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14913400000016

第16章 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的定义及目标定位

狭义的国有资本预算即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国有资本预算,包括了国有资本变现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变现预算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更多更大。从先易后难的方法论着眼,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会先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工作试点。但是,必须看到,国有资本变现预算不仅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微观层面上的保值增值,而且可以更好落实完成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政府的其他宏观调控目标。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根本性调整的要求看,政府应花费更多精力,下更大决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本变现预算。

作为世界上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国有资本的变现问题。但是国有资本变现不是简单的国有资产或产权的一卖了之并达到收缩国有资产数量的目标,而是要站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度来确定国有资本的变现范围、变现方式;要结合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来妥善安排国有资本变现用途;要满足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广大民众对国有资本变现规划的知情权等等。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所必要的一种规范化的制度安排。

一、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的定义

国有资本变现从定义上理解并不复杂,指的是以不同形式(如固定资产、产权、债权、股权)表现的国有资产转换为货币现金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本变现问题贯穿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进程中。但是,由于在不同时期国有经济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目标并不相同,也造成了国有资本变现在不同的改革阶段的目标和对象并不相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轨迹,当国有资本变现上升为中央或一级地方政府的“预算”时,和以往的国有资本变现必然要有一定的差别。

1.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是政府围绕国有资产存量的货币化进行的规划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是政府围绕国有资产存量的货币化进行的规划,其中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①国有资本变现的组织主体是各级政府,即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强调这一点,就是要和过去那种以企业为组织主体的变现行为区别开来,是国家从全体出资人利益出发所做出的超越某一企业、行业、部门利益的变现行为。②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是国有资产存量和货币现金之间的制度通道。任何国有资产变现行为必须由国有资本变现预算以及其他配套的制度来加以规范。③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是国有资产变现“收”与“支”规划的统一。国有资本变现预算不仅要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角度来规划国有资本变现的范围和对象,同时要规划利用好变现所产生的货币现金,要使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重点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生活发展中的难点与障碍。

2.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目标的宏观化

从改革开放至今,尽管我国没有采取类似原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私有化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但是在经济转型、产权多元化的过程中,国企改革的循序渐进已经大大收缩了国有资本存量,涉及了一部分国有资产的变现。在已发生的变现中,基本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特征,也就是其组织主体、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因此,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为决定了变现的目标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如企业的破产拍卖、重组并购等等;变现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处理本企业债务、职工安置以及企业的做大做强。当然,在客观上,国有企业的这些变现行为起到了降低国有经济比重、优化国有资本质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等宏观目标。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主要围绕企业利益进行的变现行为很难从起点上体现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宏观目标,特别是在变现后的货币资金的使用方面,无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有资本出资人总体利益最大化出发来进行统筹安排和调控。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框架下的国有资产变现,将不完全是考虑某一企业的发展,而是更多从国有经济的大盘子出发来统一确定安排国有资本应当实行变现退出的领域、企业,同时对变现所得要优先用于实现国家最紧迫的社会经济目标,统筹满足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利益需求。

3.国有资本变现预算范围包括优质国有资产

由于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疑虑,以往在国有资产变现中,变现的对象主要是一些经营不善、资产低劣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所对应的国有资本(产),变现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关停并转使一些弱势的中小企业退出、卸除地方政府负担。近年来一些带有国有资产变现成分的并购行为也以不良、不佳的国有资产为主。在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框架下,出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将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部分领域和行业的国有资本退出,其中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优质国有资本的变现。

二、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独立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讲,国有资本变现属于国有资本经营或是运营范畴内的行为。之所以强调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独立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既是因为在理论上国有资本变现可以相对独立于着眼于国有资本增值的国有资本经营,同时也因为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的独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有资本变现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同等重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无法替代国有资本变现预算。

1.国有资产管理观念要突破保值增值的束缚

资本总是表现为资本一般和资本特殊的统一。资本一般是资本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本能属性,即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这也可以称之为资本的经济属性;资本特殊指资本由于出资人、分布领域、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国有资本相对于私人资本而存在,其资本特殊在于出资人的不同。由于出资人总是意味着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个人或群体,可以称之为资本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资本一般所最终服务的对象,即资本的产生、存在、增值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出资人福利的最大化。无疑,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体现国有资本经济属性的一般要求,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也一直在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理念。毋庸置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的出发点之一,并要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客观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状况,要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但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仅仅是国有资产管理在微观层面的表现,如果过分强调并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的经营效益,就会忽略了国有资本在宏观层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忽略了国有资本自身的社会属性,甚至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损害了出资人福利的最大化。对于国有资本运营确实要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政府管理国有资本的最终结果决不是国有资本收入或规模的最大化。因此,为了体现国有资本社会属性,必须从过分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中解脱出来,关注如何使国有资本能够满足出资人福利最大化。

2.国有资本作为宏观调控的衍生手段要发挥职能

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要求国有资本运营结果要满足出资人福利最优。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是全体民众,这一群体自身以及和国有资本之间的关系都具有较为复杂的特征,比如出资人分布的广泛化、出资人需求的多元化、资本形成的代际化、资本利润边际效用的差异化等等,这使得出资人福利最优不可能单一反映在某一时点,也无法进行具体的经济数值量化,而只能是作为宏观经济、社会整体福利的有机组成来考察。对于作为代行国有资本出资人权力的政府来说,国有资本是其掌握调度的重要公共资源之一,对国有资本的预期和其他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一样,都是要满足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实现宏观上的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结果应当从宏观经济调控、提高社会整体福利的角度出发,和政府宏观政策运用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结合,才能充分全面地表现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国有资本预算更要反映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这才是国有资本存在的更深层次意义所在。国有资本变现预算完全可以通过规划国有资本“进”和“退”的领域和规模,通过资金调度,服务和支持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弥补公共财政和社保基金的资金缺口,最终提高出资人的综合福利。

三、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承担的宏观目标

在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独立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前提下,国有资本变现预算侧重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衍生手段发挥作用,通过编制和执行国有资本变现收入和支出,来实现一系列宏观调控目标。

1.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国有资本变现预算首先要变现那些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国有资本,使其退出经营领域,起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同时,变现预算还可以通过国有资本变现预算支出,使一部分国有资本实现由市场竞争领域向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高新技术研发产业等领域的转移,使相关企业获得最直接的资金扶持。还可以通过支出划拨的形式,扶持节能技术研发,支持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清洁生产和防污处理,加大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

2.提高全民福利和促进社会公平

较大规模的国有资本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深入,国资管理应当关注一些和人民根本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的资金集中,实现对国有资本的投入方向、规模的调度以及收入的再分配,完全可以发挥国有资本宏观上的调控作用。与金融、税收、财政等手段相比,国有资本变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力度和作用可能要小得多。但是,通过国有资本变现预算表现出的宏观调控更直接、更明显,可以更好地具体地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首先,国有资本变现预算可以服务和支持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和社保体系的健全。国有资本变现可以在公共财政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预算三种预算之间发挥杠杆作用,采取国有资本变现收入(也可以适当包括一部分经营收入)向公共财政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划拨的方式,促进三种预算的统一和平衡。其次,国有资本变现预算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变现预算对国有资本变现收入的集中和再分配资金的职能,用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加大对落后区域的投入。