由于不忍心而管不了,只好自己把家庭内外的事都包办了干来。对于不热爱劳动的孩子,监护和代养的老人们都应态度坚决地坚持从小抓起,帮助他们从小培养从事家务劳动的责任感。孩子劳动不仅锻炼身体,而且能培育心智,对他们的成长大有好处应让孩子知道热爱劳动能减轻家中老人的负担,也能让远方的父母少一些担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劳动的义务和责任。

一位农村老大娘谈起自己的孙女时说:从孩子刚刚懂事起,我们就经常给她灌输将来考大学、当科学家的思想。孩子上小学了,我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进步与否和实行奖惩的惟一标准。为了让孩子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我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从不让孩子干一点活儿。她也没主动要求来帮我。尤其是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后,我觉得她十分争气,便晚上帮她铺床,早晨替她叠被;刷锅、洗碗、扫地和洗衣服等类的事,她从来不沾手。这样日久天长,孩子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十几岁了,不要说帮家里干活,就连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换什么鞋,都要向我‘请示’。现在看来,我对她的溺爱实在是太过了。

老人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但如何爱却很有讲究。对于孩子的人生道路,不闻不问完全顺其自然是不负责的表现,但大包大揽像养花种草那样为孩子设计未来也是不足取的。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却忽略了智力以外的素质培养。许多农村的家长似乎觉得孩子学习好,能考上什么学校就完成家长的使命了。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往往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们疼爱有加。因此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花费了大量功夫和财力,而在热爱劳动培养良好品德的教育方面却往往给忽略了。以下两种祖辈不良的教育态度是造成孩子劳动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第一是把孩子放在温箱里。这种宠爱、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对待的态度,是造成孩子劳动素质能力比较差的原因之一。

例如:有一个都已经上小学的孩子了,爷爷让孩子买袋盐,孩子在跑回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本来没有多大事,可奶奶知道后,赶紧跑上去,又吹又拍又按摩,一边疼孩子一边怪马路——如此对待孩子,在孩子的心中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第二,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爱得非常细致、全面,对孩子又有种种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

许多家长其实也意识到了对孩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不少有见识的代养老人为自己的孙辈安排一些特殊的假期活动:如帮助下地干活,饲养家畜家禽等等,这反映出了他们对孩子弱点的忧虑及改变现状的期望。

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建议祖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鼓励

孩子最初热爱劳动可能是在学校,最不爱劳动的孩子在学校干得也很出色。因为他们都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当老师表扬他们的时候,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回到家里,由于环境的变化,孩子可能不屑一顾,胡乱糟踏,却很少主动地去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鼓励是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的最好方法。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需要劳动,爱劳动的孩子处处都能发现要干的事,不爱劳动的孩子即便是油瓶倒在脚下都不会弯腰去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如经常鼓励孩子清扫院子,倒垃圾等。一开始孩子可能不愿干,假以时日,慢慢地就会成为习惯。

(2)信任

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信任,对劳动也是如此。代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如果不放心,不信任,甚至怀疑孩子能否做好某一件事,这对孩子很不利。相反,你若信任他,在鼓励他的同时,让他放开手脚,让他大胆地去干,从他的内心来讲,他会感到劳动的快乐,品尝到劳动换来的果实。请相信,孩子在祖辈鼓励和信任的目光下,一双稚嫩的小手,才会变得格外勤劳。

(3)比较

孩子经过一些简单的劳动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有很大的潜力,也能干出好多好多大人能干的事,这时他会沾沾自喜,很可能失去刚参加劳动时的热情。代养留守儿童的祖辈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时地以一些优秀的典型做比较,例如“十佳少先队员”的事迹。相比之下,让他觉得自己干得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只有长期坚持才有好的效果,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比较的同时不要否定孩子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