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14905600000043

第43章 学会与留守儿童做良好沟通

留守儿童有许多事情、感受很想跟人说的。他们有欢乐、有苦恼、有意见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主要责任还在于家长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地或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如何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实质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这几种情形。

孩子来到你身边想说点什么,你却不以为然,或不屑一顾,敷衍搪塞。

孩子和你讲话,尚未说到正题,你却表现冷淡,漫不经心,眼睛不离电视或报刊,哼哼啊啊地搭着腔。

当孩子和你说话时,你静不下心来,或者找借口“我正忙着呢,一会儿再说”,或者没好气地说:“少叨咕你们学校那点破事儿。”

孩子坦诚畏惧地向你表明他犯了错误,没等他说明具体情况,你却声严色厉地训斥孩子。这样做,就等于告诉孩子,有了过错要对家长隐瞒!

不愿听留守儿童讲话、不和孩子谈心,你怎么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你又怎么可能帮助教育孩子?家长应该敞开心怀和孩子谈看法、讲见闻、说愿望、道欢乐、诉苦衷,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对话的气氛。

那么,家长应当怎样去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呢?

(1)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①家长要消除对孩子正负评价的心理定势

家长对孩子过去的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会影响对孩子现在所说的话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歪曲。同时也要防止“晕轮效应”的作用,不是一好百好,“爱屋及乌”,也不是一坏全坏,以偏概全。孩子是发展变化的,要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②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

应表现热情、有兴趣,高兴和孩子沟通,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③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家长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的心声、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

(2)在与孩子沟通时,言语要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家长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和社会信息要实事求是。无论是批评、表扬和评价,也无论是谈论家庭和社会问题,都要切合实际,有理有节。不能跟着感觉走,随着性子来。

比如,家长批评孩子一件事情没有做好,不应这样说:“笨蛋,我已经说过一千次了,为什么还不改。”这就是夸大其辞,于事无补。

又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得了“优”,家长不能这样说:“你真聪明,好孩子,你为你爸妈争了光!”你只说他聪明就否定了他的刻苦努力。说他为家长争了光,就把他努力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引偏了方向。

家长对社会问题的评论也不能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非此即彼,没有其他。要一分为二地、发展地看问题和评价事物。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和评价事物的思想方法。

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家长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3)与孩子沟通时,言语要清楚、具体、明确

“好吧,你玩一会儿,就回来做作业。”这“一会儿”是多长时间,他有他的打算,你有你的要求,不一致,结果产生冲突是必然的。同样也不能接受孩子语焉不详的话,否则也会带来麻烦。如孩子说:“这个双休日我们几个同学到爬山去玩玩行不?”你不能马上明确表态。因为孩子和几个什么样的同学去,具体怎么安排的,什么时间回来都不清楚。家长与孩子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往往是由于语焉不详、语义不清、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造成的。所以,沟通要成功、有效,言语就要清楚具体。

另外,当出现问题时,家长还应有自我批评精神,把属于自己的问题说清楚,不能把自己的毛病、问题模糊地敷衍带过,却去具体指责孩子的不对,那样孩子会认为你没有责任心,是位不可信赖的长者。

与孩子交流,时时刻刻都要抱有信任、友善、尊重的态度,口气不应有烦人、生气、责备或警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