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留守儿童沟通时,要注意他们没有明说出来的思想感情,要学会聆听和促使他们说话。有的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一些原因,留守儿童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又很想让家长明白他们的意图,这时,他们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家长进行暗示。这种表达方式往往不易察觉。
察不少留守儿童在与家长沟通时都不会明显地表示出他的想法或需求,只是悄悄地说。如果家长不注意听这不显著的信号,这种悄悄话将会听不见。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孩子,一定可以发现孩子的这种微妙的变化,弄清孩子没有明说的思想感情,所需要的技巧是了解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线索,如果家长的注意不灵敏,就应该试着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细微的行为信号。比如,代理妈妈应该敏锐地注意到孩子衣服不正常的样子、声调、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孩子讲话时,除了注意他的无言的行为之外,还要倾听他所讲的字里行间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告诉自己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凭借着代理妈妈特有的细致与耐心,做到这些都是不困难的。
当家长聆听孩子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时,既要注意孩子一方的线索,也要加强自己对孩子的内部情感的直觉,而这种直觉的建立,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聆听孩子的说话和促使孩子的表达。因为,聆听是了解孩子语言所代表的信息的活动过程。以下这些方式可以使家长更容易了解孩子的言外之意。
(1)认真聆听孩子讲话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段时间,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作为家长,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小房间去单独在一起谈谈。”
(2)耐心地鼓励孩子说话
开始和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3)帮孩子完整地表达
聆听,是家长帮助孩子对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比较深入理解的过程。在聆听过程中,通过家长的词语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释时,要多运用词汇,尽可能帮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
(4)引导孩子准确反映情感
一个极为有效的聆听技巧,是要使自己成为孩子感情的一面镜子。家长应用语言帮助孩子反映他们的感受,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不会说出他们的感受,不能像成人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当家长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回避评价或回避压制他的感情时,他可以帮助孩子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强烈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感情应作出有意识的努力。
(5)利用有限的行为语言
行为语言也是家长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许多家长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呢,我感兴趣,我在注意。”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面向孩子,与孩子紧挨着坐,身体竖直或向孩子倾斜,眼睛互相接触,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此外,应当避免紧张,并表示兴趣,面部表情和声调都是和蔼的。
(6)设身处地地思考
一个好的聆听者,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他人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感觉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
聆听是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只有当家长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