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14905600000061

第61章 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要学会生活自理

教育专家提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及能够早地让他们自立,过分地保护只会防碍孩子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获得有效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要想自立必须自理,要想自强必须自助。留守儿童远离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寄宿在学校,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在学校中应该怎样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1)学校应利用劳动课教给儿童自理的技能

在小学课程中都有《劳动》这门课程。教师应以劳动课为载体,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下册的《劳动》教材中很多课都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如第一课《水果的认识和食用》、第二课《学会晾衣服》、第三课《衣物存放》、第四课《煤气灶的使用》等课文都是要求教会学生一些生活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

(2)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生活自理能力竞赛

学校可定期举办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比赛的内容可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如生活物品的摆放、穿衣裤、系红领巾、穿鞋子(系鞋带)、叠被子、纽扣等。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生活的效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利用寄宿制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目前,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唯一有效的补救措施,这也是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好的途径。

留守儿童在家里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蒸饭、洗餐具、洗澡、洗衣服,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一周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食膳。在长达五六年的寄宿生活中所养成的生活自理能力能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寄宿制学校中师生上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拓宽了小学生的群体交往,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训练学生的自理自助能力。

①“爱我寝室,美化寝室”评比活动

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我们不注重美化的结果如何,我们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②开设“小厨房”,寓教育于生活中。

利用住校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分批分组轮流到“小厨房”进行“炒青菜”、“蛋炒饭”、“包煮馄饨”以及“安全使用液化气灶”等有关烹饪的实践操作。“小厨房”的原料是由留守儿童自家带来或自买,进“小厨房”前都带上厨师帽,围上围裙,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烧好的饭菜或煮熟的馄饨便是“实习生”的晚餐,这种“小鬼当家”自炊自食的新型课,特别适宜在寄宿制小学,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经费开,又为寄宿生改善伙食,换换口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与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精神。

③开辟种植园地

结合生活与劳动课中“炒青菜”与常识课中的“土壤”、“种青菜”所学到的知识,开辟种植园地,从播种→出苗→施肥→浇水→除虫、除草→收获→洗菜→切菜→炒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有疑问再讨教老师,种植园地虽小,但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却是深远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的教育训练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留守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留守儿童也才会真正变得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