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14905600000046

第46章 耐心地做留守儿童的听众

留守儿童在向家长倾诉的时候,总希望得到家长积极的反应,希望家长能耐心地聆听自己的话语。因此,家长即使有事情或心中很烦,也应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应表现出不快的表情或武断地中断孩子的谈话。如果家长确实因有急事待处理,也应向孩子说明原因,并约定好重新交谈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使孩子对沟通失去信心。

从心理学上看,家长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对孩子来说,他总希望有人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和悲伤,而一般的人,却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慢慢变得失望,觉得什么事情对人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坏心情埋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以致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害。

一般来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才能听得进对方的话。同样,如果家长在听了孩子的想法后,立即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孩子会觉得我们一直在认真倾听,对他是尊重并理解的。那么,孩子无论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能够表现得平静,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利。

其实,有些时候家长跟孩子沟通交流,并不需要说一些什么,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家长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孩子喜欢对家长倾诉,从家长那里得到情绪上的安慰,这是孩子缓和情绪的一种方法。因此,只要可能,你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或者表示厌烦,否则,孩子比较脆弱的自尊心就会遭到伤害,弄不好,还会从此关闭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时候,孩子只是在校内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肚子里,等到回家再向家长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

在倾诉过程中,使自己不满的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

通过一番倾诉,从家长那里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对于前者,家长自然不必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关注即可。对于后者,家长就得认真思索一番,调动大脑库存,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有时候,也可能是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校园与社会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时,孩子向家长诉说的目的只是想让家长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果是这种倾诉,家长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祝贺:昔日的汗水与努力没有白费。可能的话,家长还可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与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家庭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去。因此,如果留守儿童向家长敞开心扉,倾诉他内心的想法,家长要感到高兴,并关注孩子的情绪,让他在倾诉中缓和不良或过激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